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朗读,走向朴实的语文教学

2019-09-10黄贝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形式意义语文教学

黄贝

摘要:朗读是培养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意义在于借此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表达力,促进学生多种语文素养的提升。教师结合朗读教学的实践,从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入手,探究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现状;意义;形式

随着課改的深化,如何通过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与创新力,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力……这些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问题,引起一线语文教师的思考,促使教师思考深化课堂教学变革的方式。为了更好地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笔者结合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和自身实践,从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入手,探究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

一、语文教学中朗读之现状

工作中,常听同事们念叨:“功夫靠练,文章靠念。可现在的孩子,读书都没声啦!”的确,学生不会读书、不愿放声读书的现状普遍存在。朗读,不是语文课的专利,但如果连语文课都不朗读了,那还去哪里寻找琅琅书声呢?

钱梦龙先生在给肖培东老师《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一书所写的序言中这样论述:“如果让我用最简单明了的语言对这十六堂课做出总的评价,我只有一句话:这是名副其实的语文课。在语文课愈来愈不像语文课的当下,这句本来不能算评价的‘评价,已经变成了对语文课的‘高度赞扬。有人说,当前的不少语文课像思想品德课,像人文教育课,像青少年修养课,像政治课,像班会课,像活动课,像生命哲学课,像音乐欣赏课,像图像展示课……什么都像,就是不像语文课……”钱老的话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每个奋战在语文教学一线的老师们深思:现在的语文课还有语文味吗?怎样才能上出语文课浓浓的味道?

笔者回忆自己的语文学习生涯,那时,走进校园总能听到琅琅读书声。而现在,不少的语文课堂是静默的,学生埋头于练习之中,只会听、记与集体回答,人云亦云;一旦被提问到,不得不独立回答时,不少学生便语无伦次,不知所云;即使课堂上偶尔传来片段式的读书声,也缺少青少年该有的青春活力和精气神。

面对这样的现状,该如何改变呢?笔者相信总有人在思考,在实践,在行动。而重视教学中的朗读,还语文课以清风朗月,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走进作家,走进文本,走进语文的世界。

二、语文教学中朗读之意义

随着央视《朗读者》节目的热播,普通民众的朗读热情高涨,社会朗读氛围日益浓烈,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语文教师对文本朗读教学的重视和实践。

语文教学要建构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作为将无声的书面文字转换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再创造活动,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形式之一。有效而多形式的朗读,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朗读有助于学生规范使用普通话,增强语感

朗读,往往伴随的要求是口齿清晰、发音标准、用语规范、富有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针对学生读错、读漏等情况,要及时纠正,使他们准确而规范地使用普通话。同时,汉字具有很强的音韵美,高低起伏的四声变化,轻重缓急的语调变化,可以帮助学生在开口朗读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词汇量,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尤其是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必须通过反复朗读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升理解力

朗读,是学生个体活动与集体行为相结合的再创造活动。在朗读时,教师往往要求学生读得流畅,读出停顿,把握重音,注意语调和语速……这些要求,势必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那么学生必须深入文本,加强对文本的深度理解。例如学习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对于父亲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体会菲利普内心对于勒归来的期盼,以及期盼没有实现的失落;引导学生重读“竟”字,感受菲利普不灭的希望和对遇见于勒的渴望。这样,学生在读到后面菲利普偶然遇到“那个长得像于勒的落魄水手”时,能深刻地感受他内心的害怕和恐惧,从而进一步思考:是什么让菲利普如此惧怕?进而探究作品中的人物性格。这样的过程也是学生对作品人物命运不断掌握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朗读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提升

吕叔湘曾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朗读过程也是艺术创作的过程。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培养良好的审美品位。

首先,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朗读作品的质量得到保证。在朗读中,学生学习作品遣词造句的形式、文章谋篇布局的方式,感知作者的思想,在反复朗读中增强对写作技巧的感性认识,继而将这些认识应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提高写作能力,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理想境界。

其次,经常朗读,可以积累大量词汇,帮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避免词不达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促进思维发展。

再次,阅读的过程,需要学生眼、口、脑并用,口里读一句时,眼已然看到下一句,大脑开始分析句子结构,这就要求学生学会注意力的合理分配。从准备朗读到结束的整个过程,都要求朗读者始终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让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这样才能实现高效朗读,从而锻炼朗读者的多种能力。

三、语文教学中朗读之形式

朗读的意义非凡,而实际教学中,我们总是会遇到一些特别的学生,他们或拒绝朗读,或朗读声音小之又小,对老师的朗读要求置若罔闻。对此,笔者认为,首先要探究他们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正确引导。

通过对班级学生的调查,笔者了解到,一些学生之所以不愿意朗读,主要是怕自己读不好,怕读错;而那些朗读声音极小的学生,主要是担心大声朗读的声音不好听。可见,很多看似不配合的学生,他们内心也是渴望将朗读的美呈现在同伴面前的,他们的小小心思背后,也都有一颗向上、向善、向美之心。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尽力消除学生朗读的顾虑,使他们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笔者认为新时代的朗读教学,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一)教师示范朗读

教师的示范朗读与名家的朗读相比固然逊色很多,但对学生而言,教师的朗读必定更为亲切,更具感染力。教师示范朗读的对象,可以是篇章、段落,也可以是句子。教师朗读的目的在于通过范读,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增强学生的朗读欲,便于学生学习和模仿。因此,语文教师在自身朗读能力的提升方面,要做一个永远的学习者和跋涉者。

(二)学生个性朗读

学生的个性朗读,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通过朗读展现出的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和鉴赏能力。教师恰到好处的点评与鼓励,能够帮助学生不断增强朗读热情,同时,同伴的示范引领作用,往往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点带面,不断扩大班级朗读队伍。

(三)学生集体朗读

集体朗读是最为普遍的朗读形式,具有声势浩大之优势,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

(四)合作互动朗读

语文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小组合作交流的环节。以往,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讨论问题,归纳认识。其实,在朗读中,也可以借用这个方式,让学生小组合作分析某一語段的朗读技法,并在小组中实践,尝试,相互点评,逐步改进。

四、语文教学中朗读之指导

高效的朗读,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在具体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从语音语调的把握、轻重音的处理、语速的快慢、停顿时间的长短等角度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朗读。

当然,朗读任何语句,都会受到相关情境、作者思想、人物性格、朗读者自身阅历等因素的影响,教师要做的是在具体的朗读过程中,指导学生不断尝试和突破,让朗读助力语文课堂教学,让语文课充满语文的味道。如《故乡》一课,对于中年闰土见到“我”时那一声“老爷”的朗读,笔者引导学生关注闰土脸上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关注他动着的嘴唇、态度的转变,关注“老爷”一词后面的感叹号和省略号,让学生不断想象闰土当时的心境,引导学生将自己代入那个情境之中,解读闰土话语背后的凄苦、无助、麻木。学生在读的时候采用降声调,声音低沉,语速稍快,读完即收,如此反复尝试,不断揣摩。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朗读的方法,以语文学科素养为导向,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思考,评说,创造,让语文教学回归朴实的本质,充满润心的清香,最终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鹏程.培养核心素养:教师工作新理念[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5).

[2] 肖培东.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7).

(责任编辑:吴延甲)

猜你喜欢

形式意义语文教学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