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组织理论视角下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9-09-10吴通杨志聪

体育风尚 2019年6期
关键词:校园足球转化

吴通 杨志聪

关键词:校园足球;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转化

据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办公室近日在武汉介绍,2016年通过积极推进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目前全国已有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3381所,校园足球试点县(区)69个,校园足球改革实验区4个,基本构建起“特色学校+试点县(区)+改革实验区”为一体的校园足球立体化普及格局。[1]距离建成2万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还有一定的差距,距离实现校园足球顶层设计的宏伟蓝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纵观过去几年我国校园足球的发展,我国校园足球体系的建立完全是一个在政策诱导下的被组织发展模式。这势必会影响我国校园足球的长远发展与中国足球的振兴。因此,本研究结合非平衡态的自组织理论对我国校园足球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寻找到我国校园足球体系发展的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特征,运用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特征指导我国校园足球体系发展,实现我国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

一、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

德国理论物理学家H,Haken认为从组织的进化形式来看,可以把组织分为他组织(即被组织:是指一个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的组织形式)与自组织(是一个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地按照相互默契的两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协调地自动的形成有序机构)两种类型。[2]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认为:在一个远离平衡区域的开放系统中,如果某一参量达到一定阈值,在涨落的作用下,体系会发生从混沌无序走向有序的突变,出现振荡从而形成非平衡态系统的自组织现象。在这里实质上是为我们提供了产生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的四种必要条件(保持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与发挥涨落机制的作用)。对于推动校园足球体系的发展的参与者来说:要想改变现阶段已经形成的不利于校园足球体系发展的观念,寻找校园足球体系发展的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特征,就应当从上面的四个必要条件出发,理解自组织发展和转化的内涵,并运用到校园足球体系发展的过程中去,使之形成自组织的有序结构。

二、校园足球系统自组织形成路径

(一)开放是校园足球体系发展的前提

一个系统只有开放,且与外界存在有效的物质、能量交换,使自身在环境循环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才能得到发展。因此,要想使校园足球体系得到有效的发展就必须保持其自身的开放性。转化参与者的固有思维及固有训练模式是保持自身开放性的重要表现,是校园足球能否形成有序自组织状态的前提。

1.校园足球的参与者需要转化固有思维

(1)间接参与者

①校园足球的管理者:正所谓“无规矩不以成方圆”,一个健康、成熟、合理化的管理体制是事物有序、健康的发展的基本保障。目前,我国的校园足球发展体系的组织管理机构是依照国家的行政机关管理体制设置管理平台。是走一条从校园足球的顶层设计到全国的布局城市依次设立校园足球管理小组的纵向管理链,由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联合领导,并在各级领导小组设立办事机构为校园足球的发展保驾护航的发展路线。但是,在过去的几年中据不完全统计,有66%的校园足球管理办公室设立在地方足协,另外有28%的校园足球管理办公室设立在地方体育局,只有福州一市的校园足球管理办公室设立在教育局。由此可见,我国的校园足球没有真正的落实到教育部门主办,其它部门协调配合的局面。基层管理者还没有从足球就得足协开办的传统思想上扭转过来,这势必会影响校园足球体系的发展进程。

②学生家长:首先,我们的学生是一个社会人,在未来他(她)们都得承受生活的压力,承担起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毛泽东曾指出当代青年必须“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绝大多数的家长只注重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限制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时间,有的甚至剥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权利。造成我国当代青年学生的体质呈下降趋势,近些年我国青少年学生近视的发病率高达50%-60%,全国的近视眼人口已达4亿。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我中华之青年没有强壮之体魄去面对生活的压力,我中华之国防没有御敌之强兵。于己于社会,我们的学生家长都应转变思维,对体育锻炼对校园足球的开展都应持一个开放的态度,让孩子在从事足球训练的时候得到家长的支持与帮助,让自己的孩子在提高处事智慧的同时增强其身体素质。

(2)直接参与者

①教练员(体育教师):是校园足球发展的最直接的参与者,是校园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把关者,是学生足球技能与技战术的传授者,是学生足球训练(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练员应该在训练与教学过程中持开放态度,摒弃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传统训练模式,探索具有校园特色的足球訓练(教学)模式。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足球技能的提高,还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正确的行驶在人生的轨道上。真正做到“体教结合”,为学生进入更高层次足球技能与理论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好心理准备。为我国的足球事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全面型足球人才贡献出一份力量。

②学生(普通学员与校队队员):是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主体,在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首先学生本人要持一个多维的开放态度来面对校园足球的发展,来面对社会对自己的评价。现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功利观念持续蔓延。现今社会上普遍认为“百无一用是体育”,体育人只是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没有直接获取经济与财富能力的人。在体育哲学相关理论中曾经指出“体(科学)育(人文),体育人是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体,体育人是世界上最完整的人”。所以作为校园足球活动的主体(学生)作为当代体育的最直接参与者(青少年学生)和继承者要保持思想的多维开放性对自己有一个清晰定位,对自己的社会价值要用一个客观的认识。坚定自己参与校园足球活动与建设校园足球体系的信念。为校园足球体系的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的建立做出自己应用的贡献。

2.转化固有的组织训练形式

①校园足球的立足点是学校。学校,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机构。教书育人是学校这一个特殊组织的使命。我们的校园足球既然是在学校开展,我们教练员(体育教师)就应该保持思想的开放性,把它与俱乐部的运动训练的组织形式区分开来,在训练(教学)的过程不仅要注重足球队员(学生)的技能培养,还得强调学生在文化课中的学习。比如:我们在坚持应有体育课程的学习基础之上,在学校建立校园足球俱乐部或者组织学生参加学校足球队从而加强学生的足球技能培训。但是在此基础之上参与校队或者俱乐部训练的同学的文化课成绩的必须达到标准线,从而迫使真正热爱足球的学生去学习,形成一个紧贴学校使命的训练及管理组织形式。

②“校园足球”是指“以小学为起点,将足球(包括足球文化、足球技能、足球训练等)引入教学及训练。以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足球兴趣为重点,让学生在参与足球训练(学习)过程中增强身体素质,锻炼意志品质,将个人的天赋转化为技能水平,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拼搏精神。”从校园足球的内涵来看我们的教练员应该把校园足球训练课与体育课程中的运动技术学习区分开。在训练(教学)的过程要注重进行足球文化傳播、足球技能的培养、足球训练的指导外,还得使学生全方位的了解足球。不能单一的把足球作为体育课的教材,把学生踢足球作为体育课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然而现阶段校园足球教练员在训练的过程中遵循“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没有把校园足球小球员的训练与职业足球队员的训练区分开来。使得校园足球的小球员在心理压力和生理压力的双重压力之下,既没有学好足球技能,也没有对足球文化、足球训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还影响学生文化课的学习。

(二)远离平衡态是校园足球系统发展的必备条件

1.韩愈曾在[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充分的说明了一名好的教师(教练)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成才道路上无比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也不例外,基层教练员(体育教师)的技战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运动员(学生)的技战术水平。但是在现阶段校园足球定点学校中,较多的定点学校中缺乏受过专业训练或有从事足球训练工作认证的教练员。

2.在央视新闻《五问中国足球》第五问之“中国校园足球”的报道中却出现了专业的足球教练员不能进学校从事足球教学工作的局面。报道中的孙嘉伟同学小学二年级开始踢球,16岁进入体校,后来成为北京体育大学足球专业的一名学生,长期从事足球训练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与理论水平(拥有从事足球事业的等级证书),同时他本人也把从事足球训练工作作为自己的最理想职业,但是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却因教师资格证与户口等原因被拒之于校园之外。一扇校园的大门把学生对专业教练的需要和一个渴望从事足球事业的热血青年巧妙的避开,让他们擦肩而过。

(三)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是校园足球体系发展的内在基础

在过去几年的发展中,无论是中小学足球特色学校、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发展,还是四级校园足球联赛的建立。可以看出,我们的校园足球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校园足球联赛培养足球精英,为振兴中国足球提供大量的后备人才。而不是以推动“阳光体育”的开展,促进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强健体魄,使我国从根本上成为体质强国和体育强国为最终奋斗目标。在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非线性相互作用理论指出复杂系统内部各相关要素间是一个复杂不能直线的简单方式加以刻画的关系,复杂系统进化的动力是在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获得。所以要推动我国校园足球体系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校园足球体系的内部各相关复杂要素的相互作用之上,不能直线的简单的把我国校园足球的开展作为我国足球振兴的后备人才的培养手段。

(四)涨落机制是校园足球体系发展形成自组织的诱导条件

普利高津以“通过涨落达到有序”著名论点指出,自组织系统所必须的远离平衡态,需要涨落才能得以维持,涨落是系统形成有组织的触发器。因此,要想使校园足球体系的发展达到有序的自组织状态,我们就必须在现有的状态之下寻找新的涨落点。

1.优化资金投入寻找新的涨落点:现阶段我国校园足球体系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布点学校的自我投入与政府的财政投入,资金的来源渠道单一且金额有限。根据各地校园足球反馈的信息,现在5600万元足球专款对于5000多所校园足球定点学校来说几乎是杯水薪车。这远远不能满足布点足球特色学校开展足球训练(教学)的经费需求,没有形成强大的物质保障,使得很多的学校不愿长期组织学生训练或者不从事足球训练。所以要想使我国的校园足球体系得到健康持久的发展,形成校园足球体系发展的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我们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还应该改变投入的方式,远离已有的平衡态形成新的涨落机制,从而去促进校园足球体系的发展形成新的有序。我们在资金投入方面可以充分考虑通过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来调动企业、非营利组织及个人参与到校园足球体系发展的积极性,吸取更广泛的社会支持。

2.升学体制改革寻找新的涨落点: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让孩子上好学校才有好前途的升学理念在中国学生家长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加之我国目前单一的升学模式,从而造成了学生练习足球人数随着学生年龄的上涨逐年下降,使得许多少年时期有足球天赋的小运动员的流失。面对这一困扰校园足球体系发展和中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局面,要想使校园足球体系得到长久的发展,就必须改革升学体系来形成一个新的涨落机制。

三、结语

我国的校园足球体系的发展需要校园足球的直接参与者与间接参与者保持多维的开放性,进一步的转化思维。管理者要有远离固有平衡态的意识,在校园足球体系发展的这一特殊时期,应该在保持思想开放的前提下,敢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管理及聘任制度,吸引更多的足球人才参与到校园足球的体系建设中来。校园足球的最直接参与者(校长与布局城市教育部门的足球管理者)要走非线性路线,对校园足球工作不能走“一刀切”的管理路线。发挥管理者与从事者的集体智慧在校园足球体系发展的过程形成新的涨落机制,使有意从事校园足球的社会力量和校园足球活动的参与者有信心、耐心、决心为校园足球体系的发展做出自己贡献。只有这样我们的校园足球才能走出一条“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自主动力支撑”的发展路线,才能形成一个从单一“被组织”发展模式到“自组织”的有序结构体系。实现我国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足球事业的振兴,实现足球层面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全国校足办:2017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争取达到2万所[N].新华社,2017-02-14.

[2]刘红建,成卫民. NBA自组织特性分析及队我国的启示[J].首部体育学院学报,2009,21(3):378-381.

猜你喜欢

校园足球转化
英国青少年速度与灵敏训练方法介绍与启示
浅析制约阜阳市校园足球发展的因素
沈阳市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的建立与分析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