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利法立法宗旨条款的司法实践研究

2019-09-10刘坤王小兰

E动时尚·科学工程技术 2019年4期
关键词:司法实践专利法策略探究

刘坤 王小兰

摘 要:近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文化等的快速发展,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开展等,促进了专利申请的数量与质量的同步上升,但是专利申请数量等的增多,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专利法的社会规范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笔者主要以专利法立法宗旨为依据,探析专利法立法宗旨条款的司法实践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专利法;立法宗旨条款;司法实践;策略探究

引言

国家以及社会等对创新等的高度重视,促进了国家科技高速发展,也极大地激发了公众的创新热情,关于专利的申请与保护等也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为了维护专利申请的有序性与合法性,必须完善专利法,以专利法立法宗旨条款为依据,推动司法实践过程中专利法的合理、有效运用,本文主要就专利法立法宗旨条款的内容以及如何专利法立法宗旨条款的司法实践的相关策略等展开讨论。

1 专利法立法宗旨条款的相关内容

专利法立法宗旨条款主要是指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形势下,为了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公众的创新热情,同时也提升他们的权利保护意识,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专利保护的良好氛围,鼓励发明创造,有利于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将技术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社会生产水平与生产力的提升,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实现科技强国战略的效果,提升综合国力。为了进一步了解专利法的立法宗旨,下边笔者将介绍专利的具体内容[1]。专利权,简称“专利”,是发明创造人或其权利受让人对特定的发明创造在一定期限内依法享有的独占实施权,是知识产权的一种。专利权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排他性、时间性和地域性。所谓的排他性是指专利所有人拥有对专利使用、转卖等的所有权利,任何人未经允许不得使用,如果他人随意使用,就损害了专利拥有人的合法权益,必须担负相应的法律责任;时间性是指法律等对专利拥有人关于专利的有关权利的保护是有时间限制的,超出这一时间限制,他人就可以在合法的范围内使用专利;地域性是指专利的受保护范围等是有一定的地域限制的,并受到该地域法律的保护,例如美国的相关专利只在美国内各地受到法律的保护,而不受到中国相关专利法的保护。我国于1984年公布专利法,1985年公布该法的实施细则,对有关事项作了具体规定。

2 专利法立法宗旨条款的司法实践中的不足

对专利法的立法宗旨条款有一个清晰全面的了解后,下一步我们需要探析国家当前在专利法立法宗旨条款的司法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首先,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有所欠缺,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与处理经验,在具体的理论实践过程中,由于相关经验的缺乏会导致他们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完美的联合,这很容易导致专利法的立法宗旨条款只是停留在理论层次,在司法实践过程发挥的作用不够充分,这极大地削弱了专利法立法宗旨条款的司法实践的效果;其次,专利法立法宗旨条款的司法实践缺乏监督,相关部门监管不力,这就会导致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部分工作人员不负责任,当社会共同利益与自身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会选择后者,但是却没有具体的规范等对他们进行约束,这种缺乏监管的情况也增加了在司法实践过程中贯彻专利法立法条款的难度。最后,专利法立法宗旨条款的司法实践过程缺乏相关的法律约束,没有专门的法律对专利法立法宗旨条款的司法实践过程中的具体的行为方式,工作人员应遵循的基本工作规范以及当部分人员的行为不合理时应承担的具体法律责任与相应的惩罚措施进行详细而具体的说明[2]。以上就是专利法立法宗旨条款的司法实践过程中的主要不足,下面笔者将针对这些不足提出相应的策略。

3 专利法立法宗旨条款的司法实践的相关策略

3.1 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素质奠定人才基础

工作人员是专利法立法宗旨条款的司法实践的主体,其工作能力与应对实际问题时的处理情况密切相关,为了提升专利法立法宗旨条款的司法实践的具体效果,必须提高相应的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为其进行相关管理奠定人才基础。为实现这一目标,相关部门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招聘相关工作人员时,应注重对其专业技能的考核,通过笔试、面试等方式对其处理实际情况的应对能力,基本的操作技巧等进行了解,保证录取人员符合工作進行的需要,有效降低部门未来进行员工教育及培训的成本;其次,部门内部应积极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对于那些新入职的员工聘请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培训,缩短新入职员工的适应时间,保证相关工作的平稳交接与过度。对于已经入职一段时间的员工,部门内也应对其专业技能进行定期考核,并建立相应的量化标准,明确规定员工成绩不合格后相应的应对措施,以员工的个人利益等提升其增强自身工作能力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保证整个工作系统中所有的工作人员处于良性竞争的状态,共同促进,全面提升;最后,应在部门内部实行师徒制,由富有经验的老员工负责新员工,将工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与具体的操作方法对其进行传授,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提升新员工的工作能力,维护相关部门的利益,同时这种方法也可以在部门内部形成一种以人为本的工作氛围,促进和谐的工作文化的形成,为员工工作能力的提升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3.2 国家加强监管,依法规范

“依法治国”是我国国家治理的基本准则,这在专利法立法宗旨条款的司法实践上也同样适用。我国立法部门可针对专利法立法宗旨条款中的各个问题制定基本的法律规范,为专利法立法宗旨条款的司法实践提供法律基础。相关工作人员在具体的司法实践过程中应注重遵守相关的法律规范,保证自身工作的规律性与合法性[3]。专利法立法宗旨条款的司法实践的相关负责部门也应加强监管,例如定期派工作人员进行抽查,对具体的工作过程以及相关宗旨的具体贯彻程度等进行监督,尽可能的提升专利法立法宗旨条款的司法实践质量。如果相关工作人员出现违反相关法律规范的行为,执法部门就应对违反者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当违反程度较低时可以采取口头警告等措施,督促其在日后的经营过程对自身行为加以规范。当违法程度较高,情节严重时,可以追究其相关的法律责任。执法的严谨性与及时性可以给相关部门与相关工作人员警示,他们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就会用法律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从而专利法立法宗旨条款的司法实践会朝着和谐、守法、公平的方向发展。

3.3 公众积极监督,维护自身利益

社会公众应积极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与维权意识,当自己发现相关部门在专利法立法宗旨条款的司法实践过程中存在不尽职、不负责的情况时,可自发向有关部门进行举报,有效合理的行使自己作为社会监督者的合法权益,形成自下往上的监督模式[4]。为提升人们监督举报的便捷性,相关部门可在社区内、工作地点处等显眼位置处张贴监督举报电话,也可与互联网相结合,开通网上监督举报通道等,省时省力,提升效率,确保社会公众举报有道,监督有门,形成官民一体的监督模式,促进监督的全方位。

4 结束语

专利法立法宗旨条款为专利法的制定与修改等提供了基本的参考依据。专利法立法宗旨条款的司法实践可以在司法过程中更好的贯彻相关专利法的立法准则,促进法治国家的建设,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促进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庄晓文.对《专利法》抵触申请条款的探讨——应恢复抵触申请标准中的“他人申请”原则[J].法制博览,2014(3).

[2]李大,丰茂.从立法宗旨体会专利法第三十三条的尺度把握[J].才智,2015(24).

[3]冯晓青.试论我国新专利法的修改背景、总体精神与立法宗旨[J].天津法学,2001,17(3):3-6.

[4]杨德桥.合同视角下的专利默示许可研究——以美中两国的司法实践为考察对象[J].北方法学,2017,11(1):56-70.

猜你喜欢

司法实践专利法策略探究
陶凯元:《专利法》修改应坚持问题导向、契合专利特点、对标国际规则
浅析抵制“生物剽窃”的方法
论增设交通肇事逃逸罪的司法实践意义
论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的规范与完善
浅析小额诉讼程序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浅谈少先队员荣誉感、 责任心的培养
《中国专利法详解(缩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