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学院模式下的校企双赢新思路
2019-09-10吴奕晨
吴奕晨
[摘 要] 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形势下,企业学院模式下的校企合作机遇与挑战共存。本文以校企共建电商学院为例,结合校企共同育人模式和变革趋势,对现阶段企业学院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达到提升效能、深化内涵、完善机制的目的。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企业学院 产教融合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76.2 文献标志码:A
在当前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加快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教育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并存的局面。校企双方资源如何深度融合,企业学院如何探索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迫在眉睫。
本文以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与苏州易康萌思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共同设立的易康萌思电商学院(以下简称“易康萌思学院”)为例,结合国内企业学院现状与人才培养需求变革趋势,总结分析校企共建企业学院的合作模式、存在问题,为企业学院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中,改善和提升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出建议、对策。
一、发展现状
高职院校传统单一的实训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行业发展对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进一步需求。随着校企深度融合与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与日俱增,职业院校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的企业学院模式应运而生。企业学院通常指“中、高等职业院校与知名企业以相关专业(群)为依托,围绕共同育人、合作研究、共建机构、共享资源等内容合作共建的校企紧密合作模式”[1]。据美国著名财经杂志《财富》统计,世界500強企业中,80%以上企业与院校共同成立了企业学院[2]。部分大中型企业随着“人才荒”、人才不稳定和毕业生难以满足特质岗位需求的问题出现,通过企业学院来培养和补充人才,以增强战略竞争力。[2]国内企业学院发展为产教融合带来实际效益,让企业在人才定制、资源整合、战略性变革和品牌输出等方面获得良性发展,为高职院校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开辟了新方向。
二、问题与思考
目前,大多数企业学院在规模和数量上取得了双重进展,但其内涵仍停留在原有合作层面,未真正实现校企深度产教融合,仅着眼于办学规模和相关设施建设,其他如办学形式、教学内容、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方面与传统培训中心类同[3],需要在以下两方面进行深思。
(一)难以获得显著效能
企业学院普遍出现企业参与度低、高层对合作重视度不够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三个因素构成:
一是经济发展效能方面。企业学院建设需要人员、实训场地和相关设备,且短期内难以获得回报。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院校与寻求产出和利润的企业间存在固有矛盾,如何平衡这一矛盾,促使双方在效能上达到双赢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
二是人才培养效能方面。当前企业学院人才效益不稳定且不固定,不履行培养义务的企业同样可从社会层面获得所需人才,这就影响了企业参与企业学院建设的积极性[4]。如何有针对性地在质量和数量上培养与企业岗位标准相适应的人才,增强人才归属感,达成院校、企业、学生三方面一致的就业意愿,是目前的主要局限。
三是社会服务效能方面。企业学院的设立不是单纯的人才输送,也肩负诸多社会服务功能。校企间横向合作的拓展、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提高、产业研究和咨询的深入等一系列问题,影响着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因此,企业学院内涵挖掘不够深入是当前主要难题。
(二)建设机制亟待灵活完善
当前企业学院面临挑战还体现在运行机制不够灵活、成熟和完善,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多数企业学院缺乏地方政府相关激励和保障政策支持,致使人才培养止步于浅层人才输送。
第二,部分企业学院的沟通协调未从共同治理角度出发,导致人才培养依赖于校方单方面主体,企业缺少参与权与表达权,校方教学需求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不对等,双方存在一定文化差异和矛盾,偏离共同育人的初衷。同时,校企双方在企业学院管理层及理事会中人员数量和配比通常不对称,义务和权利划分也不均衡[5]。
第三,企业学院对企业在人才培养中担任的角色不够明确,往往着眼于企业短期用人,未立足于长远发展。如何帮助企业充分发挥其生产实践指导方面的优势,突破实训模式单一的局限,引入先进管理机制和市场机制,是提升人才培养合作效力的关键。
三、对策与措施
(一)找准校企双方效能平衡点,提升企业学院经济效能
企业学院作为校企资源共享、紧密合作共赢的新模式,需要突破其效能不足的瓶颈,找准校企双方效能平衡点,促进互利互惠。为此,高职院校可邀请校企相关负责人担任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共同参与管理决策。
同时,企业学院可在实训中引入真实项目,让学生感受真实而具体的岗位工作任务,充分挖掘企业学院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使教学、生产等多种利益诉求得以表达和实现,提高经济效能。以易康萌思学院为例,该学院在苏州工业园区服务贸易领域电商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应运而生,培养服务于区域电商产业发展、适应企业岗位标准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该学院每年“双十一”期间开展为期两周的整班顶岗实训,由企业员工全程指导,电子商务、商务管理专业教研室全体教师全程参与,围绕电商业务流程和电商企业管理模式,对学生的实操技能进行培训,让其充分体会“双十一”电商职业情景。
(二)深入探索建设内涵,提升人才效能与社会服务效能
校企双方在企业学院招生、教学、实训等各个环节中全程参与、共同协商,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是提高人才培养效能的必要前提。例如,易康萌思学院从企业用人需求出发,校企共同制定招生计划、进行招生宣传,并参照企业实际运营需求,共同开发电商课程与教材,立足于人才培养与实习就业相适应的长远发展,贴近岗位实际并着眼于未来。
同时,为提升社会服务效能,充分挖掘建设内涵,在保证教学顺利运行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可加强横向课题合作,深化产业研究和咨询,共同申报、建立校企联合的协同创新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同时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以共同開展对外培训等方式,侧面提升校企双方的社会责任感和品牌影响力。例如,易康萌思学院自2016年起,分别为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财经学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提供电商专业和师资培训援建项目。
(三)构建“政、校、企”三方协同发展机制
完善企业学院建设和管理机制,政府、高职院校、企业三方协力必不可少,需要不断进行机制创新和探索。
政府方面,应从区域发展战略需求出发,从政策层面予以激励和保障,健全财政、土地、税收、职称评审等相关机制,切实扩大院校办学的自主权和企业参与办学的话语权,助力提升企业学院发展动力。
高职院校方面,要通过合理沟通、协调和协商,确保企业的参与权与表达权,并加强企业在院校理事会、管理层、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组织中的地位和发言权,推进企业学院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内部政策和管理体系,提高合作和管理效率[4]。例如,易康萌思学院由校企相关负责人组成的理事会来领导,实施院长负责制,院长由企业高管和学校领导共同担任。同时,学校邀请企业负责人担任学校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和商学院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明确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责任担当和共同治理角色。
企业方面,要避免停留在寻找短期劳动力的浅表,在与校方沟通协商基础上,从长远合作出发,引入企业运营实践中的先进管理机制,提高人才培养合作效力。鉴于校企所处立场、观察学生角度不同,存在一定分歧,需要双方共同参与到企业学院学员选拔过程中[2],对其培养对象予以充分了解,并对人才培养的方向、规模和内容进行定位和负责。
参考文献:
[1]苏州市教育局.关于推进苏州市职业院校企业学院建设的意见[J].苏教高职〔2018〕9号.
[2]孔祥峰.企业学院模式下产教融合实践研究——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7(5):11- 14.
[3]杨辰,刘杨,王倩,王明杰.新时代企业大学转型升级研究——农银大学天津培训学院建设发展路径探讨[J].农银学刊,2018(6):26- 30.
[4]陈亚鸿.高职院校举办企业学院的困境与出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1):91- 94.
[5]伍娇娇.企业学院困境分析及发展策略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7(1):199-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