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新工科的内涵、特征及发展需求

2019-09-10李贞玉曹永利杨旭东杨楠

科教导刊 2019年26期
关键词:新工科内涵改革

李贞玉 曹永利 杨旭东 杨楠

关键词 新工科 内涵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9.001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connotation; reform

0 前言

2017年2月起,教育部先后组织召开了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新工科”建设、“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研讨会,[1]“新工科”作为新形势下产业革命的产物,备受关注。

面对新时期工程教育改革,高校应该认清“新工科”的内涵是什么,特征是什么,以及未来要如何推进“新工科”的改革进度。高校应该积极发挥引领精神,探索需求,主动实践,大力推进高校工程教育新征程。

1 新工科内涵与特征

1.1 “新工科”的内涵

《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对“新工科”的研究内容概括为“五个新”,即“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钟登华院士指出,“新工科”的内涵应是以立德树人为指导,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顺应时代发展、掌握先进技术、多元化、创新型工程人才,其特征应具有战略性、创新性、系统性、开放性。[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指出,“新工科”的建设一方面要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另一方面是要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革新与升级。[3]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马陆亭指出,“新工科”与“老工科”相比,在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方面更为突出。[4]余东升指出,“新工科”建设需要针对高等工程教育理念、人才培养定位、学科专业布局、相关政策制定等全方位推进。[5]林健指出,“新工科”建设是以顺应时代发展、满足产业行业需求为落脚点,是对现有学科专业群布局的进一步优化和调整。[6]

各方学者对“新工科”内涵界定不一,但总的来说,“新工科”与“老工科”相比,“工科”是本质,“新”是发展方向,“新工科”是指在新时期下,针对目前新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需求,通过掌握新兴技术手段,产生的一种新兴工科形态,其主要强调专业建设及学科布局应紧跟世界发展趋势、针对行业发展需求,不断对传统专业进行再次优化,建设新兴专业,突破学科限制,跨學科重组专业群,以求可以促进专业与产业共同发展。

1.2 “新工科”的特征

结合“新工科”的丰富内涵,与“老工科”相比,笔者认为,“新工科”具有融合性、前瞻性、创新性、实践性等特点。

(1)融合性。针对新经济形势下学科跨界、行业跨界等特点,为进一步促进“新工科”的发展和建设、促进“老工科”的优化和完善,需要“新工科”具备融合性。这种融合首先务必要保障在专业设置上科学合理,将现有工科专业进行交叉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二是要在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多学科思考问题的思维,站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应用多学科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2)前瞻性。“新工科”是新形势下的新型工科,是随着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不断变化的,其“新”的特征也是只在指定的历史时期存在的。伴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的不断飞跃,未来会诞生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形态,而带来的影响也是难以预测的,因此,“新工科”应具备前瞻性,以引领国际技术发展。

(3)创新性。新兴技术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是以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支撑。[7]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局势,只有工程技术人才掌握核心技术,突破更多的技术形式,才能在国际新型工科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然而,创新并不意味着单纯在技术上的二次革新或者应用创新,更应该在技术上进行原始创新,突出技术转化与应用,扩大技术应用范围与服务方向,最终达到以新技术引领新经济发展的目的。

(4)实践性。实践是促进“新工科”建设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检验成果正确性的主要标准。[8]“新工科”必须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才能有效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使得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2 “新工科”背景下我国高校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工科”建设以来,各高校纷纷探索工程教学新模式,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初现成效。但仍然在以下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2.1 教学模式相对陈旧

长久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严重,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多依照学科逻辑,缺乏多学科的综合与交叉;在课程教授上,多依照教师的主观意愿,缺少对教学目标的全盘分析;在授课途径上,多以讲授为主,缺乏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陈旧的教学模式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无法满足“新工科”的教学要求。

2.2 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不尽合理

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是工程技术培养的基本单元,主要包括理论课与实践课设置两个方面。

在理论课程教学环节上,主要存在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不够前沿,部分课程知识体系单一,多重视本专业的课程设置而忽略了其他专业知识的融合,不能满足学科综合、交叉、补充的需要。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一是目前的实践教学内容不能与理论课程内容相剥离,二是校内实践基地多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备等现象,不能满足实践课程设置的需求,利用率较低;三是校外实践基地存在走马观花的现象,师生均以参观的心态进行实践学习,缺少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缺少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与经历。

3 高校“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改革方式

3.1 以学科交叉综合为核心,整理教学课程体系

在专业结构上,坚持特色與质量并存,新颖与精益并重。巩固调整改造原有专业,大力发展新专业,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指导,加强专业基本条件建设和内涵建设;在课程设置上,应注意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交叉性和实践性;在学习内容上,注重学习内容的前沿性、新颖性,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鼓励以教学实际促进科学研究,将研究成果融入理论教学,强化案例式教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习。

3.2 加强平台建设,实现实践学习新跨越

工程技术人才的实践性是“新工科”建设的落脚点,因此创造实践机会、搭建实践平台是当务之急。[9]

(1)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新工科”进程中,高校应积极创造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不断拓宽我国高校工程教育的眼界,提高师生的国际视野,进而结合国内实际,深入“新工科”建设。

(2)加强“双创”平台建设。目前国家正大力发展“双创”平台建设,高校应借此机会,大力建设创新创业平台,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精神,鼓励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积极创新创业。[10]

(3)加强校企合作项目。高校应顺应时代背景,结合工程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等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促进师生实践应用能力提升。

(4)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为确保所学知识可以应用于实践,学以致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主要途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应密切结合“新工科”建设及专业要求,在寻求社会实践方式上的创新,确保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同时,协助学生明确 “新工科”建设背景与人才需求,促进学生完成新型社会实践。

(5)鼓励参与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通过在竞赛过程中的团队协作、能力培训等培养学生合理分工配合、通力协作的能力;通过竞赛知识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取长补短,激发学生求知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4 总结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将焦点投放在国家发展战略和教育改革上面,通过转变办学理念、建设实践培养平台来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新工科”的建设会在尝试与实践中稳步成长,它也必将成为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新助力,为建设高教强国和实现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中的 “领跑者”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基金项目:长春工业大学2018年度重点课题“面向新工科的化工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JGJX2018B14)

参考文献

[1] 胡波,冯辉等.加快新工科建设,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新[J].复旦教育论坛,2017(2):20-27.

[2] 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3] 胡春艳.大跨界时代“新工科”呼之欲出[N].中国青年报,2017-05-08(9).

[4] 建设新工科 服务新经济 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EB /OL].http: / /www.Moe.edu.cn /s78 /A08 /moe_745 /201702 /t20170223_297121. Html.

[5] 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 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

[6] 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2):26-35.

[7] 易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创新人才培育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17(1):32-36.

[8] 蔡红.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视域下的大学教师发展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2014(1).

[9] 徐晓飞,丁效华.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7(6):6-10.

[10] 张国良.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9):65-65.

猜你喜欢

新工科内涵改革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
木木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