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德育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研究

2019-09-10张艳霞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音乐特点人生观音乐课堂

张艳霞

摘要: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小学音乐是一门人文学科,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更应责无旁贷地将德育渗透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之中,并依托小学音乐教学特点,将德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无痕化境界渗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

关键词:音乐课堂;课程标准;德育;人生观;音乐特点

音乐教师应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培养其形成宽容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小学,我们通过音乐教学发掘学生的潜能,同时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性,将德育与音乐相融合, 让学生在轻松学习、学有所获的同时树立良好的品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其收获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新课程秉着人文教育的精神,设置了丰富多彩、活泼多样的音乐素材,目的就是将音乐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体验音乐的同时,能够充分地吸取与生活和情感密切相关的文化营养。音乐作为人文教育领域的一门主要学科,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学习领域。音乐课堂中艺术和文化的融合是音乐学科中的人文因素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体验,同时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创造及表现能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语中的:“对于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以前我们都曾片面地认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就是大张旗鼓地搞活动,与各学科教学并无联系,这种传统观念导致德育工作显得“虚”“远”“大”“空”,苍白无力。而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无痕化的德育渗透,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德育途径。现结合小学音乐学科的特点谈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渗透德育,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无痕化境界。

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润物无声”的德育影射

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可以使人类的精神升华。”音乐家冼星海也说:“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如在音乐课堂上一提到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往往一下子就会联想到抗日战争中的那些英雄人物的壮举。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奠基阶段。小学生的认知观念与行为能力正处于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作为人类世界的八大艺术之一,音乐能直接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震撼人们的心灵。同时,音乐是最适合抒发情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它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养。音乐教师应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用音乐向学生传递积极、温暖的正能量,使学生得到精神的洗礼。

二、挖掘音乐知识自身内涵,用音乐教育陶冶学生

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德育的使命, 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 以课堂教学为思想基础, 分析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适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其实,在德育工作中,音乐课堂可谓是最直观、最轻松的学习空间。教师可通过甄选音乐教学题材,将音乐与德育素材相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做人的道理。德育应贯穿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每个阶段, 从学生初次接触音乐作品到感悟音乐作品带来的影响,教师都应由浅至深、循序渐进地在旁进行指导。具体来说,在低年级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儿歌之类的音乐作品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劳动最光荣》,其歌词通俗易懂,节奏朗朗上口,欢快的音符能带领学生进入快乐的劳动情境中。学生通过这首歌能感受到团结劳作、互帮互助、友爱扶持的快乐。作品中传递出的正能量能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他们的心灵在实践体验中一点一滴地得到滋润。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我们主要通过播放音乐MV让学生受到歌曲的感染。例如我常让学生听、唱《我的中国心》《我和我的祖国》等爱国主义歌曲,之后,让他们讲述自己在聆听音乐、观看MV时的感受,借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一)尊重学生对不同音乐的喜爱

音乐是一种最普及的艺术形态,它没有“门槛”,其本体通过时空的传递,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一段无词的优美旋律,对于不同国家、不同阶层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基本上都是优美的。今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欣赏到各种风格的优美音乐,无论是经久不衰的民族音乐及古典音乐,还是当下人们热衷的爵士音乐和流行音乐。新课程的小学音乐教材充分弘扬了中华音乐文化,同时也体现了多元化音乐文化的发展趋势。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立足于教材,既要坚持对民族音乐的传承,也要鼓励学生去接触不同类型的音乐。

(二)拓展课外音乐活动,寓乐于德

如果说音乐课堂教学是德育的浩瀚天空, 那么, 課外活动则是德育的蔚蓝海洋。课外活动是音乐教学中的第二课堂。通过开展课外音乐活动, 一方面可使学生扩大音乐视野, 增长音乐知识, 发挥音乐的创造性, 锻炼才干;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自信心, 使其乐于友好交往,与人为善。在音乐课外实践活动中, 教师应该有机地将表演、创作、欣赏三个环节进行合理安排。具体来说,音乐教师应该合理协调演唱与舞蹈的关系、表演者与欣赏者的关系、合唱(合奏)中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同时,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行为统一起来, 贯彻“知行合一”的德育原则。在群体活动中,教师应通过合理处理课堂的突发事件,增进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交流,协调共性与个性的共同发展, 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感与合作精神。音乐教师要重视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多参加以德育为主题的专题活动, 如结合劳动节、母亲节、重阳节、国庆节等节日, 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表演,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祖国、热爱家庭、互助友爱等思想品质。主题音乐集体活动的另一个好处是帮助学生展示自我的个体美与集体的一致美, 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以音乐为媒介传递德育,是塑造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条途径。小学是人生的启蒙阶段,也是孩子的思想、人格、认知形成的重要阶段。小学生的思维正从片面、模糊逐步向完整、正确的方向发展。采用沉闷无聊的灌输方式传授德育方面的知识,很难为这个阶段的学生所接受与理解。而生动活泼的音符与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能直观地吸引学生,促其融入德育的情境。为此, 教师可顺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柏拉图曾说:“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 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 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人。”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十分必要的。德育、音乐相结合的课堂,能够潜移默化地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 收到“润物无声”之效。身为音乐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净化学生的心灵, 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能够调整自己的心态,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而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和谐社会的发展。

(此文为福建省德育课题“德育与小学学科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Y201831B)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高翎雁.音乐教育渗透德育教育[J].民族音乐,2009(4).

[3]赵仲林,杜福来.谈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J].中小学教育与管理,2002(10).

[4]朱小曼.素质教育与德育[J].中国德育,2006(1).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音乐特点人生观音乐课堂
人生观(一)
中美日动画电影音乐之比较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小学音乐课堂中音舞结合教学措施的分析
适应性教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实用性
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的艺术特色
论土家族打溜子曲牌的分类及其音乐特点
简析民族器乐的历史进程及音乐特点
阅读理解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