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探寻

2019-09-10陈玉杰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计算教学问题策略

陈玉杰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教学非计算内容的单元时,也应增加与本单元相联系的计算训练;在注重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计算教学;问题;策略

一、计算的作用和地位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淡化计算”,这四个字很容易引起误解。“淡化计算”指的是降低计算的难度,去掉那些“繁、难、偏、旧”的部分,但计算的作用没有淡化。如今,教材中关于计算的教学内容减少了,但使用计算的内容没有减少;计算中繁、难的部分没有了,但学生需要的计算熟练度、正确率不能降低。“淡化计算”,我认为应理解为在注重培养计算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它是在原来只注重“双基”的基础上拓展到注重“四基”和“两个能力”,是一次开疆拓土,而不是一次重新分割。

二、计算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现在很多教师都感叹学生的计算能力降低了,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计算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对算法的掌握不到位,另一方面是计算训练的题量少,难度大幅降低,造成了学生遗忘了计算方法,或熟练度不够高。比如三年级的老师会发现有的学生居然在连续进位加、隔位退位减方面犯错。我在教学中每年都会遇到隔位退位减法不会做的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这些非计算内容的单元时,增加与本学期内容相关的计算训练。

三、提高计算教学成效的探寻

(一)关于教材

关于教材中的例题,有的是从旧知识迁移过来的,没有情境,这在第二、三学段中较常见。在第一学段中,教材一般提供一个生活情境,而且它不是简单地提供一个情境,而是和得出算理算法有直接的联系,也渗透着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如三年级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提供了一个分羽毛球的情境。有的教师认为计算课枯燥,不能吸引学生,将其改成了小猴分桃子等各种童话的情境,更有教师花了很多心思,把例题、试一试、练一练放在一个连续的情境中,使整节课显得生动有趣,而且情境完整。但我觉得如果创设的情境不能起到教材例题的作用,还不如就使用教材提供的情境。笔者上课的时候采用了分小棒的情境。我觉得用10个一捆的小棒来抽象替代10个一桶的羽毛球是可行的。而从实践效果来看,学生也不负我所托,他们都能从分小棒的过程中理解算理,最后根据算理得出算法,掌握了正确的计算过程。这说明,如果创设的情境能起到例题的作用,而且能更吸引学生,那你的情境就是一个成功的情境。

我们经常听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样一句话,我觉得这是一个高层次的要求,特别是对年轻教师来说。对于普通教师来说,应该先是“研究教材,尊重教材”,再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最后到改编教材。如果能成功走到第三步,恭喜你,你已经达到了教材编写专家的水准,甚至超过了专家的水准,因为你觉得教材不好,自己创设的情境更好。

例题不仅是一个帮助理解算理、总结得出算法的情境,也渗透着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回到这个例题,它不仅引出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也渗透了用除法解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的教学。我们在教学时,出示情境后,经常这样问:“你会列式吗?”如果捎带问一句“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我觉得更能体现例题的价值。在练习中,纯粹的计算往往只有一两题,大部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习题,在做这些练习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会算,更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么算。

(二)关于教学

1.优化计算教学。很早以前的教材,最重视的是计算法则,教材中有一个凸显的框,里面详细地罗列着计算法则,但现在的教材已经不这样做了。那么,还要不要归纳计算法则?答案是肯定的。有教师问:现行的教材中,重要的内容到哪里去了呢?其实就在几个卡通人物的嘴边,重要的算理、算法都在这里。所以,新教材的改变不仅体现在内容上,对于重点的呈现方式也变了,从以前的一个红框,框里抽象的1、2、3……,到现在几个卡通形象说出的一句话。部分教师认为这太不严肃了,数学的重点就像是故事书里的一個插图,往往让人忽视。既然事实已经如此,教师应该借助这些卡通人物的语言,组织和引导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或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算理、算法。

2.让学生探索各种题型。例题为基本题型,“试一试”为补充题型。例如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减法,第一课时的例题是40+30=70,而“试一试”不再呈现整十数相加类的题目,而是减法70-30。对这个“试一试”的处理,显然不能仅作为简单的练习,教师应在40+30=70的教学基础上,让学生理解算理:7个十减3个十得4个十,是40,让学生掌握算法:7-4=3,70-40=30。有时候,不同的题型还会出现在“想想做做”中。

教材中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专门板块,而是主要分散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内容中:一年级教材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练习中出现了结构完整的实际问题,二年级教材在100以内的加减法单元里有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实际问题,三年级教材在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单元里出现了有关倍数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能够用对应的计算技能正确解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不能因为这些题目属于计算单元而淡化对数量关系、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

有很多教师对这种教材编排不适应,他们试图教会学生掌握每一个题型。这是传统教学观念在作祟,教师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双基”,没有注重培养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计算方法不但要多样化,更要优化。对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优化,三年级末位有0的乘法最具有代表性。就例题32×30来说,学生的列竖式方法五花八门。正确的有:第一种,32写上面,30写下面,数位对齐;第二种,30写上面,32写下面,数位对齐。这两种便是将普通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优化成三位数乘一位数,再添一个0即可。错误的有:32写上面,30写下面,数位对齐,竖式没有优化(只是学生照自己的理解优化了);还有优化成30写上面、32写下面、0放后面的,因为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调换位置列竖式计算,学生觉得谁上谁下无所谓,这是对优化算式的理解不到位,根源在于未能正确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列法。

对于学生呈现的各种算法,教师首先要辨别对错,否定错误的算法,然后从正确的多样的算法中得出优化的算法。多样化不是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要让学生在理解、比较不同方法的基础上,选择比较好的方法。教师切忌让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好几种方法,否则基础不好的学生会稀里糊涂:今天学的题究竟要用哪种方法来解答?

4.注重训练。前面提到了当今学生计算能力的滑坡和教材中对算理呈现方式的断档。技能的形成和熟练,是需要不断练习的,正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我们无法改变教材,只能在教学时将计算的内容与其他板块的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其实,教材中的练习对应了各单元的知识点,因此,教师不要忙于找课外的练习题来让学生提高,只要把数字改一改,或者稍微动动脑筋,把几个板块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就能达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计算教学问题策略
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让计算教学不再枯燥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