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我管理的实践研究
2019-09-10徐伟峰
徐伟峰
摘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育的大智慧。在班级管理中,做到“管是为了不管”,这是班级管理的大智慧。班主任通过强化意识,付诸实践,树立榜样,让学生形成自主意识,养成自主行为,班级管理才能真正做到学生“自我管理”。
关键词:小学生;自我管理;树立榜样
随着教育教学观念的不断改变和进步,以及学生自我意识的不断提升,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理念也随之升华: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逐步成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内容。
小学生的自我管理就是引導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小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树立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都不是外在强加的,都必须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实践而自发实现。在班级管理中,引导学生“自主”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让学生树立自我管理意识。当然,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制定一些具体可行的措施,让学生在自我管理过程中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在规则措施的实施中,教师还要注重抓住典型,正面宣传,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一、强化意识,宣扬“自主”
自我管理,意识为先。自我管理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小学生自我服务、行为自律的需要。真正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是儿童发自内心的行动,因此,引导学生自我管理首先要强化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生活、学习方面的独立性教育。不少小学生在家长的呵护与娇惯下已渐渐失去了自主料理生活的能力。因此,班主任应该利用晨会、班队活动向学生宣传“自己的事自己做”的理念。比如,在学校里,我要求学生一旦使用文具完毕,就要将自己的学习用品摆放在指定的位置;在上课铃声打响之前,必须将下一节课的书本、用品等摆放在桌子的正中间;人一旦离开座位,将椅子推入课桌里;每一个人的四周都是自己的“卫生包干区”,由个人负责保持清洁,做到“人人有事做”。
其次,教师要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班级是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它的正常运转仰赖于各方面工作的互相协调。而这些工作必须有人去完成。在学生看来,能够为班级做事情是很光荣的。因此,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特长,把班级里的每一项工作都落实到人。这样,班级中的每一项事务都有对应的人去关注和完成,做到“事事有人做”,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每一位学生都能体现出自己对于班级的价值,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
二、制定规则,实践“自主”
有了自主的意识作为保障,接着就需要一些具体可行的措施和规则来进一步强化这种意识。班主任可以在学校规章制度的指导下,和学生一起制定一套细致周到的符合“班情”的实施方案,这套方案可以涉及行为习惯、卫生、就餐、队列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比如在课间,配合学校的自主管理监督岗,我在班级中也设立了“值日班长轮流制”,学生按照学号顺序每天轮流担任值日班长。值日班长主要记录同学在课间奔跑或者做出危险举动的情况。尤其是中午,休息的时间从11:30到12:20,将近一个小时,学生若在教室外、操场上奔跑玩耍,必然带来不少安全隐患。因此,我们规定学生必须在11:50进教室,在教室内可以进行自主阅读和适当的娱乐活动,值日班长负责记录情况。第二天一早,班主任对昨天记录的情况进行调查核实,情况属实的,在晨会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批评、教育。
卫生包干区实行“人人岗位责任制”。班主任将包干区划分成若干个小块,每位同学具体负责一块。包干区打扫方面有什么问题出现,劳动委员会提醒并记录,我们要求做到全天候整洁干净。
诸如此类的规则制定好了以后,就由相关班干部负责监督实施,班主任老师总体把控,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就得到进一步加强。他们会逐步意识到:学校、班级的主人就是自己,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在优化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环境。
三、树立榜样,巩固“自主”
小学生还处在形象思维比较活跃的年纪,也就是说具体的形象对他们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他们也更擅长模仿。因此,我们要给学生树立积极的、具体的、有教育意义的模仿对象,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
教师应利用各种评优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我们配合学校的“自主之星”的评选活动,在班级中实行了“学习能手”“自主之星”“劳动标兵”的评选活动。我们授予自我约束力强、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 “学习能手”的称号;授予生活自理能力强、个人习惯良好的学生“自主之星”的称号;授予积极打扫卫生、让全班扣分少的个人“劳动标兵”的称号。每月进行一次评选,评选的结果将作为评选三好学生和期末考评的重要依据。
对于评选出的学生,我们最大化地发挥他们的示范辐射作用,及时树立好榜样,做到循循善诱,从正面激励其他学生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
学生能否有效实现自我管理,是学校发展和办学层次的体现,更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班主任应认真抓好班级管理工作,充分发扬“自主”,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管理,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逐步完成由“教师管理”向“学生管理”的过渡,实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标。
(责任编辑: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