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语文的搬运工
2019-09-10杨慧
杨慧
【摘 要】要想做好语文的搬运工,我们还需在提问、收放、落实、评价等方面进行努力。具体说来提问要有针对性,做到心中有谱;收放合理,不过多纠缠;落到实处,及时巩固;及时评价,积极与学生互动。
【关键词】提问 收放 落实 评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23.202
人生路漫漫,我迈开了教师生涯的第一步。在刘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终于走上了期盼已久的讲台,讲授了《燕子》和《古诗两首》两篇文章。教学要注重总结与反馈,因此刘老师给定了“我们是语文的搬运工”这一论题,希望我通过回顾自己在听课和试教的心得体会的同时,能对教师行业和工作场景有个比较深刻的认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教学点。我们老师像是语文的搬运工,将课文所表述的以及我们自己所思所悟的,搬到学生的眼前,供他们去汲取。我觉得要想当好这样的搬运工,还需要推敲以下几点。
一是“提问”。我们解读教材并罗列出来的教学点,并不能填鸭式地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和领会。如何引导?一般是采用提问的方式。提问是建立一节的课框架和引领每一部分流程的关键。例如,在《燕子》一课教学中,主要通过讨论“燕子的外形”、“燕子从哪里来”以及“燕子增添的生趣”这三个大问题,拉出了一节课的框架。而这本身也是这篇文章的教学要点。每个大问题下又要设计几个小问题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大问题下有小问题,小问题又能指向大问题,问题之间相互有逻辑相关性是最好不过的了。
再如《春日偶成》的教学当中,第一个大问题聚焦这首诗写事的“时、地、人”三大要素,然后由“人”引出“玩”这个话题,而“玩”又能引出下一个问题“乐”。这几个问题彼此相接,一环扣一环,这是一种教学的逻辑,其实也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思路。提问要具有针对性,要准确。例如在教《江南春》时,我问道“‘酒旗’是什么意思?”這个问题问得就是错误的,应当问“酒旗是指什么?”教学中应尽量避免这种措辞不清、指向不明的问题。 提问要心中有谱、心中有答案,或者有明确的引导方案。问出的问题,抛出去要能收得回来。在教《燕子》一课时,最后问“燕子增添了哪些生趣?”这个问题的本意是带学生再一次回顾三、四自然段意思,但是这个问题在文中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学生不容易回答。因此不如启发学生从品味“动、静”两个方面的描写去切入。围绕这样的问题展开教学,老师能问能答,学生能懂会答。
二是“收放”。有时我们提出问题,学生一直答不到点子上来,或者是答偏了,怎么处理呢?在教《江南春》时,最初我的教学设计是将诗句从“晴、雨”两个方面切入。但学生都认为前两句不是写晴天的,我们就陷在这里绕不出来了。仔细想,天气晴雨并不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因此没有必要过于纠结。倒是可以换成学生所提到的“所见”和“想象”来引出“写景”和“寄情”,这个切入点更为贴切。在课堂中有些教学点是需要老师及时把握的。例如在引导学生体会《江南春》后两句情感时,说了很久,学生都说是眺望时的快乐。但此句所表达的“时光流逝、事物变迁”的兴亡惆怅之感是一个教学重点。这个教学点,就不能够简单放掉,而是要把他们拉回来。学生是小孩子,他们关注的是当下的风景,而我们要告诉他们,诗人是大人,他们阅历多,心境也不同,既关注当下,也反思过去。这样,我们将学生的思维拉了回来。当然,这也是给了我们启发,学生天真机灵,经常能够语出惊人,但他们想的大多还是儿童视角看到的事物,与诗词的真正意境和情感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老师自己品读诗句的时候读到的一些愁滋味,不能就想当然的认为学生也是能如此。所以,想学生所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是挺难的。
三是“落实”。老师教了,学生学了,有没有学到位呢?还是要追求落实。在教生字词的时候,老师如果只顾及自己的写和说,没有让学生跟着看、读、临摹,这就没有落实。在谈及修辞手法时,要通过引领学生多次的朗读,让学生去体会修辞效果,也可以进行一些仿写训练。《燕子》的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写出了一种淡淡的诗意美。教师给学生指点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时,要通过语言的渲染或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营造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比喻句形象生动效果。
讲到落实,不得不讲课堂上读书的重要性。读,是学习语文非常有效的方式。讲内容要读,讲情感要读,讲写作手法更要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是语言和文字的艺术结合,不读不行。学习语文并不是简单的贴标签、学概念。学《燕子》这一课,不仅要让学生记住“燕子机灵活泼”和“春光烂漫”这两点,还要带着学生深入的去推敲那些准确的用词和优美的用句,这就需要学生不断地去读、去想象。
四是“评价”。首先,表扬要及时,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时,他的心理预期会是“我这样答了,老师就会表扬我”,渴望认同,求得关注。所以我们不要冷了学生的劲儿,要不吝啬表扬,要及时。学生思考了、表达了,就可以给予他们一定的肯定。其次,评价要中肯专业,不要什么都表扬,而是要有针对性的点评,这样学生就能够知道你确实在听他的话,而且理解了他的意思。学《春日偶成》的时候,学生读了以后说作者的“乐”还表现在“乐于春光”,刘老师马上说:“嗯,英雄所见略同”。另一位名叫高XX的同学说作者的“傍花随柳过前川”是“在繁花绿柳之间穿行”,刘老师点赞道:“嗯,高XX果然高”,这样的评价多么有意思啊。
最后,是“教态”。老师的体态语言也是课堂的关键要素。我开始没注意,教学生写字的时候,面朝着黑板写,也没有去观察学生有没有看我写。所以,以后板书范写的时候要侧着身子,这样能同时观察学生有没有将目光和心思跟过来。也可以写几笔回头提醒学生“注意看我写哦!”。对一些思想开小差的,也可以走过去轻轻提醒,或者用眼神、手势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