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整理,各归其道
2019-09-10田生滨
田生滨
摘要:每年四月份后,一年一度的中考临近。八年级的地理、生物也迎来紧张的复习阶段。初中阶段的生物知识涉及面广,知识点众多。既有涉及生物的功能和结构等方面的“纯粹” 的知识,也有关于探究生物现象的方式、手段、方法方面的知识,更兼有涉及科学先辈对生命规律既演化等方面探索的事例。因此,学生发现知识纷繁复杂,纵横交错。这种现象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复习阶段,教师对知识进行一定的整理,将知识整合到一定的体系中,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繁杂; 分门别类 ;序列
八年级半期之后,再过两、三周,对于大部分八年级生物教师来说,初中生物新课部分的教学就宣告结束。旋即转入对整个初中阶段生物的复习工作中。那么,如何对知识分门别类,如何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如何分清主次。是摆在教师面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复习成效。
一、明确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即知识之间的类属关系。
总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总体往往包含了几个部分。在初中阶段,概念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众多。弄清这种关系,能化零为整,使概念间的外延和内涵清晰、明朗。
如種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而被子植物包括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又如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而消化道由包括口、食道、咽、胃等组成。有时,这种层级关系更多。如细胞内有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细胞核内有染色体,染色体内有DNA、蛋白质,DNA上有许多基因。
为了让学生弄清这种关系。可以用大括号把属于部分的概念纳入到表示整体的那个概念,并标明分概念的序号。如此多次囊括。使众多概念统摄于一个整体的框架内。也可以用图形象的表示。既用大圈和几个小圈,或更小的圈来表示。这样直观,一目了然。很好的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又能避免遗漏。如雌蕊包括花柱、柱头、子房,而子房包括胚珠、子房壁。胚珠内有卵细胞。可以这样表示。
二、区分两个相对的概念。
相对概念是指在同一范畴内,处于相对地位的两个或几个概念。二者表示生物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往往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澄清它们概念形成的本源,能找到区分它们的依据。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识记相关的知识。如“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它们都属于生物生殖方面的范畴。并且跨越了动植物界,有很强的概括性,揭示了生物在生殖方式上的本质。排除了生殖在其它方面的种种特点。即是否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凡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而产生的新个体,都属于无性生殖。而如果由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新个体,就是有性生殖。如试管婴儿,两种生殖细胞在体外结合。但仍属于有性生殖。而克隆技术产生的克隆羊,用到了卵细胞,去核。而把体细胞的细胞核放入。不是两种生殖细胞的结合,不属于有性生殖。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简单反射与复杂反射,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它们都属于同一个范畴内相对的两个概念。
如“分裂”与“分化”。它们都表示细胞的某种生命活动。“分裂”产生新细胞,是数量上的变化,细胞类型上不变;“分化”,强调了数量上的不变,是类型上的增多。
三、了解生理过程,弄清变化的来龙去脉。
生物体生命的存在和变化依赖于一定的生理过程。生物体内发生着复杂多样的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具体体现为某种生理上的过程。如把食物给“消化”了,如把营养给“吸收”了。如在肺发生了气体的交换。同时,这些过程能够顺利进行,依赖于一定的结构特点。教师在复习相关的生理活动过程中,必须讲清楚这种生理过程的意义、实现此功能的原理,完成此功能的结构基础,及生理过程前后的变化。如,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教师必须明确: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等有机物,而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包括植物自身在内的所有生物,使能量进入有机界。光合作用产生出了淀粉,因此叶片内淀粉增多;而呼吸作用则消耗了淀粉,因此植物体内的淀粉减少。增多的原因在于,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变化的条件必须有光照,且以水和二氧化碳为原料。而呼吸作用导致有机物的减少,也是因为发生了另一种变化,分解了有机物,条件是有机物及氧气。光合作用是生命体的构建及生命活动有了能量的可能。而呼吸作用则是通过一种形式把原先积累的能量用在需要的地方。
又如,发生在肾脏的尿的形成过程。它是由两个生理过程来实现的。第一是,发生在肾小球内的过滤作用。第二是发生在肾小管内的重吸收作用。肾脏能将废物排出体外的原理是,先把包括废物在内的小分子分出,到血管之外的另一个地方,即肾小囊腔中。后又将其中有用的小分子重新吸收回血液。这样,肾脏实现了把废物排出体外的目的,又很好保存了仍有用的物质。人体这些功能的达成与肾小球、肾小球、肾小管的独特结构及它们在空间结构的位置关系有关。经过这两种作用,出现了在不同结构中 的几种液体的差异。即血液、原尿、尿液。它们在成分上,即有相同的,也有差异。
四、明确相关原理、规律、特性等,让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
教师巧加梳理,将知识归类。首先,“原理”类知识。如关于吸气与呼气的原理,是由于外界大气压与肺内气压的差来决定的。 当外界大气压大于肺内气压时,吸气;而当外界大气压小于肺内气压是,呼气。如防腐保鲜的原理, 让学生明白,食物腐败是由于细菌真菌的生长,因此,杀死或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繁殖,能起到反腐保鲜的目的。另外,象气体扩散原理。两种气体,浓度高的一边会运动到浓度低的一侧,直到两边平衡,这是肺泡与周围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的物理基础。另外如毛细管运动原理,特异性免疫形成原理,都是教师需要向学生交代清楚的。还有,如生活在某个环境中的生物,一定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一块骨骼肌的两端必须连在两块不同的骨上,这样才能拉动骨运动。
其次,“规律”类知识。初中生物教材中,也涉及不少规律性的知识。如生物链越后端,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越多。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链越多条,生态系统越稳定。在同一区域地层中,越底层,化石体现的生物越低等,结构越简单;越上层,则越高等。动物 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在一生中,学习行为越多。共同特征越多,则会在越小的分类单位中属于同一类。等等。
再次,“特性”类知识。,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具有在氧气多的地方与氧气结合,在氧气少的地方,与氧气分离的特性;骨骼肌具有遇刺激收缩的特性;氧气具有助燃的特性;淀粉具有遇碘液变蓝的特性;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血小板具有遇氧凝结的特性。等等。
总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总结,提炼。使零碎知识各依附于相应的主题。这样更有利于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知识形成序列。令思维清晰化,从而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