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9-09-10郭丽珍
郭丽珍
【摘 要】体验式教学是在传统教学方法上提出来的,随着新课标改革深入实施,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青睐,有助于强化学生自主意识,丰富情感体验,提升学习效率。语文作为小学阶段三大基础学科之一,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为了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本文重点分析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体验式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体验式课堂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23.170
多年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直不容乐观,传统教学模式占据着核心地位,以知识为中心,讲授法为主的教学现象一直存在,学生完全被动学习,机械式知识记忆偏离了根本教学目的,与新课标改革教学理念相违背,使课堂呈繁琐、片面、低效状态,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体验式教学为课堂带来了一线生机,重复课堂新的生命活力。体验式课堂通过移情作用,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形成主观感受,且在情感体验加深和迁移中陶冶情操,培养能力。强调对学生积极情绪的调动和兴趣的培养,在主观意识的驱使下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观察生活现象,体验生活,丰富知识体系,将语言训练与智力发展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以下重点分析体验式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体验式课堂的教学特点
其一,亲历性。亲历性是体验式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强调通过直接实际活动,促进学生个体的亲身体验,在体验中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揣摩、感悟,体会文本情感,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将学习感受内化为自身情感的一部分。与传统教学课堂相比,体验式课堂能够平衡认知、情感、理性、感性、个体和整体之间的关系,以学生学习思维为基础,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性感的、整体的把握。其二,启发性。体验式课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体验,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学习认知基础。要求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按照其特有的成长轨迹,通过教学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发展,不断获得成长。其三,灵活性。灵活性是体验式课堂应有的另一个特点,主要强调体验过程的靈活多变,方式方法不拘一格。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体验包括作文、阅读、听力、口语等各个领域,此外,还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需求,强化不同方向的体验。如低年级学生以情感体验为主,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过渡到理性体验、思维体验。换句话说,体验式课堂是一种动态化课堂,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其四,个体性针对学生而言,不同学生成长经历、思维方式、情感发展、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在同一课堂中所获得的学习感受也不同,这是个体性突出的关键表现。在体验式课堂中,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自我发展,做到因材施教。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要求
(一)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
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两大特性。其中工具性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听、说、读、写促进学生“双基”的实现,强化语文素养培养;人文性是指通过语文教学提升学生品格、个性,丰富精神世界,提高学生情商。语文是以语言为载体、以言语为形式、以人文为内容,是人在社会活动中生成的一种知识、技能、品质和修养等因素构成的多元统一的也理结构,因此,体验之中也有生命的存在。体验式课堂必须正确处理好人文性与工具性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多读、多写、多练、多体验,提高学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统一教学因子的主体性和全面性
新课标教学改革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体验式课堂的主体。同样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个体在直接或间接的亲历活动中与外界相互作用来实现。因此,体验式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要将学生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同时又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将学生被动学习内化为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主动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充当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做学生成长体验的陪伴者。
(三)统一教学格局的开放性和创新性
现代社会,创新是主流元素,是各个领域发展的不懈追求。同样教育教学也要注重创新,在开放的学习空间中让学生去“异想天开”,放飞想象的翅膀,键炼创新的能力。比如引导学生进行自由体验感悟,在家庭中、学校中、大自然中、社会活动中等,帮助学生收获知识并丰富感受。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科技馆或其他科普基地进行实践体验与感受,感悟创新的奥秘,培养创新的兴趣,深入了解科技创新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在体验中提高素质,培养新意识,提高创新精神。
三、体验式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一)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个性体验产生
和谐宽松的氛围、亲切融洽的教育环境是学生个性体验产生的前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思考如何在有效的氛围中使学生心情愉悦、思维活跃、积极主动,促进语文情感发展。当然,首要前提是尊重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力量获取知识,感受探究过程,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或者通过讲相关故事,示范朗读,分角色表演,情景朗读等方式渲染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学生个体体验产生。以《赠刘景文》一课教学为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中所体现的意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古诗中真实的意境,在课前通过网络资料搜集与整理,对视频、图片等资料进行课件制作,将图片和视频材料呈现给学生。展示“荷尽菊残”的景象,荷花茎叶枯败,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一番破败之象,却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诗人借此告诉好友即使一时落魄,也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并且后文还通过“橙黄橘绿”对友人进行勉励,鼓励其不要意志消沉,坚信光明的到来。结合意境进行古诗分析,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还能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强化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学问题设计,强化学生知识探究体验
问题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元素,可以贯穿整个教学环节,能够启迪思维,在问题思考与解决中强化知识探究体验。很多教师向来注重援疑质理,喜欢借助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本,借着问题将学生从课本带入生活,体验积累并沉淀知识。在体验式课堂上,问题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平衡难易程度,既包括理性分析也涉及整体感性把握;问题内容要具有开放性,涉及技能、方法、价值观等领域;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进行感悟,明确探究方向,达到思有所得。比如学习《父亲,树林和鸟》一课时,文章结尾提到“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教师可以向学生发问“作者为什么庆幸自己的父亲不是猎人?”该问题既具有开放性又具有启发性,能够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有学生答道:正因为父亲不是猎人,才会在树林里欣赏到小鸟的活力;还有的同学回答道:父亲用自己实际行动保护了鸟类,是鸟的保护神,说明父亲热爱自然,尊重万物,是个有爱心的人。之后,鼓励学生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充当着‘猎人’的角色呢?”从课文拓展到自我和社会,从智育向德育方向发展,促进知识实践应用的同时,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生命观念。
(三)重视朗读教学,促进学生情感体验
朗读是一种有声阅读,能够有效促进朗读者的情感融入,促进情感体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示范朗读或通过多媒体等课件,声情并茂的范读文章,让学生在美读中激发兴趣,在美读中感悟生活,在美读中陶冶情操,加深对文章的领悟与理解。之后,鼓励学生自主诵读,在诵读中进入文本情境,掌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文本、体验经历文本,受到情感的渲染,完成个性体验与整体感知,唤起学生与作者思想上的共鸣。比如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让學生带有感情色彩地朗读,边读边体会作者的心情,其感受这位“失去父亲的孩子”对和平的渴望。对其中富有哲理性、引人深思的句子进行反复朗读,像“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蓝盔仍是那顶蓝盔,孩子的爸爸却再也无法站在自己面前,因为战争的残酷,因为和平的缺失让家庭不再圆满。从中读出爸爸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同时也认识到现在和平到来的不易,珍惜当下生活,强化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生命价值的思考。
总之,体验式课堂关注的是教学过程和情感体验,通过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过程,强化学生对学习文本的感受,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分析了体验式课堂教学特点和要求,并从营造宽松教学氛围,优化教学问题设计,重视朗读教学三方面阐述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体验过程,有利于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吴丽霞.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课堂模式构建——以“顶碗少年”教学内容为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1):151-152.
[2]黄远香.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探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8(09):16-19.
[3]冯敏.开展体验式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生成[J].基础教育论坛,2018(22):30-31.
[4]公丕范.浅谈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23):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