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隐性分层教学
2019-09-10王丹
摘要:分层教育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样有利于在充分尊重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进行针对性的提高,但是明显的分层教学不仅容易让学生产生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还容易让学生对于自己形成定性的认知,从而否认自己的进步空间。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隐性分层
前言: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由于不同学生的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同都开始采用分层教学,但是目前的分层教学更大程度上其实是针对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一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由于很难跟上平均的教学进度而被忽略。这是一种不完全的分层教学,而完全的分层教学也容易对于学生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所以文章探讨了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隐性分层实施策略。
一、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前提下进行学生隐性分层
为了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和锻炼从而保证班级整体的提高,需要教师清楚了解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以及性格特点等实际情况进行分层[1]。隐性的分层顾名思义就是不让学生知道教师对于自己的层次划分,而教师则根据一些平时的观察以及平时表现的课业的接受程度对学生进行一个等级的划分,并根据等级的划分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组和作为编排,让成绩较好的学生能够辅导中等的学生以及基础比较差一点的学生,而中等的学生也可以辅导基础比较差一点的学生,让学生在优势互补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很多教师都这样做过,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教师并没有全面了解班级里面的学生,只是根据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以及成绩进行了划分,但是实际上很多的学生思维比较灵活,逻辑性比较强,但是没有表现出来。
另外对于学生进行隐性分层以及作为的安排后并不代表着位置永远固定了,还要有一定的轮换和流动的机制,从而让不同的小组之间在实力均衡的基础上进行良性的竞争,带动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2]。最后,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可能性和发展空间,还应在在组内有一定的流动机制,例如部分学生虽然在数学方面的能力不强,但是领导力和沟通力特别还,就可以让该学生任组长。
如果某个学生的数学的某个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也可以采取相应的奖励措施,充分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让学生能够逐渐实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跨越。
二、充分熟悉教材内容的前提下进行备课隐性分层
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课堂上都学到相应的东西,教师应该进行针对性地隐性备课。在进行隐性分层备课时,首先应该将课堂的知识内容按照重难点进行明确的等级划分,并且对于不同学生的知识吸收情况进行预估,了解对于不同层次的学哪些知识是只需要熟悉的,哪些知识是必须熟练掌握并且学会运用的。教师在进行隐性备课时,有以下點需要特别注意。
首先,应该理清楚教材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求。对于一些接受能力比较好、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教材里的知识掌握起来并不是难事,但是对于一些基础知识的细节容易被忽略,另外一些数学的思维方式和推理方法由于没有正确的引导被忽略。所以在备课过程中,应该做相应的易错点讲解和围绕讲授内容的额外思维拓展题。中等的学生属于比较稳的类型,但是在一些思维方式上容易有依赖性和思维定式,很难提高。所以应该准备一些逆向思维的内容以及一题多解的内容,注意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的派样。而差等生主要是基础的知识掌握起来存在一些问题或者是学习态度不太端正。所以对于应该准备一些有趣味性的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此外,教师还应在备课过程当中根据实际的课程教学目标对于授课目标进行一定的等级划分。对于知识吸收能力较好、理解能力较好的学生,应该鼓励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教学的大纲的前提下进行相应的拓展,培养数学方面的各方面能力,并且逐渐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体验。对于中等学生应该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探索,在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前提下激发数学潜能。对于班级里的少部分困难生,应该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教材的重点知识。
三、充分把控课堂节奏的前提下进行环节隐性分层
课堂的环节是隐性分层的教学措施能不能成功实施的关键。对于课堂的基本环节一本是划分为预习、导入、讲授、课后作业、反馈。而课堂环节的隐性分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隐性分层在每一个环节当中的运用,另一方面就是隐性分层对于每一个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
首先,对于隐性分层的思想在不同的环节的渗透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并且在过程当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适当运用到隐性分层教学的理念。在课前的预习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性地发布梯度性的预习任务,让学生进过自主学习后尽量完成。课前的导入环节是学生开始正式课堂学习的第一步,如果第一步都没有听懂的话,便没有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课前的导入环节应该把门槛放得比较低,并且由浅入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在教师的带领下成功进行导入学习。
其次,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利用问题的方式进行导入,并且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预习任务的解决探索。这样便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条件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充分参与到了数学探索中。在讲授环节中,教师要注意讲解内容的把控以及时间的分配,例如对于一些比较偏和难的内容,“三角函数”、“幂数函数”、“指数函数”等等函数系列知识,便可以让感兴趣的学生在提示性进行课后思考。另外教师在讲授过程当中难免会进行课堂提问,但是问题的设置应该多元化,同时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也应该有针对性。最后在课后作业以及测试上也应该尽量有一定的梯度性,让不同学生都有发挥的空间[4]。
结语:由于隐性层次的标准比较多,所以在分层的过程当中有一定的困难和复杂性,但是这样的分层教学能够让不同学生都看到自己的可能性和进步方向,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自身数学学习的能动性。
参考文献:
[1]来玲.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隐性分层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4):238.
[2]颜金钟.试析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隐性分层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3):83.
[3]陈爱华.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06):108.
[4]解卫民.实施分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中学数学,2012(16): 60-61.
作者简介:王丹(1973.1-),女,满族,辽宁沈阳人,沈河区教育研究中心,教育研究办公室初中数学教研员,主要研究方向: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