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孩对二孩的接纳度及其影响因素
2019-09-10刘强朱玮依白鸽
刘强 朱玮依 白鸽
[摘 要] “全面二孩”政策对提高我国生育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2018年我国出生人口1523万人,其中二孩数量和比重明显高于一孩。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随机抽取来自江苏省Y市育龄家庭的215名5~9岁儿童及1011名家长,调查家中大孩对二孩的接纳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大孩对二孩的接纳度较高;孩子年龄及是否为独生子女、父母与大孩的沟通情况等均对大孩的接纳度有影响。家长应抓住等待二孩出生的关键期,全面做好与大孩的沟通工作;平等对待大孩与二孩,妥善平衡对孩子的爱和关注,提升大孩对二孩的积极接纳态度和接纳行为。
[关键词] “全面二孩”政策;大孩;二孩;接纳度
一、问题提出
自2016年1月1日起,“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至此,实施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布终结。为了解政策实施以后,育龄家庭的二孩生育意向情况,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笔者在江苏Y市、S市两地围绕“二孩政策背景下父母二孩生育意向”开展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68.3%的家庭有二孩生育意向。其中,父母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孩子抚养方式以及城乡分布等因素对父母的二孩生育意向均有显著影响。[1]国家统计局数据也印证了笔者的研究,“全面二孩”政策在2016年、2017年得到集中释放。[2]2016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为12.95‰,2017年为12.43‰。2017年二孩出生数量反超一孩159万人,达到883万人,这也是正式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以来的首次反超。[3]2019年初,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8年全年中国人口数据,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总量保持平稳增长,2018年全年我国出生人口15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94‰,“全面二孩”政策效果继续显现。从生育孩次看,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人口出生数量和比重明显高于一孩。“全面二孩”政策对促进生育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二孩出生数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一孩出生数量减少的影响,有利于改善人口年龄结构,促进人口均衡发展。[4]面对即将或已经到来的二孩,大孩是接纳的还是抗拒的,这是一项值得研究的问题。本研究所涉及的接纳度是指大孩对二孩的到来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与行为方面的积极反应程度,本文主要从大孩对二孩接纳的态度与行为两方面展开研究。
二孩的到来将会使家庭结构产生变化,目前国内外关于“二孩”家庭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两种:一种是以家庭危机模型为代表的危机论,[5]该理论认为二孩的出生会对包括大孩在内的家庭成员带来心理压力和心理危机;另一种是以转折点理论为代表的发展论,[6]该理论认为二孩出现产生的家庭过渡可能会对年幼儿童带来挑战,但也带来了加速其成长和发展的机会。[7]针对两种不同理论,已有相关研究进行了证实:部分研究显示,二孩的出现会使大孩产生行为问题和心理不适应问题,[8]大孩为博得家长关注会出现类似婴儿的不成熟行为——退化行为,在二孩出生前后的过渡阶段大孩会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情绪、[9]不安全依恋水平增加、[10]出现睡眠障碍[11]等。另有研究证明,二孩的出现使大孩在语言发展、[12]自我照料技能、[13]合作性[14]等方面的能力获得提高,且出现更少的心理痛苦和行为问题,[15]表现较低的依赖性和任性等性格特征。[16]二孩的出现对大孩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而大孩对二孩的接纳程度正是决定影响性质的重要调节变量。已有研究发现影响大孩对二孩接纳程度的因素包括父母与大孩沟通情况、城乡差异、性别差异等。经常与大孩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家庭中大孩对二孩的接纳度更高;[17]部分地区女生对二孩的接纳度高于男生,城市的大孩对二孩的接纳度高于农村;[18]且心理咨询师将个案介入法运用到大孩心理干预中,可提高大孩对二孩的接纳程度。[19]
总的来看,我国关于大孩对二孩的接纳程度相关研究不太充分,对“全面开放二孩”后,育龄家庭中大孩对二孩的接纳程度调查相对缺乏,且对影响接纳因素的探究不够全面。为此,本研究从接纳态度和接纳行为两方面对江苏省Y市育龄家庭进行调查,了解当下大孩对二孩的接纳情况,剖析影响接纳度的原因,并对提高大孩对二孩接纳程度提出几点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18年9月至10月,本研究以江苏省Y市为例,选取A、B、C幼儿园和X、Y小学作为调查学校,随机抽取了238份孩子样本,剔除无效样本,得到有效孩子样本215份。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幼儿园小班幼儿的思维和语言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对幼儿的调查只在中班、大班进行。具体情况见表1。
考虑到儿童想法可能是不稳定的,为了防止调查结果的不客观,本研究在对儿童进行访谈的同时,在上述调查学校中对部分家长开展问卷调查,随机抽取1020家长样本,剔除无效样本,有效家长样本1011份。由于样本量较大,无法做到将孩子与父母一一对应开展研究。具體情况见表2。
(二)研究工具
1. 访谈设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幼儿园中大班幼儿与小学1~3低年级儿童,即5~9岁儿童。由于中、大班幼儿和小学1~3年级孩子的书面阅读能力较弱,为了增强研究的可靠性,笔者对中班至小学3年级孩子的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访谈主要从三个时间节点,即父母怀二孩前、怀二孩时、生二孩后,围绕大孩接纳二孩的态度和行为两个方面设计问题,以考察大孩对二孩态度上的接受程度及行动上的接纳行为。根据每个孩子家庭情况的不同,孩子可以分为三类:独生子女、现实中的大孩、现实中的二孩,三类孩子根据自己的情况对提问分别作答。
2. 问卷编制。
为了印证孩子访谈所获得的大孩对二孩的接纳度,同时进一步了解家长在处理大孩与二孩关系中的态度和行为,我们将育龄家长也作为调查对象,运用自编问卷——《“全面二孩”背景下育龄家庭大孩对二孩接纳情况的调查研究问卷》对家长开展问卷调查。根据每个家庭生育二孩的情况不同,我们将家长分为已经生育二孩、正在怀二孩、有意向生二孩三类。三类家长均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回答在考虑、怀、生二孩过程中大孩对二孩的态度、行为变化情况,以及二孩出生后大孩相应的接受程度和接纳行为的情况,了解家长在生育二孩过程中与大孩沟通的情况及处理两个孩子相互关系的情况等。
为保证问卷各题项的有效性,正式调查前,经由8位教育学和学前教育专家评定,“育龄家庭大孩对二孩接纳度调查问卷”各题项均符合此次调查内容,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随后,发放204份问卷对已生二孩家庭进行前测,根据回收问卷将“接纳1:怀二孩前,大孩对二孩的期待情况”“接纳2:怀二孩前,您与大孩谈起二孩时,大孩行为反应”“接纳3:怀二孩时,是否感觉到大孩的情绪因二孩而有变化”“接纳4:怀二孩时,大孩的行为有什么改变”“接纳5:二孩出生后,大孩对待二孩的态度如何”“接纳6:二孩出生后,大孩的行为有何改变”6个题项各选项归类为“喜欢”“无所谓”“抗拒”三方面,并依次对应“1~3分”进行信度分析,经检验,6个题项变量α系数值为0.781,内部一致性信度较好,可以正式发放问卷开展研究。
(三)研究过程
对被调查幼儿和低年级小学生的访谈在各学校提供的专门访谈室进行,由研究者亲自做主试,逐个与每一位孩子单独交流,访谈一名孩子结束后,再进入下一名孩子,保证孩子的想法不受他人影响。研究者在访谈记录表上做适当记录,访谈结束后进行整理。整个访谈过程历时3周。
家长问卷使用问卷星工具开展调查,面向幼儿园及小学家长开展大规模调查,历时1周完成调查工作。
(四)数据分析
对问卷、访谈获得的孩子样本按编号001~215录入分析软件中。其中独生子女、大孩、二孩分别用1、2、3表示;“5~6岁”用1表示,“7~9岁”用2表示;“在喜欢/想要弟弟妹妹和哥哥姐姐喜欢你吗”问题上“不喜欢/不想要”“不确定”“喜欢/想要”分别对应1~3分。
对所回收家长问卷进行0001-1011编码,并将数据录入分析软件。其中已有二孩用1表示,已怀二孩用2表示,想要二孩用3表示,不想要二孩用4表示;“父母对大孩的关爱程度”问题中,“较冷落”“适度合理”和“非常关爱”分别用“1、2、3”表示;父母与大孩沟通情况问题上,怀二孩前“不沟通”“偶尔沟通”“经常沟通”分别用1、2、3表示,怀二孩时“偶尔沟通”“经常沟通”“持续沟通”分别用1、2、3表示,生二孩后“有问题才沟通”、“有时随意沟通”、“刻意经常沟通”分别用1、2、3表示。
在父母调查问卷中“大孩对二孩的接纳程度量表”共6道题,涉及怀二孩前、怀二孩时和生二孩后三个时间段,分为大孩的态度和行为两个维度。各题项最低分为1分,最高分为3分。之后,本文运用SPSS 24软件,采用描述统计、卡方检验、獨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为了解大孩对二孩的期待与接受程度,在对所有孩子的访谈中,都问这样的问题“想不想要/喜不喜欢弟弟妹妹”“怎么喜欢弟弟妹妹”,以此来分析大孩对二孩的接纳态度和接纳行为。这是个有趣而复杂的研究,我们将被调查的1011个家庭按其家庭人口的不同情况分为两类,两孩家庭(包括已生和已怀二孩家庭,共546个)与独生子女家庭(包括准备生、不想生、考虑中的家庭,共465个)。215名孩子样本分为三类:已有弟弟妹妹的大孩41人、已有哥哥姐姐的二孩66人,独生子女108人。
(一)两孩家庭中大孩对二孩的接纳度
1. 儿童的角度。
(1)有弟弟妹妹的大孩。
接纳态度。41名被调查者中,90.2%的大孩接纳弟弟妹妹,表示喜欢弟弟妹妹,9.8%的大孩不喜欢弟弟妹妹(见表3)。不喜欢弟弟妹妹的原因主要有“觉得他们吵闹、麻烦”“爸爸妈妈更喜欢他们”和“会和自己抢东西”。
接纳行为。在已经接纳二孩的调查对象中,笔者又进一步调查了大孩如何喜欢二孩的情况。结果显示,35.1%的大孩觉得喜欢弟弟妹妹就是和他们一起玩或是给他们玩具,29.9%的大孩表示会和他们分享自己的东西,20.6%的孩子觉得喜欢弟弟妹妹就是给他们吃好吃的,19.6%的孩子觉得自己对弟弟妹妹很好。喜欢亲、抱弟弟妹妹和能照顾弟弟妹妹的大孩都占15.5%。进一步调查发现,低龄大孩给予二孩更多的是具体、物质的关爱,而大龄大孩更具分享、责任意识,在与二孩物质分享的基础上,能对弟弟妹妹增加精神关爱与呵护。
(2)有哥哥姐姐的二孩。
66名二孩中,68.2%的二孩明确地感觉到哥哥姐姐是喜欢自己的,但也有19.7%的二孩反映哥哥姐姐不喜欢自己。大多数的二孩能感受哥哥姐姐对自己的喜欢,这个结果印证了上述大多数大孩接纳二孩的结论。
2. 家长的角度。
接纳态度。为了进一步考察孩子的想法是否是客观的,我们问卷调查了已怀已生二孩的家长。71.1%的父母表示大孩是欣然接受二孩的,其中甚至有12.5%的大孩主动提出想有弟弟妹妹,24.5%的大孩在父母沟通教育下接受了二孩。仅有0.7%的大孩坚决不接纳二孩,见表4。
总之,约96%的两孩父母认为大孩接纳了二孩,与孩子样本中90.2%的大孩表示喜欢弟弟妹妹的数据相印证。
接纳行为。在怀二孩的过渡期,35%的已生已怀家长表示大孩变得更懂事了,3.7%的大孩出现了哭闹抗拒等消极行为或是有行为退化的表现。实际上,当弟弟妹妹没有出现在面前时,59.2%的大孩行为表现是正常的,并没有明显的变化。
在二孩出生初期,大孩已经成为现实中的哥哥姐姐了,40.5%的家长觉得大孩变得比之前更懂事了,2.7%的大孩从原先对二孩的反对转变为接纳。32.7%的大孩哭闹、抗拒,表现出焦虑担忧,甚至出现退化行为,这一数据较怀二孩过渡期的3.8%有大幅度的增长。7.1%的大孩由原先的接纳转为反对。可见,当弟弟妹妹真的到来与自己分享父母爱的时候,相当一部分大孩的内心仍是抗拒的。
两孩磨合一段时间后,如表5所示,78.1%的家长表示家中大孩喜欢二孩,两孩关系亲密,18.5%的家长认为两孩关系比较平淡,但大孩敌对、抗拒二孩的情况仍占3.4%。
综上所述,通过对两孩家庭中大孩、二孩、父母等多角色的调查,90.2%的大孩喜欢弟弟妹妹,68.2%的二孩感受到自己被哥哥姐姐喜欢。约96%的两孩家长认为大孩接纳了二孩(尽管有部分是经过父母沟通的),且78.1%的两孩关系亲密,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大孩对二孩的接纳度较高的结论。
(二)独生子女对虚拟二孩的接纳度
在被调查的准备生、考虑生、不想生的家庭(465个)中,现实状况是家中只有一个独生子女,尽管他们没有兄弟姐妹,但是他们或许对弟弟妹妹(本研究将独生子女家庭中并不存在的弟弟妹妹称为虚拟二孩)有自己的想法,因此本研究对孩子样本中108名独生子女对虚拟二孩的接纳度也做了调查。
1. 孩子的角度。
接纳态度。调查结果显示64.8%的独生子女想要有弟弟妹妹。34.3%的独生子女表示不想要弟弟妹妹,当问及理由时,其中11.1%的独生子女说不出理由,就是不想要。33.3%的独生子女表示怕二孩吵、怕麻烦,担心爸爸妈妈会更喜欢弟弟妹妹的大孩占19.4%。在想要二孩的独生子女样本中我们进一步调查了解了独生子女对虚拟二孩的性别期待情况,数据显示其中有52.9%的独生子女想要妹妹,觉得妹妹更可爱、听话,41.4%的孩子想要弟弟,觉得弟弟可以陪自己一起玩。
接纳行为。面对虚拟二孩,我们调查了想要弟弟妹妹的独生子女们可能的接纳行为。70名想要弟弟妹妹的独生子女中,47.1%的孩子表示想通过和弟弟妹妹一起玩来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喜欢,17.1%的孩子想给他们好吃的,表示会照顾弟弟妹妹的占24.3%,会爱弟弟妹妹的孩子占11.4%,想通过亲、抱、一起睡这样的亲密举动来表达喜欢的占18.6%,想通过分享来表达喜欢的占7.1%。由于现实中没有弟弟妹妹,所以独生子女的上述回答可能带有较强的主观性。
2. 家长的角度。
465个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虽然目前没有生育二孩,但在家庭生活中或多或少谈论过有关生育二孩的话题。调查显示41.7%的父母表示在与独生子女谈起二孩时,孩子表现出欣喜的态度(略低于独生子女样本中64.8%的孩子期待有二孩的数据),16.3%的家长反映孩子表现出抗拒(低于34.3%的独生子女样本中不想要弟弟妹妹的数据),34.4%的家长反映自家孩子表现得无所谓。在本调查研究中由于我们无法做到家长样本与孩子样本的一一对应,所以在数据上出现家长与孩子的回答稍有偏差,但两组数据所呈现的对二孩接纳与不接纳的趋势是一致的。
总之,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尽管现实中并没有弟弟妹妹,但独生子女依然對二孩有较高的期待与接纳度,从家长的角度调查也从侧面印证了该结论。
(三)生育二孩家庭父母与大孩的沟通情况
1. 沟通的基本情况。
为了解父母在生二孩前、怀二孩过程中、二孩出生后三个不同阶段与大孩的沟通情况,我们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在怀二孩前,仅有21.9%的父母持续与大孩进行沟通交流,59.5%的父母表示只与大孩有简单交流,18.5%的父母从未与大孩交流。当问及不交流的原因时,家长表示大孩年龄太小,无法与之交流。
在怀二孩的过程中,43.9%的父母表示经常与大孩交流,45.8%的父母偶尔交流,10.3%的父母长期坚持与大孩交流有关二孩的问题。
二孩出生后,30.5%的父母表示会与大孩进行经常性的定期沟通,51.5%的父母有时会和大孩随意谈心,17.9%的父母在大孩出现问题时才会沟通。
综上所述,在准备要二孩前,被调查的父母与大孩的沟通交流不够充分,这可能不利于大孩对二孩的接纳;但在怀二孩期间,父母与大孩之间有关二孩的交流与沟通行为明显在增加,这样会让大孩有一个长期的适应过程,以便更好地接纳二孩。但二孩出生后,父母可能忙于两个孩子的养育、照顾,仅有少数父母保持着定期沟通的好习惯。
2. 沟通对接纳度的影响。
将父母与大孩沟通情况与大孩对二孩接纳程度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下:
如表8所示,父母与大孩在怀二孩前,怀二孩时和生二孩后的不同沟通程度对大孩接纳二孩程度上是有显著差异的。怀二孩前不与大孩沟通的家庭中大孩对二孩的接纳态度与行为得分显著低于沟通家庭;怀二孩时“偶尔与大孩沟通”的家庭中大孩对二孩的接纳态度与行为显著低于“经常或长期坚持沟通”家庭;生二孩后,“有时随意沟通”和“经常性的定期沟通”的家庭中的大孩比“有问题才沟通”家庭中的大孩对二孩更“喜欢”,并且“更懂事”。
3. 影响父母沟通行为的因素。
(1)孩子的年龄差距因素。
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在已生家庭中,两个孩子的年龄差距对父母的沟通行为具有极显著影响。两孩年龄差距在0~3岁之间与4~6岁、7~9岁都有极显著差异(χ2=30.55,χ2=27.963,P=0.000)。两孩年龄差距在4~6岁与7~9岁时,父母的沟通行为也存在显著差异(χ2=10.925,P=0.004<0.0167)。数据表明,两个孩子的年龄差距在4~6岁之间时,与孩子持续沟通的父母占比最大,占持续沟通总人数的49.6%。年龄差距在3岁以内时,父母认为孩子还不懂事,因此未与之交流过的占比最大,占未交流过总人数的55.8%,具体情况见表9。
(2)文化程度因素。
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的父母之间,沟通行为存在极显著差异。高中及以下学历与本科及以上的父母在沟通行为上有极显著差异(χ2=15.94,P=0.000),专科与本科及以上学历有显著差异(χ2=13.326,P=0.01)。根据数据可以看出,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家长未沟通过的行为占比最大,占此学历总人数的20.8%。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家长在持续沟通行为中占比最大,占此学历总人数的24.1%,具体情况见表10。
本研究还对父母的年龄和收入情况进行了卡方检验。结果表明,父母的年龄(P=0.186)、收入情况(P=0.063)对沟通行为均无显著影响。不同性别、年龄的孩子对弟弟妹妹的接纳度在本研究中无显著差异(P=0.302,P=0.819)。
(四)影响大孩对二孩接纳度的因素分析
为探究影响大孩对二孩接纳度的因素,特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对不同人口学统计变量下大孩和独生子女(共149人)对二孩的接纳度进行差异分析,接纳程度通过提问独生子女儿童“想不想要弟弟妹妹”,提问大孩“喜不喜欢弟弟妹妹”,并将选项“不想要/不喜欢”“不确定”“喜欢/想要”分别对应1、2、3分进行计算。
1. 是否独生子女因素。
将是否独生子女与儿童对二孩接纳程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1:
如表11所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对二孩接纳程度上有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在“喜不喜欢/想不想要弟弟妹妹”问题上得分高于独生子女,接纳度更高。
2. 儿童年龄因素。
根据访谈结果,将大孩和独生子女儿童年龄分为中大班(5~6岁)和1~3年级(7~9岁)两个阶段,对儿童“年龄”与“对二孩接纳程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2:
如表12所示,不同年龄段儿童在对二孩的接纳程度上是有显著差异的。经过进一步分析得知,7~9岁儿童对二孩的接纳度得分显著高于5~6岁儿童。
本研究还对独生子女和大孩的“性别”做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儿童“性别”(P=0.164)对“儿童接纳二孩程度”并无显著影响.此外,“大孩与二孩的年龄差距”与接纳程度的方差分析显示,年龄差距对“儿童接纳二孩程度”也无显著影响(P=0.506)。
四、讨论
(一)渴望玩伴的心理影响着大孩对二孩的接纳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按照年龄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本文的研究对象为5~9岁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他们主要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达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思维具有直觉性。原本他们在家庭中交往的对象主要是年长的父母,日常一般都是独自游戏,渴望有同辈玩伴的心理影响着大孩愿意接纳二孩的程度。当家庭结构因为二孩的到来发生改变,会有弟弟妹妹一起玩,因此这个年龄阶段的大部分孩子是愿意接受的。另一方面,周围越来越多的家庭有两个孩子,身边的小伙伴有弟弟妹妹的情况较为普遍,这对大孩也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对二孩有了积极的期待。
研究显示,7~9岁儿童对弟弟妹妹的接纳度更高。本研究认为,5~6岁大孩亲子依恋程度仍然较高,在二孩到来的家庭生活中,可能更直接地体会到在分享父母爱与照顾中的不利影響。但当孩子们进入小学后,社会交往在增加,同时在家长的合理陪伴和教育引导下,他们感受到二孩并没有夺走父母的爱,而是更多体验到有弟弟妹妹所带来的分享、支持、协作的乐趣,也更能感受到二孩出生后家庭的幸福感,在行动上也更愿意与父母分担照顾二孩的任务。
(二)父母良好的沟通措施有助于增强大孩对二孩的接纳
研究表明,在怀二孩前、怀二孩过程中以及生二孩后,父母以不同程度和方式保持与大孩的积极沟通对大孩接纳二孩有积极的影响。父母通过与大孩循序渐进的、长期的心理沟通,能增强大孩对二孩的接纳,有助于稳定大孩的情绪,增强两孩的亲密关系,当二孩来临时大孩行为也会表现得更懂事。研究发现父母的文化程度影响着沟通行为,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更能尊重大孩的权利,更懂得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也更能掌握良好沟通的技巧,注重营造温馨、温暖、充满爱的家庭心理环境,更能使大孩感受到安全。安全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儿童积极地应对因为二孩出生所带来的压力。[20]
五、对策与建议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两孩家庭逐渐成为常态。尽管本研究调查显示大孩对二孩的接纳度较高,但在二孩面前,原来简单的家庭结构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亲子关系、二孩之间关系的嬗变让本就不易的家庭教育陷入困境,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孩对二孩的接纳度,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培育亲密和睦的家庭关系,笔者针对研究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抓住关键期,全面做好沟通工作
第一,是怀二孩前期,父母必须充分尊重大孩作为一名家庭成员的话语权,通过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引导大孩对二孩产生积极的情感期待。首先采取试探性谈话,了解孩子对要弟弟妹妹的想法;其次可以在孩子日常能接触到的事物、环境中,通过看动画片、讲儿童故事、在有二孩的亲戚朋友家中,有目的地多让孩子接触与兄弟姐妹相关的内容等方式,让孩子体验有弟弟妹妹的多重好处以及自己做哥哥姐姐的各种优势,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以积极的情感态度接纳二孩。
第二,是怀二孩过程中,持续与大孩就有关二孩的具体问题沟通交流,比如猜猜二孩的性别与长相、为二孩取名字、与大孩一起为二孩准备生活空间等,让大孩意识到二孩即将来临,以便平静渡过心理适应期。同时还要向大孩传达二孩可能带来的快乐与变化,更应讨论作为哥哥姐姐即将迎来的责任和挑战。
第三,是二孩出生后,父母要随时关注大孩的情绪变化,兼顾大孩的心理需要,并理解大孩可能发生情绪和行为的变化,对大孩心理承受的不安、消极情绪进行适时化解。适当引导大孩参与照顾弟弟妹妹的过程,帮助大孩更好地理解二孩的成长需要和父母照顾两个孩子的不易,从而接受父母有时对二孩照顾更多的情况,激发大孩对二孩的责任心与爱护之心。
(二)一视同仁,妥善平衡父母的爱与关注
心理卫生领域有一个概念,同胞竞争障碍(sibling rivalry disorder),是指随着弟弟/妹妹的出生,儿童出现某种程度的情绪紊乱,表现为对弟弟/妹妹的竞争或嫉妒。[21]大孩原本是家庭中唯一的孩子,独享着父母的爱与家庭中一切资源。而新到来的二孩改变了这一切,再加上父母忙碌于对年幼二孩的养育,疏于对大孩的照顾。这都难免使大孩产生危机感,担心原本独享的幸福被弟弟妹妹夺走,出现焦虑、对抗情绪和退化行为等问题,即形成同胞竞争障碍。心理学家认为大多数家庭都出现过同胞竞争。如果能妥善处理,兄弟姊妹们间健康的竞争可以使他们获得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和认知等各方面的技能。相反,若处理不当,则可能会导致个体终生的心理问题。[21]
针对这样的问题,父母要理解大孩失落的心理状况,坚持平等的陪伴。新生儿的降生,确实会占据母亲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有机会要多抱抱大孩,多和大孩交流。由于妈妈照顾二孩重心的转变,父亲更要发挥家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积极组织、参与孩子亲子活动,保持亲密的亲子关系,让大孩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没有减少。
坚持用平等一致的育儿观对待两个孩子,一碗水要端平。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避免当着孩子的面比较两个孩子的优缺点。不因为大孩年长总是要求在弟弟妹妹面前保持谦让,不对大孩进行道德绑架。妥善解决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坚持原则不偏袒。鼓励大孩与二孩共同游戏时,发展分享互助行为,增强两孩间的情感互动,建立亲密关系。适当宽容大孩有时出现的消极情绪和退化行为,对大孩的恰当行为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大孩对弟弟妹妹的接纳行为,萌生做哥哥姐姐的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刘强,朱玮依,董超,等.“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父母二孩生育意向的调查研究:以江苏省苏州市、盐城市为例[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7(11):73-76.
[2]国家统计局.2018年二孩生育率下降,使整体生育水平略低于上年[EB/OL].(2019-01-23)[2019-05-28].https://kx.fx678.com/201901231227192461.shtml.
[3]冯俏彬.全面二孩政策成效仍需观察[EB/OL].(2018-01-30)[2019-05-28].http://finance.jrj.com.cn/2018/01/30054024026377.shtml.
[4]2018年全年中国人口数据公布二孩及以上出生数量多于一孩[EB/OL].(2019-01-25)[2019-05-28].http://www.zhicheng.com/n/20190125/244769_2.html.
[5]COWAN P A, HETHERINGTON E M. Family transitions[M]. Hillsdale, NJ: Erlbaum,1991:34.
[6]RUTTER M.Transitions and turning points in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as applied to the age span between childhood and mid-adulthoo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1996(19): 603-626.
[7]陈斌斌,王燕,梁霁,等.二胎进行时: 头胎儿童在向同胞关系过渡时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16,24(06):863-873.
[8]KRAMER L, RAMSBURG D. Advice given to parents on welcoming a second child: a critical review[J]. Family Relations,2002(51):2-14.
[9]GOTTLIEB L N, MENDELSON M J.Parental support and firstborn girls’ adaptation to the birth of a sibling[M]. 1990:34.
[10]TETI D M, SAKIN J W,KUCERA E,et al. And baby makes four: predictors of attachment security among preschool-age firstborns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siblinghood[J]. Child Development,1996(67),579-596.
[11]FIELD T, REUTE M.Children’s responses to separation from mother during the birth of another child[J]. Child Development,1984(55),1308-1316.
[12]STEWART R B, MOBLEY L A, VAN T S S,et al. The firstborn’s adjustment to the birth of a sibling: a longitudinal assessment[J]. Child Development,1987(58):341-355.
[13]WAGER H.And baby makes four: welcoming a second child into the family[M]. New York: Avon, 1998:34.
[14]何蔚.高中生獨生与非独生子女人格特质的比较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1):21-25.
[15]安芹,贾晓明.北京市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中学生行为及情绪反应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11):1003-1005.
[16]方平.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个性特征差异研究[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3):72-79.
[17]任沙沙.育龄家庭大孩对二孩接纳度的现状调查[J].安顺学院学报,2017,19(2):99-101+122.
[18]王皓宇.“独二代”家庭头胎子女对“二胎”的接纳度影响因素分析[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8,34(4):52-56.
[19]高婷婷,郑凯歌,孙静宇,等.个案介入分析如何提高头胎对二胎的接纳程度发现[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1):174.
[20]HART S L, BEHRENS K Y. Affective and behavioral features of jealousy protest: associations with child temperament, maternal interaction style, and attachment[J]. Infancy,2013(18):369-399.
[21]苏林雁.同胞竞争障碍的诊治与预防[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7,25(3):221-22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