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校心理育人的保障机制研究

2019-09-10袁佳斌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年17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新媒体高校

袁佳斌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传播手段更加多样化、信息更加精准化,大学生愈发注重信息选择的自主性,对社交网络的需求强烈,同时面对着碎片化信息、多元信息、身份认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问题。高校应从“三全育人”出发,培养“四员同心”的全员心理育人团队;构建从进校到毕业、从在校到假期的全过程心理育人机制;打造课程与实践、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全方位心理育人体系。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心理育人;三全育人

由于互联网、移动通讯设备、无线通讯技术的蓬勃发展,新媒体迅速普及,不断冲击着以电视、广播、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传播手段更为多样化、信息的时效性更强、传播对象更为精准。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移动终端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源头,一对多的传播方式也逐渐被多对多的传播方式取代。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手段乃至认知方式都产生了巨大变化,心理特征也呈现出新形态。因此,高校心理育人工作面临着挑战,也迎来了机遇。

1. 新媒体既迎合又塑造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1.1 新媒体迎合了大学生对于信息选择的自主性要求,塑造了碎片化的信息认知方式

新媒体所营造出的网络环境有着丰富、多元、开放的特征,基于海量的信息,再小众的信息都可以被呈现在特定的人群面前。大学生群体刚经历过中小学相对封闭的知识获取环境,正处于对各类信息尤其是偏好信息极度渴求的时期。在这种情形下,新媒体充分满足了大学生对于信息自主性的要求,迅速挤压甚至取代了传统媒介的地位。与此同时,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认知方式。新媒体几乎占据了大学生的课间、通勤、生活闲暇等一切碎片化时间,并且成功地使大学生习惯了碎片化的信息接受方式。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更愿意接受微博、抖音短视频、微信推送等碎片化信息。此外,大学生面对海量多元的信息,也容易产生选择障碍、迷惘等心理状况。

1.2 新媒体迎合了大学生对于社交网络的需求,引起了价值取向的盲从

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社交模式,极大地拓宽了大学生社交选择的广度和自由度。以新媒体为依托的新型社交网络,使得大学生可以不以宿舍、班级、学校等物理空间为基础,也不以传统的血缘、邻里关系为纽带,而通过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等标准自由地构建自己的社交圈。基于这种新型的社交关系,当代大学生的身份从社交维度被重新定义,他们在职业定义上是大学生,但在社交定义上可以是某个明星的粉丝,也可以是“佛系少年”。新媒体极大地刺激了大学生对于身份认同的渴望,使得很多大学生热衷于给自己贴上标签,并融入特定社交群体。与此同时,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能够根据喜好、习惯被精准投送给大学生。当大学生融入特定群体后,他们便会大范围、高强度地接收到这一群体所传达的信息。久而久之,大学生的社交网络便会趋向单一或特定的几个群体,不管这个群體的价值取向正确与否,大学生本人都很可能会加深对这个群体价值取向的认同。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新媒体会通过社交网络使大学生产生价值取向的盲从。

2. 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高校心理育人保障机制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坚持“三全育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并强调要加强心理育人,“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心理育人,关乎高校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也是“三全育人”十大育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高校心理育人必须在“三全育人”的体系下实施; 高校“三全育人”体系中心理育人工作必须以中央最新文件精神为指导,以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最新实践经验成果为检验标准;高校“三全育人”体系中心理育人的实现路径和机制保障在于建立科学完善的心理育人运行体制,打造多方协同、透明多样的心理沟通平台。在新媒体时代,要从“三全育人”的角度出发,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进行心理育人。

2.1 培养“四员同心”的全员心理育人团队

高校要培养校心理中心人员、心理咨询员、心理辅导员、学生心理气象员“四员同心”的全员心理育人团队。以校党委为领导,成立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并构建具有新媒思维的工作团队,统领学校心理育人工作。校心理中心人员,应利用学生对多元信息、社交媒体的需求,优化高校心理育人顶层设计,提升高校整体学生心理活动成效。高校应组建专业且紧跟新媒体时代潮流的心理咨询员队伍,加强对心理咨询员队伍的培养和管理,引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人才。高校心理咨询员团队应以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最新的心理视角,进行切实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高校应设专职或兼职心理辅导员,具体负责心理育人工作。心理辅导员在高校心理中心、各类心理学生组织、学生心理气象员、学生这四层级之间架起桥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心理辅导员必须充分掌握新媒体时代学生心理特征,随时把握学生最新的心理动态,保障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深入学生。高校应选拔全方位发展、拥有新媒体技能和思维的学生担任心理气象员。心理气象员应以新媒体平台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社交网络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通过新媒体资源不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参加线上心理培训。

2.2 构建从进校到毕业、从在校到假期的全过程心理育人机制

高校应以新媒体为手段,构建完备的从进校到毕业、从在校到假期的全过程心理育人机制。入学开始,高校应利用新媒体平台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试,让学生通过手机APP、微信小程序等方式轻松、科学的完成新生心理测评,充分了解新生心理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心理危机。入学后,高校应通过易班、大学生心理网课系统等新媒体手段,让学生自发地学习心理课程、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毕业前,高校应搭建方便精准的新媒体就业信息推送平台,缓解毕业生心理压力,并利用新媒体平台,组织丰富多彩的毕业线上活动,让毕业生有更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同时,高校要建设家校合作新媒体平台,将心理育人工作从在校延伸到假期,充分将心理育人工作扩展到学生寒暑期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中去。

2.3 打造课程与实践、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全方位心理育人体系

高校要形成基于新媒体平台、大数据手段的危机干预制度,打造课程与实践、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全方位心理育人体系。防范心理危机事件是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而新媒体时代的学生心理危机具有隐蔽性、复杂性的特征。因此,高校要形成基于新媒体平台及大数据手段的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建立全校范围的心理危机数据库,以技术手段辅助经验手段、以数据分析配合感性判断、尽可能以智能防范风险替代事后危机干预。高校以线上心理健康教育配合线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注重课堂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高校除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还应利用新媒体平台和资源,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专业实习见习时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谭碧.新媒体对当今大学生心理影响探讨[J].新闻战线,2014(8):187-188.

[2]王学俭,刘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001).

[4]龚焕燊.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平台构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10):124-128.

[5]赵振华.学校突发事件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7(12):68-70.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新媒体高校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