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点设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019-09-10陈悦蕾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思维训练语文教学

陈悦蕾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中有价值的“点”,以问题引领与驱动,帮助学生借助形象的事物、生活的经验,由浅入深地来理解、感悟、品味、欣赏语言文字,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促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从表象上升到本质,从肤浅上升到深刻。

关键词:语文教学;抓点设问;思维训练

一、含蓄点

教材中的一些课文语言文字表面浅显,但含义深刻,需要透过其表面所描写的现象,才能体会到它蕴含的本意,这些地方可称之为含蓄处。

儿童文学家冰心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中以欢快的笔调记叙了自己在春游颐和园时的所见所闻所思,赞美了春天,更赞美了像春天一样充满朝气、生机勃勃的孩子。文中有一段描写海棠花的句子,其中作者将满树的海棠花比作“喷花的飞泉”尤为精彩。“喷”字使用准确,凝练,是一个表达含蓄却含义深刻的点。可学生在阅读时,对“喷”字很容易一带而过,或仅仅停留在“花多”的理解层面上。这时,教师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先说说字的本义——体会“喷”字所蕴含的一种压抑不住的力量,紧接着通过“海棠树那压抑不住喷发出的到底是什么呢?”这一问题促使学生向更深层次去思考。联系平日对春天的感受,加上对春意盎然的颐和园景色的尽情欣赏,学生从“喷”字中体会到了春天旺盛的生命力和勃勃的生机。

二、反复点

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中,作者为了突出主题,分别在两处用了“旺”字:一次是在海棠树下,一个男孩子说海棠花“就是开得旺嘛!”第二次是作者在心中赞叹——“对,就是开得旺!”虽然句子相同,但“旺”字的含义却不一样。于是,教师把两个句子放在一起,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品读欣赏,讨论交流:两个“旺”分别形容什么?它们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到这两个“旺”分别形容花儿旺盛地开着、儿童茁壮地成长,从而深入地领悟了作者的用意——借花来写人,以花来喻人。

三、矛盾点

在文本阅读中,经常会出现材料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这是阅读中的障碍,亦是阅读教学中最有价值、最值得探究之处。

《水》一课在细致入微的描写中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又一个矛盾点。如何利用这一语言表达上的特色来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聚焦矛盾点又统领教学的主问题:文中描写水的语句中哪些和你平时生活中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描写?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首先在阅读中找出了一个个矛盾点:一勺水从兄弟四人的头顶浇过,能用“倾注”吗?水“倾注而下”速度是很快的,为什么作者会感受到“滑过脸”“滑过了胸和背”,又“滑过了大腿和膝盖”这么一个缓慢的过程?缺水应该是说“渴”,母亲却说“饿坏了”,妥当吗?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为什么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水给村里人带来了“乐”?……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到这看似矛盾的描写,表现出了水的珍贵和人们对水的渴望。

矛盾是思维发展的催化剂,它能形成一种认知冲突。于矛盾之处生疑探疑,以具有挑战性、牵引力的问题,吸引学生进行深入品读,提升学生思维的容量,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将有效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深度。

四、冲突点

文学作品往往是由矛盾与冲突组成的。冲突在内容上有着重要作用,可以突出人物的形象、品格,从而塑造典型的人物,可以展现人物命运,传达作者意图,可以为下文做好铺垫。聚焦作品中的“冲突”,不仅能指导学生读懂内容,感受人物形象,更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例如,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教师准确深入地解读教材,敏锐地关注到了作品中的两次冲突,将文中的“挖”与“不挖”、“长”与“不长”、“让”与“不让”这三个冲突点作为教学的重点,以思辨性的三个问题:“‘不挖是大部分人的态度与选择,可父亲为何始终没有放弃?”“对于在废墟中挖掘的父亲来说时间长不长?为什么?”“如果你是文中的儿子,你会‘让还是‘不让?”让学生置身于冲突的情节之中来思考,讨论,从而深入地感受深深的爱带给父亲的堅毅和力量,感受到父子俩高贵的品质。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地点出了本文的独特之处——冲突,并进行同类课文的回顾,如《中彩那天》中的“还还是不还”、《尊严》中的“吃还是不吃”、《钓鱼的启示》中的“放还是不放”,让学生对何为“冲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空白点

这是《灰雀》一文的结尾:“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昨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结尾留给了读者探寻究竟的“空白”,也引发了学生的质疑:列宁为什么去问不会说话的灰雀?列宁是怎么知道男孩是诚实的?疑问的生成促使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研读。学生前后勾连,由表及里,从“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的“果然”一词看到了小男孩“知错就改”,从“低着头”感受到了男孩此时内心的惭愧,从列宁“明知”而“不问”中体会到他对小男孩的尊重与关爱。

自主设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领着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理解故事情节,走进人物内心,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自主阅读与个性化体验的空间,充分地将空白点中“藏”着的核心信息挖掘出来,体现其被思考的价值。

提问,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教学艺术,更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充分挖掘文本中有价值的“点”, 以问题引领与驱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借助形象的事物、生活的经验,由浅入深地来理解、感悟、品味、欣赏语言文字,更能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促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从表象上升到本质,从肤浅上升到深刻。这是更好地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路径。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思维训练语文教学
深入挖掘,妙笔生花
逻辑学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生活化的数学有效融入思维训练的尝试
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