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们,动起来!

2019-09-10李绍华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音乐课堂

李绍华

摘要:节奏是音乐的核心,也是音乐的一种基本表现手段,它赋予音乐以活力。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而旋律却不能脱离节奏而存在。音乐教师应根据孩子们所具有的纯真活泼的天性,把节奏训练置于首位,通过在教学环节中设置有趣的游戏,并融入各种节奏,以“动”的方式感染课堂,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节奏的美感,以此培养其学习兴趣,从而使孩子们能更好更深入地感受音乐的魅力。

关键词:音乐课堂;节奏练习;变换节奏

音乐是指“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和旋律。节奏学习重在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与能力,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并学会表达音乐。但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节奏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为班级与班级之间、学生个体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节奏的练习不再以传统化、单一化形式进行呈现。教师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节奏的训练,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感受体验音乐。

一、语言中的节奏

音乐节奏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人类的语言。人类语言包含着生动丰富而微妙的节奏。特别是儿童,对语言有超乎常人的感知与接受能力。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对语言自然节律的直接感知,让其在潜意识中掌握音乐的节奏美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带领学生学习常用的节奏型。教师可先带领学生进行有表情的朗诵,然后根据朗诵的节律写出相应的节奏。如:爸爸ⅹⅹ;刷刷 牙ⅹⅹⅹ ;小白 兔 蹦蹦 跳ⅹⅹ ⅹ︱ ⅹⅹ ⅹ。同时,教师还可用一些孩子们熟悉的歌谣来协助练习,如:小老鼠︳上灯 台︳ 偷油 吃︳ 下不 来︳ 喊妈 妈︳ 妈不 在︳ 叽里 咕噜 ︳滚下 来‖。这种教学方式简约有趣,学生们容易掌握,他们在学习中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并能通过丰富的生活词汇认知多样的节奏,增强对节奏的感知能力。

二、生活中的节奏

在孩子们的视野中,生活丰富多彩,世间万物都在不停的变幻之中,这恰如音乐中节奏的变化。许多著名的乐曲中,节奏就是将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声音节奏体系之中的丰富要素进行筛选、提炼而来,器乐曲《空山鸟语》与《庆丰收》乃是个中翘楚。因此,乐曲节奏与自然界的声音节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亲近自然,在生活中进行探究,这样,将会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其动手能力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动”中的节奏

节奏和旋律都在“动”中产生,人们又在“动”中感受。移动的节奏比持续的节奏更易为儿童所接受。柯达伊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这说明音乐具有动态特征,教师应加强音乐运动与身体运动之间的联系。小学生活泼好动,具有强烈的表现欲,而这种表现欲往往会引发一些创造性的思维。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孩子们好动的特点,发挥其“动”的本能,通过学生的行、走、跑、跳、拍手、点头等动作来助其感知和掌握音乐的节奏,让他们在手舞足蹈中感悟音乐。这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结合儿童生活中的动作进行节奏训练:四分音符是儿童走路的速度,八分音符是儿童跑步的速度,十六分音符则是儿童跳跃的速度。例如,当学生学会了四分音符的节奏和八分音符的节奏后,教师即可通过“走与跑”的对比游戏让学生来巩固这两种节奏。当教师弹出四分音符时,学生摆动双臂向前跨一步;当教师弹出八分音符时,学生原地踏步。教师时常变换节奏,可让学生在趣味游戏中愉快地掌握这两种节奏。但节奏的组合是多样化的,所以“走”的方式也可多样化。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按照音乐的节拍、速度、强弱,走出不同风格的脚步:音乐快时,快走;音乐慢时,慢走;音乐强时,重走;音乐弱时,轻走;音区高时,踮脚、伸手向上走;音区低时,身体弯曲、蹲着走;音乐又轻又慢,高抬腿、踮脚尖迈大步走;音乐又重又慢,身体前倾,带着负重感迈大步走……此外,从人数上进行调配,还可以分为个人走、小組走、集体走;从行进路线上做出改变,还可以分为直线走、曲线走、交叉走、平行走等。光一个“走”就能玩出这么多花样!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贴合乐曲的风格特点,让孩子们“走”出乐感,“走”出节奏感。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身体动作来训练学生的节奏感。音乐课其实也是音乐艺术的体验与实践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如教师可以按节拍有规律地左右摆动身体,结合拍手、跺脚、叉腰、点肩、响指等来训练学生的节奏感。以2/4拍为例:

ⅹ       ⅹ  ︱ⅹ       ⅹⅹ  ‖

拍手   跺脚  拍手   跺脚

ⅹ       ⅹ  ︱ⅹ       ⅹⅹ  ‖

跺脚   拍手  跺脚   拍手

ⅹ       ⅹ  ︱ⅹⅹ   ⅹ    ‖

点肩   点肩  点肩   点肩

这让学生有了视觉和体态上的感观。于是,他们在学习3/4拍《小脚丫》一课时,在初听乐曲时就自发地用拍手、叉腰、点肩为乐曲伴奏。虽然在第一段学生的动作有点乱,但到了第二段学生的动作就非常漂亮了,而且节奏整齐。复听乐曲时,我鼓励学生自己编创,一些学生立刻和身边的伙伴交叉拍手、拍腿,还有扭屁股、踮脚尖的……整堂课充满了欢声笑语。孩子们在互动中激发了合作意识,在合作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在创造中强化了乐曲的节奏感。

四、速度中的节奏

节奏是音乐元素在运动中长短变化与轻重变化的组织形式。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对音乐含义和情绪的表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往往可以通过感受节奏而感受到音乐的情绪内涵。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教师尤其注重节奏感的建立,并通过受教育者熟练的语言,结合动作及舞蹈和打击乐器来训练节奏感。广义的节奏感是一种音乐感受能力,是靠训练才能得到的。笔者认为有效的节奏训练必须和速度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如练习ⅹ、 ⅹⅹ 、ⅹⅹⅹⅹ  这三种节奏时,我先让学生随意用自己的动作来拍节奏,只要卡准节拍即可。然后我让学生按“四分音符拍手,八分音符跺脚,十六分音符转手腕”的动作分别表示以上3种节奏,并将节奏型变成各种形式让学生进行训练,如 :ⅹ ⅹ︱ⅹⅹ ⅹ‖,ⅹⅹⅹⅹ ⅹⅹⅹⅹ ︱ ⅹⅹ ⅹ‖,ⅹ  ⅹⅹ︱ⅹ ⅹⅹ︱ⅹⅹⅹⅹ ⅹⅹ︱ⅹ 0‖,等等。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练习最简单的节奏。简单节奏的练习虽然单调,但却很有必要。因为这种恒速的组合不仅让学生拥有固定而准确的节奏感,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较为稳定的速度感,久而久之,便有效地使学生克服了在演唱或演奏中总是速率不均匀的毛病。然后,教师再让学生由慢到快或由快到慢,自由组合节奏型,让他们感受到节奏的变换带来的乐趣。

音乐既像涓涓的溪流,又像澎湃的大海,而音乐中的节奏则是音乐的灵魂和骨架,没有了灵魂和骨架,就像鸟没了翅膀,人没了脉搏。音乐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孩子美好的歌声,还应该让他们去理解、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要做到这些,离不开对学生进行节奏的训练。节奏是自然的、形象化的音乐感受。教师可以借助于各种自然界的形象化节奏、打击乐器来帮助学生练习节奏,这对他们“感悟”音乐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戴瑞吉.音乐教育文选[M].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

(责任编辑:吴延甲)

猜你喜欢

音乐课堂
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效应
“投其所好”,让音乐课灵动高效
巧用动画歌曲优化音乐课堂
实践创新教育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小学音乐课堂中音舞结合教学措施的分析
适应性教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实用性
用“心”倾斜,有意“栽”花
新手教师如何应对低年级音乐课堂
多媒体是音乐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