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分析

2019-09-10许雪飞

新教育论坛 2019年31期
关键词:思维发展语文教学小学

许雪飞

摘要:思维是学生学习中的灵魂与核心力量,同时也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就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发展,将其与语言文字的使用相结合,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有效的阅读来促进思维的发展,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文对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思维发展;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

引言:

思维的界定和内涵指的是在日常的学习中,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手段进行解决,如探究、分析、比较等,思考产生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思考中产生的想法就是思维。根据文献记载可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纳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强调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发展和提升思维品质。因此,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视为教学重点,从多种角度开展教学活动,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1.发展思维能力

1.1.引导高层次阅读理解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与理解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理解能力所指的并非是基础层面的理解,而是深入地、高层次的理解,理解篇章结构,能从整体上对阅读材料做解释,且能结合社会经验对阅读材料有深刻的、自己的理解。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中,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无法聯系整体语境比较分析、思辨评价等,阅读零散不深刻,多属于低层次理解。为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发挥自身的引导者作用,带领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提取整合关键的语言信息,理解句段内容;探究句段间联系,理清文章思路;联结已有经验,深入领悟文本意蕴,并对文本内容、篇章结构等做出合理的评价。这样的阅读理解过程,学生必定需要用心“想”,即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过程,把握行文思路,探寻文本主旨,鉴赏表达形式,既培养了高层次理解能力,又发展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1.2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

如若在单一的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无法得到有效发展的,要想实现教学目标,就要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例如,在《昙花》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深度思考与有序表达等能力。首先,尝试概述。默读课文,探究李小龙和昙花之间发生了哪些事,尝试用一句话概括一件事;教师以第一件事为例示范概述“邻居夏老人送给李小龙一盆昙花,李小龙欢欢喜喜抱回昙花”,进而浓缩为一个短语“抱回昙花”;学生尝试实践,阅读思考,提炼主要语言信息,概述其他事——养昙花、盼花开、守昙花、梦昙花等。然后,梳理情节。请学生依据小标题概述李小龙和昙花的那些事,厘清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训练有序表达的能力。

2.指导思维方法

2.1培养系统思维

虽然大千世界中的物种具有多样性和分散性,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之间均具有一定的联系,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内容也同样如此。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整体意识、系统思维。单篇阅读,引导学生厘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及主旨;同类文体阅读,引导学生比较异同,发现“类”的共性特点,获取“类”的阅读方法;写作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围绕写作目的整体构思,确定材料的选择、详略的安排等。

2.2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支柱,因为有了创新,国家才得以蓬勃发展、繁荣富强。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其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摆脱常规思路、习惯思维的束缚,能沿着不同方向思考探究,培养发散思维、创新思维。例如,在《龟兔赛跑》学习中,引导学生创作《龟兔赛跑新编》,学生创编的故事情节各具特色,故事结局也各不相同。这样的语文教学,给予学生思维方法的引导,即对一个问题的思考,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思维的触角尽可能向多方向扩展,做出多种设想,寻求全新的独特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提升思维品质

3.1引导深度阅读

绝大多数学生在阅读《草房子》课外读物时,过于重视故事情节,其中色彩鲜明的插画等,对人物的性格特点等一知半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更新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画思维导图和联系的方法进行深度阅读。以桑桑为例,教师带领学生回忆写桑桑的相关故事情节,提取关键词概括每一个故事,透过每一个故事分析人物特点,画成思维导图,教师引导用联系的眼光分析思维导图,即将桑桑前后经历的事件、性格变化联系起来,看到了少年桑桑的成长经历。深度阅读,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角,打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深化了学生的理解与思考,学生的思维从零散走向整合,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肤浅走向深刻,深刻性、广阔性等良好思维品质得以提升。

3.2培养问题意识

思维的产生是由多种问题所引发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就要以问题为契机,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其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培养问题意识。例如,在《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有效的回答来养成问题意识,提升其理解能力,如:为什么说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不是所有的真理都是在一百个问号之后诞生的?作者如何说明“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的?等。

4.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除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还要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现代化教学理念融入其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获得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其日后的长足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要同时并举(致范守纲)[J].语文学习,2018,35(12):110-112.

[2]王荣生.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 中国教育学刊,2016,21(06):175.

猜你喜欢

思维发展语文教学小学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探究小学品德课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结合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