APP下载

来源于儿童视角的“分享”

2019-09-10杜灵

地理教育·当代幼教 2019年9期
关键词:凯凯分享移情

杜灵

分享行为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重要表现,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内容之一。孩子的分享认知有哪些?而他们的分享动机又是什么?分享行为的产生又有哪些影响因素?日常生活中,时常会出现这样的话语:“你要分享!”“你怎么不会分享呢?”,或许这样的话来自孩子,也可能来自老师,而对于分享你又有哪些见解?

《早期教育》中有一篇由某幼儿教师撰写的关于班级幼儿不分享的案例,这位老师心存困惑,对于分享和被分享的幼儿,都能给予理解,但是不分享是对的吗?这是她心中的疑问,这篇文章也成为了我的启发点,反观幼儿一日活动,分享行为悄然发生着,可以说它于我们既熟悉又陌生。

以对话聊天的方式,感知幼儿分享认知。

此次测验主要通过提问、情景故事测验的方式,了解班级幼儿分享认知的发展。我对幼儿进行了以下提问:

1.你认为分享是什么?

2.你分享过吗?

3.你觉得分享是一种什么感觉?(分享使你开心还是不开心还是其他的感受?)

4.你遇到过别人不愿意分享的情况吗?你是怎么做的?你觉得不分享怎么样?

5.你有没有不分享的时候?

我用录音的方式记录下孩子对于以上问题的回答:

1.你认为分享是什么?

Yoyo:别人有很多东西,但是你没有,有东西的人就会把东西分给没有的人。

澄澄:分享就是你得到了这样的东西,可是别人没有得到这样东西,比方说我和你,我自己买了一个零食,可是你没有买到,你想要,我就把零食分给你。

嘉嘉:就是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好朋友。

鑫鑫:分享就是把一句话传给另外一个人。

贝贝: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给别人。

嘻嘻:当别人想玩一个玩具的时候给别人玩。

可可:大概就是把你的东西分给别人的意思吧。

汉堡:分享就是大家一起玩的意思。

琰琰:分享就是把家里的玩具分享给别人玩的意思。

汤姆:就是你的玩具可以跟別人一起玩。

杰克:分享就是把你的东西给别人。

俊豪:把自己的给别人玩。

凯凯:分享就是大家一起玩一个东西。

淼淼:分享就是分享东西。

小可:就是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

汛汛:把糖给别人。

贲贲:分享就是大家一起玩玩具。

泡泡宝贝以为分享是把零食、玩具给别人玩,或者大家共同玩一样物品,当然也有孩子对于分享有其他的理解,但绝大部分都持开始的两种观点。

2.你分享过吗?你感觉怎样?

贲贲:有时候会,有时候不会。

小可:我和贝贝一起玩过。

凯凯:分享过,分享的时候我很开心!

俊豪:我分享过,很开心。

汤姆:分享过,但是我没感觉。

3.你遇到过别人不愿意分享的情况吗?你是怎么做的?你觉得不分享怎么样?

汛汛:有个小朋友在玩垃圾车,我想玩,但是他不愿意。我跟他说了我的想法,他还是不愿意,我就不跟他玩了呗。

小可:碰到过,就是有个小朋友不想玩弹簧了就给我了,他后来又想要回去了,我不给他,他就不跟我玩了。(宝贝或许没有明白老师的提问)

淼淼:幼儿园有些小朋友不分享,这个东西是大家玩的,他却说这个东西不能跟你玩。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告诉他,这个又不是你一个人的,大家要一起玩,如果他实在不愿意,我就玩其他的玩具。

凯凯:我见过啊,挺多时候都会发生。比如有一个小朋友和我一起玩的时候,他总是不分享,也不给别人分享。我想对他们说,你们这样做是不对的,要懂得分享。

俊豪:碰到过,别人说可不可以给他玩,你却不同意。这时候我会告诉老师,寻求老师帮助,我还会告诉这个小朋友,要懂得分享,你给我玩一会我就还给你。

杰克:我在外面碰到过,大人和小朋友争抢玩具。

可可:遇到过呀,不过具体是谁我忘记了。我打个比方,有个小朋友说我可以借你的玩具玩吗,但是他却不愿意。如果我是想借别人东西的那个小孩,我会想一个计策,我会告诉他,分享是多么的快乐。我还有一个办法,我们各自静下心来聊一聊,想一想,如果他实在不愿意,我就换人玩了。

孩子对于分享各自有各自的看法,这凸显了认知的不同;除了通过话语去尝试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在日常中也可利用多种观察方式给予支持(例如参与式观察、非参与式观察等),同时对于分享行为的价值判断却有着大体的相同之处。

专家对于幼儿分享的研究

其实在大量的研究中也表明,大部分幼儿在自然条件下都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虽然绝大多数幼儿都能对分享行为作出正确判断,但这并不能够影响到他们在实际情况下的分享行为,即幼儿有分享认知但并不一定有分享行为。

分享行为的发生由多种因素影响:

1.同伴关系是幼儿进行分享的最大动机来源

通过与班级幼儿对话以及阅读相关文献,在很大程度上都证实这一点,即“愿意分享玩具”给自己的好朋友。

2.分享物品本身类型对其也有影响

研究者将分享的物品分为“偶得物品”和“拥有型物品”,同时用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品进行对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幼儿都不愿意分享“偶得物品”,绝大部分幼儿愿意分享“拥有型物品”。

3.分享行为牵涉幼儿诸多心理活动

移情倾向:有类似于“她看起来很想玩”“我玩过了,让别人也玩一下”等心理和语言表征;

同伴倾向:这与之前提及的那个观点有相似之处,就像有的幼儿所说“我只想分享玩具给我的好朋友”,或者是分析为“跟好朋友在一起玩比较开心”等;

权威、规则倾向:例如“要懂得分享”、“我已经大班了,要懂得分享”等;

其他方面:类似于“他有一个好玩的东西,我想跟他进行交换”。

与此同时华中师范大学张莉老师在《榜样和移情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提到,榜样和移情训练都能够有效提高幼儿的分享行为,道德引领在幼儿教育阶段还是十分有必要的。其实也可以表达为移情(心理理论)是幼儿分享行为的重要内驱力,而且成人的示范和指导是幼儿分享行为的外部动因。

小结

在我看来,分享本身就是一件于自己、于他人多方面的社会行为,它是一种值得提倡、被人欣赏的行为。但是不分享不代表“有多坏”,这往往是幼儿同伴交往、社会关系的窥镜。当你对幼儿的分享认知、分享行为进行仔细观察和研究之后,往往可以发现很多有意思的行为。幼儿对于分享有自己的判断,我们尊重他们的独特个性,同时也期盼着他们能够向阳生长!

猜你喜欢

凯凯分享移情
“班霸”改良记
斯洛特的移情机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发脾气的凯凯
“失踪”的进区卡
孩子,我们慢慢来
心理咨询中如何识别和应对反移情
心理·学
婴幼儿移情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