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本科学业导师制的延伸探索

2019-09-10赫玉欣李军波张丽

科教导刊 2019年26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赫玉欣 李军波 张丽

关键词 学业导师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9.033

Abstract Undergraduate academic tutorial system is a kind of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implemented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s purpose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level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enhance the ability of cultivating talents. The author elaborates the crux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undergraduate academic tutorial system based on his own practical experience. At the same time, combining with the multi-level academic tutorial system implemen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Material Chemistry,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Pharmaceutical,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author gives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extension of undergraduate academic tutorial system,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erfect implementation of academic tutorial system in higher education.

Keywords academic tutors; higher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是近十几年在我国各大高校逐步推行的一种旨在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水平的教育管理模式,这种教育管理模式不但可弥补现阶段课堂教学环节中对本科生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的不足,还可以拓展课外素质教育,对于本科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是十分有利的。[1]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以以培养具有智慧和理性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为旨制定了最早的本科生专业导师制,它强调导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而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指导。[2]本科生导师制在国外大学实施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以学生个体为核心、依靠导师与学生双方的密切配合以及导师与学生共同对待求学过程的态度。[3]

最初,导师制在我国高校中仅被用于研究生教育。进入21世纪后,隨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学分制在高校本科教育的普及,本科生学业导师制逐渐在高等院校开始实施。通过近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各所高校实施的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形式已经基本固定,就是以学院为载体,以本科教育为根本,以学院各个专业的行政班为单位,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为目标,为每名本科新生配备导师,在学生专业学习、学业规划以及科研精神等方面全方位辅导本科生的一种互动式培养制度。[4]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相继执行的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尚处于初级阶段,在行之有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如学业导师制的职权不清、[5]有效指导方式不足、管理模式需要改进[6]及学业导师积极性不高[7]等问题,因此并未能充分彰显出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先进性、优越性。

1 学业导师指导机制面临问题的症结

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实施的是学业导师加辅导员,辅以学生班主任的教育管理模式,这种“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三方协同育人的模式在河南科技大学已实施近五年。作者结合近四年的学业导师实践认为学业导师制存在上述问题的症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1 导师与学生的态度

俗话说的好“态度决定一切”。导师和学生作为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的主体,其态度是影响学业导师制实施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学业导师重视并认真贯彻导师制的实施,那么必然会切实感受到导师制的优缺点,愿意充分利用其优点去培养学生能力的提高;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导师制,把对学生的针对性指导工作与自身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有机的结合,那么,就会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和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教师针对导师制缺点的反思与建议反馈,必然会促使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学业导师在思想上报以不以为意,甚至不以为然的态度,定然会导致学业导师制往与预期相反的方向发展。[8]但是大多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与奖励机制,[9]不利于调动学业导师的积极性。如果导师觉得所谓导师制是学校强加给的教学压力时,心理产生的负面情绪会导致导师以一种消极的态度去对待导师制,这将严重影响导师制的实施以至于产生非常坏的效果。如果导师能把导师制与自己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有机的结合,那么,就会促进导师制向好的一面发展。另一方面,新入学的新生由于处在一个全新且陌生的环境中,其行为与心理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果这时导师给予新生具有“正能量”的影响,则这种影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就决定了学生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业导师制度,并且会高度的配合,使二者产生“1+1>2”的效果。[10]因此,作者认为高校中教师和学生对待学业导师制的态度可以表明该学校导师制发展的方向及效果。

1.2 相关制度

目前,国内高校普遍推行的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每位学业导师要负责一个行政班级。每个行政班级的学生人数主要在三十五人左右,学业导师需要负责这三十多人四年的学业指导。而大部分担任学业导师的高校老师都是专业课老师,平时不但要承担教学任务,还需要完成繁重的科研工作,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当前,本科学业导师人数少与学生人数多是不争的事实,与不担任本科生学业导师的教师相比,需要付出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时间才能对学生实现针对性的指导。因此,须对现有的思维模式及管理平台进行改革,才能保证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效果。[11]

2 本科学业导师制的延伸与探索

针对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在河南科技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材料化学系进行了大学本科学业导师制的延伸探索——多层次导师制度,即推行全系老师参与的多层次导师制,目的在于通过建立固定的沟通机制,从入校到大四毕业,对学生思想动态、学习情况以及科研素质和考研就业提供有效帮助,实现精细化管理,适应多层次人才培养需要和全面提升。

(1)全系参与的导师制。本科生入学后,将全系的学生随机划分给系里的每位教师,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不会多于6名。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将学生的分配情况及老师的联系方式进行公布,让学生可在第一时间与导师联系。这种全系参与的导师制能有效的降低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明确的沟通渠道,产生定期的良性互动,使导师制真正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中发挥应有的效益。

(2)针对大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和心理特点,导师对于自己执导的学生进行多层次的指导。多层次的指导是生活—德育指导、科研指导、升学—就业指导三者相结合的模式。

生活—德育指导主要针对的是大学一年级的新生阶段。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校园,在面对社会和学习的挑战时会感到孤独、分离以及人际冲突,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学生可以和父母及朋友进行相应的沟通,但是这样的沟通往往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这时,学生与导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就尤为重要。新生可与导师进行顺畅的沟通,将自己所面临的困境向导师倾诉,导师可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引导、学习指导、生活帮助及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克服生活、学习及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为设计出符合自己特长和个性的成才道路打下夯实的基础。

科研指导主要针对的是二年级和三年级学有余力、并有科研兴趣的学生。大学中的学业导师主要是由专业课教师担任,而专业课教师基本上均承担有相应的科研任务。如果导师可将自己的科研任务与对学生的培养进行有机的结合,则可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那些学有余力并有科研兴趣的大二学生,由于他们已经学完一些专业基础课,具备的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可让这些学生组成科研小组进入自己的科研室进行一些相对简单的科研训练,比如给硕士研究生打下手,熟悉导师的科研方向以及科研室中一些设备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对于大学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前一年在实验室中已进行了相关的科研历练,导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进行一些科研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SRTP”项目、“挑战杯”项目和“互联网+”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总结自己的实验结果,撰写相应的科研论文,培养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对于志向考研的同学,导师针对学生的专业志向及自身学习情况,指导学生选择报考学校与专业。而对于那些对科研不太感兴趣的学生,鼓励学生针对自身的特长与兴趣,积极参与一些相关活动,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对于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导师的职责是做好学生毕业设计和就业指导。导师结合自身的科研方向,设定一些本科生毕业设计题目供学生选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导师与学生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就实验方案的确定、开题、实验研究、中期检查、毕业论文撰写以及毕业答辩的过程中紧密协作与有效沟通,确保学生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当本科生在完成学业即将踏入社会时,由于在职业规划或心理方面的准备不足,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此刻,导师针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就显得弥足重要,对本科生所带来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经过四年的相处,导师与学生间有了充分的了解并建立了互信的关系,导师可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与学生就其就业方向给予建设性和针对性的建议,从而满足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

针对学生在校学习的不同阶段,導师对指导学生进行立体网状式的多层次指导,有利于对学生的发展实施个性化指导,有益于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认同感与专注度,有益于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并且,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与自身的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极大地带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循环,取得显著的效果。

3 总结

作者认为,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是一种非常重要且有效地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这种教育管理模式能显著提高高校本科教育的质量,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但要真正发挥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优势,还需要有许多的模式探索与经验积累。首先,要从相关政策、制度层面引导本科学业导师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并加强对本科学业导师的培训工作。其次,本科学业导师也应内部挖潜,将对本科生的指导工作与自身教学、科研工作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导师的主观能动效应,实现双赢的局面。

*通讯作者:赫玉欣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改项目(2017YBZD009),河南科技大学教改项目(2017SJGLX292)

参考文献

[1] 马飞.基于本科生学业导师视角下的学业导师制度分析[J].科教导刊,2018(27):74-75.

[2] 屈克英.高职院校“分阶、分类、协同”式“三导师制”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8):172-174.

[3] 李桃桃.大学本科学业导师制实施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文教资料,2017(6):119-120.

[4] 匙芳廷,易发成,王烈林,等.本科生导师制对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4):130-132.

[5] 何芳,朱海荣.面向个性化学习的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生态路径探索[J].2018.35(6):119-123.

[6] 刘琬.全员育人理念下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读与写杂志,2017.14(6): 51.

[7] 杨微.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D].长春:吉林大学,2012.

[8] 宋怀涛,马瑞,李森,等.本科生导师制专业价值培养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17:78-79.

[9] 李炜.基于导师制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21):83-84.

[10] 李晓帆.地方本科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以怀化学院为例[J].大学教育,2019(4):52-54.

[11] 阳海,张雪婷,邓继勇,等.本科生导师制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以湖南工程学院“化工卓越工程师”为例[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9(1):102-106.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