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掘天然水晶的意境美 打造水晶佛造像艺术精品
2019-09-10苏明贤
苏明贤
一、因材施艺,发挥天然水晶的意境之美
天然水晶意境之“意”,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和理想追求。意境之“境”,是创作要素或画面中蕴涵的境界。换言之,意境之“意”就是情或神,即情感、情意或神采、神气、神韵和神思;意境之“境”就是景或形,即景象、景状、景貌或形式、形状、形貌。形是神的外貌或形象;神是形的内核或灵魂。
要做到水晶佛造像的情景交融和神形兼备,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统一的原则,遵循艺术创作规律,才能产生艺术感染力。这就要求创作者必须从晶石表面的形境出发,合情合理进入某种意境,并能集中反映佛教题材的某种气势、形态、神韵、灵感等。为此,创作者應注意探寻天然水晶所包含的“气”“势”“情”“韵”“灵”“神”等特征元素。气,是指水晶蕴涵的生气、生机、气势、气质等特色。通过创作者从石形或阃面中感觉到的某种流动的“东西”,或者感觉到笼罩在其上的某种符合佛学的精神特点、特色。如从天然水晶的直观面表现出的气质特征,景物画面表现出的生机盎然特征、气势特征等,是创作者采集灵感的前提。势,是指水晶中超凡的力量,所表现的起势、收势、蓄势、引势、声势、趋势等内涵。石以势为奇,有势则有力。势不仅是力量的显示,也是事物变化规律、发展方向的表述。创作者必须依势量体勾勒创作轮廓。情,是指蕴涵在水晶中的情趣、情调、情感等精神特色。创作者的情感是因特定景物或生活条件所引起的。因此,创作者要挖掘水晶原石中的情和意,不能脱离其本质审美要素,必须把水晶品格化、人格化,才能有效发挥拟人的艺术价值。否则,只能停留在艺术表象而无文化内涵,唯美而知美。韵,指天然水晶原石中具有的形、色、质、纹、呈像等所组成的节奏和旋律感。水晶的色调变化、纹理结构变化、形体变化等都可显示节奏和旋律感。创作者要因形纹利刀,不能阴阳颠倒。灵,是指从整体结构上笼罩着一缕游动的灵气,即精神意境特征。这是创作者灵感悟性的潜质。神,是在审美中以形传神,强调“神似”。水晶的生命力和活力在于反映其独特性格的神气。创作者只有充分领略水晶奇石的意境美,才能做到比例适当、层次分明、疏密有张、主题突出,才能创作出自然、优美、真实、生动的艺术品。
二、延续传统,创新当代造像艺术新体系
水晶区别于其他玉石最大的特性就是通透与灵动,有着出尘的气息和神秘的内涵,不仅有其他玉石的静态美,更有立体的动态美,水若冰晶,动静相宜。充分利用天然水晶丰富的自然内涵,所呈现的景色包罗了世间万象,让观赏者以不同的心境来体会那份独有的美。本人早期也从事翡翠、白玉等其他玉石的雕刻创作,199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接触到水晶,被其独特气质所打动,并将其特性运用于佛教艺术,从此开始研究水晶、佛教、艺术三者之融合。20年来一路研究摸索,创作了《佛法无边》《六道轮回》《极乐世界》《千手观音》《四大菩萨》等一系列作品。这些作品,依据天然水晶质地、块度、形态、色彩和其他玉石所不具备的包裹体、水胆等特点,以其晶莹剔透为特色,丰富多彩的造型、精巧别致的图案和精湛娴熟的雕刻技艺,采取会意传神、谐音借意、绘画篆刻组合、镶嵌点缀等近现代文化艺术手法,通过对不同材质间的横向联系比较,对水晶的认知感受也更加深刻。它既不似白玉的柔,也不似翡翠的刚,它是刚与柔的浑然天成。水晶绚丽多彩,但更有着独特的肌理效果,其可塑性非常强,表现力非常广泛。每一块水晶虽是天然而成,却个性迥异,其多彩的发丝、奇妙的包裹体、通透的晶体,甚至粗粝的原皮,都在向人们透示出它的唯一性。丰富的内在景致透过纯净的晶体,它所呈现的意境是神圣高远的,刚与柔、光与影、宁静与飘逸、绵丽与禅定都能在同一块水晶之中达到和谐统一。
三、将佛性与自性凝于心间,在水晶的澄激空灵中潜心体道
在当今水晶雕刻领域,首先,需要传承发展优秀技法,也需要彰显独特艺术风格,同时更应鼓励对水晶创作的新追求,这种追求是基于传统之下的,是有积淀的创新,是在原有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上的创新,这包括造型、工艺等。其次是手法和形式上的创新。再次是对新题材的探索,是有思想内涵的变革,要对艺术掌控有着精准的力度,不满足于简单的艺术表现;要时时将其激荡于脑海中的思想,借助水晶的语言表现出来,追求造型上的现代感与美学理念上的圆融无碍,将创作者的意念与水晶完美结合,达到一个和谐的高度。作为水晶艺术,更应摸索和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品,创意而有活力地诠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历史。
水晶所特有的空灵气质与内涵,启发了每位水晶创作者的理念与技法。本人在创作初期,对材质如何运用,题材如何表现,意韵如何传达,都没有可资的借鉴,而佛教的历史积淀博大精深,又需要一定的慧根来虔诚体悟。真如自性,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如何把它意到神达地展现出来,就需要创作者切身的体悟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