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2019-09-10曾麟

新教育论坛 2019年31期
关键词:高校教育职业能力

摘要:近些年,我国藝术设计行业涨势惊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要发展成为符合当下社会需求的实干型人才,得通过对知识、文化、语言、技能、思想的学习,提升自身职业能力成为潜力和实力并进的复合型人才。职业素质是由职业意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本文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展开研究。

关键词:高校教育;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职业能力

艺术设计的专业方向大体上有产品设计、动画设计、数字媒体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服装工程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建筑工程设计、工业设计等类别。艺术设计专业是汇聚了艺术、社会、科学、文学、经济等多方面甚至全方位的理论知识,对于研究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途径,全面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视角

职业能力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是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的重要指标,其内涵及培养问题是理论和实践的难题,也是一项重大制度的建设,迫切需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以此推动职业能力建设的整体进展。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职业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重构了职业教育的时代价值。

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下,消费者的审美要求也愈来愈高,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十年来,艺术设计专业在全国各大院校报考情况非常火热,但我们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的应届毕业生存在着难以适应岗位要求的现象,这种现象表明,过去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目前社会对高质量实用型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艺术设计专业面临着该如何跟随社会的发展调整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如何适应消费者市场。

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紧跟艺术设计市场需求

艺术设计市场的发展脱离不了具有创意思维、艺术涵养、审美素质的人才。现阶段,我国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量、市场人才需求量仍然很大;根据调查研究,艺术设计类专业招收的本科人数与其他专业相比基数比较大,从艺术设计专业长远发展的的角度而言,人才培养的质量还与当前市场需求的人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高校教学模式中,用人单位的条件,未必能使在校的学生紧跟市场的脚步,真正透彻的是了解到市场的需求。由此可见,学生虽然在校时能获得相应的实践训练,但很显然,从目前的就业的现象来看,毕业生的质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与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的现象。传统的实践教学中,学生缺少相应的实践指导与实践训练,例如对制作材料的工艺、正常的印刷流程、现场如何施工等等,诸如此类的工作所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是必须要掌握的,如果在实践过程中缺少这些相应的训练和实际项目设计的机会,那么可想而知,在未来毕业后的一段实践内,他们的处境将及其困难,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艺术设计市场需求间的矛盾便会升级。

从多方面了解到,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需不断更新制定符合实情的计划、方案,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强化教学实践,确保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纳入到艺术设计课堂教学实践环节中。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针对性的训练,再加入单项知识点的实训,重视学生专业技能操作、实践动手能力、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实训课程的开展是通过对多个单项知识点结合课堂实训,达到实训的目标。以实践性教学培养艺术设计人才为重心,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大赛、把艺术设计公司邀请进校、把项目与教学相结合、让项目走进课堂等,增加学生的参与感。通过项目、比赛提高学生的分析力和执行力,通过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学生通过定量的课堂学习、实训,亲身体验从学生到设计师的角色转变,从校园到工作岗位艺术设计制作的过程,让学生在校便能提前体验、参与社会工作,从中增强本专业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为毕业后的就业赢得宝贵机会。

三、设置合理的教学课程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前提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课程的设计是在当前市场的发展形势、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基础上,结合高校教育、地方特色的特点、不断注入新鲜的教师资源、推进课程改革、创造新颖的教学气氛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要有体系化的设计和安排,体系化的形成必须是先有宏观的和微观的课程内容的概念;要有知识点,知识点就是我们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教学过程中要反思,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这就是一种能力,这就是找准知识点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课堂上我们要提出100个知识点,提出知识点之后应该思考怎么让学生能掌握这些知识点,不光是通过讲解,也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和练习,我们可以每个知识点给3个习题,10个鉴赏,促进学生学习。

艺术设计过程中,文化和设计是紧密联系的,设计要考虑对象的要求,设计中各种元素、色彩的运用要相互和谐。好的设计必须先有思想,以思想驱动设计。好的设计具有理性、共性、能产生共鸣。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可通过以下几点实现。

1、基础性实践。低年级学生的基础课的设置,需要把课堂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表现技能上。涉及到相关的基础课程有:立体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人体美学、绘画基础、图案设计等,在实训课程开展中,调研、实践、单项训练均需要融入课堂中。

2、综合性实践。该过程中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所接触到专业课程内容逐渐丰富,涉及到相关的基础课程有:版式设计、字体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装帧、造型设计、影视广告设计等内容,在开展综合性实践中,把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安排任务以及综合知识的整合设置为重点。

3、专业性实践。在开展该阶段的课程实践中,相关课程有:园林景观设计、展示设计、服装工业制版、品牌企划应用设计等课程。专业实践活动的开展、目的是为了提升专业素养、职业能力等,让学生提前进入就业工作的状态。

4、应用性实践。艺术设计专业属于应用范围广泛的专业,设计作品需通过社会的检验和消费群体认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入市场,参与项目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认识、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在努力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专业教师要做到实时检查、评价、验收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成果,遇到问题时,及时发现并解决。

四、创新性实践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必修课

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养成是有一定的可参照规律,创新即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因此,创新型人才要具有灵活的思维、敏感度高、观念意识多样的特点。以学校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突破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大教学中的实践力度。使学生在参与实践创新设计的过程中体会到课程知识的运用和个人能力的发展。

艺术设计的创新性实践教育主要有:第一,注重学生艺术性的个性培养,科学引导学生主动增强艺术创造,培养艺术家气质;第二,在创新培养的过程中突出系列化特点,比如艺术沙龙活动、艺术家素质培养,艺术作品的推广、作品展活动等不同的表达方式;第三,将创新课堂化,教育化,多方面融入技术创新、科技创新、机构企业合作创新;第四,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通过社会实践增加创新培养能力;第五,创新性实践教育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艺术理论的积淀。创新教育为师生相互学习架起新的桥梁。通过实践解决理论中很多难题。艺术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将学生引入实习单位或将单位引进课堂参与实践。

五、结语

构建高校艺术专业与时俱进培养职业能力对大学生本人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阶段,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职业能力水平的提高,对增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社会认同感和影响力,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高校在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做了许多职业能力培养的尝试工作,例如现在全国高校都在推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互联网+”项目,但从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未全面设立创新型的创业课程、创新创业型的师资队伍力量相对薄弱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为市场输送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人才。而培养人才职业能力的立足点应该是以市场导向为主体,不断地去深入市场,探索市场,调整教学模式,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和学习。在此,笔者希望能在工作中、在教学中通过学习、不断总结,实现大学生专业、就业、职业、事业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请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济南[J].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09.

[2]唐瑾.告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08.

[3]朱建柳.以職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M].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2016.12.

[4]程笑君.黑龙江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产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7.08

[5]王桂田.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福建师范大学,2007.10.

作者简介:曾麟(1991.04-),女,籍贯: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四级美术工艺师。

猜你喜欢

高校教育职业能力
高校人文社科类实验室发展现状分析
高职英语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