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lassDojo的班级管理实践探索

2019-09-10葛煜斐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班级管理

葛煜斐

摘要:ClassDojo是一个记录与反馈学生课堂行为的软件。对于该软件的使用,教师应在班级管理的竞争体系、评价体系、激励体系和时效体系四个方面进行实践与探索,并围绕该软件使用中的问题进行反思,以期更好地进行“互联网+”时代下的班级管理。

关键词:ClassDojo;班级管理;课堂行为

ClassDojo是国外开发的一个学生课堂行为记录与激励平台,目前已覆盖北美95%的学校。这一平台可在手机端、电脑端等任何智能设备端口使用。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能根据预设的具体指标和数值,详细记录学生在课堂及学校的行为(包括正面与负面行为,正面为赋分项,负面为扣分项),并向家长及时推送,以及进行智能数据分析,形成关于学生个人的统计报告,发送给家长查阅。家长也可以通过平台与教师沟通交流。

一、ClassDojo下班级管理的实践探索

(一)个人加减分与小组合作形成竞争体系

ClassDojo中的加减分项目及分值由班主任制定,因此教师可将学生在班级中、学校里的日常表现设为赋分项或扣分项,而非仅仅从学生成绩方面考虑。以笔者班级为例,就设置了包括小组合作、坐姿端正、路队整齐、做操认真、就餐光盘、为班级服务、值日认真、积极参加活动、练字认真、书写工整、周末作业认真等加分项目。这些项目基本囊括了学生在校的所有行为,使得班级中在成绩上处于劣势的孩子同样有获得加分、得到班级认可的机会。既然在除了成绩之外的方面也可以获得加分,那么,他们便也获得了参与到班级竞争中的动力。每周进行得分的PK,可以很好地激励学生时刻关注自己在校的各种行为。

(二)静态共性加动态个性形成评价体系

在评价体系的建构上,笔者选择了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式。静态即固定下来不变的基本赋分项与扣分项。如对于学习成绩,以学生每次测验的得分为基础,前90%的加5分,70%~90%的加3分,50%~70%的加2分,学有进步的额外加1分;在课堂表现方面,积极回答问题加1分,回答问题精彩、有自己的想法额外加1分。这些系统和规范的静态加分项,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相对规范系统的评价体系。

但光有静态的评价,无法很好地形成全面而“班本化”的评价体系,也就没有办法做到评价的针对性。基于这样的考虑,教师可以运用ClassDojo的“添加评价技能”这个功能,针对班级学生在课上的行为表现特征,添加个性化的评价标准。如笔者执教的班级,学生在周末完成的作业质量一直很差,因此笔者设置了“周末作业质量高”这一评价指标,并将这一项的分值调高至5分。通过几周的尝试,学生的周末作业有了极大的进步。同样的,班主任可以通过这样的个性评价技能,引导班级变成自己理想的班级,引导学生变成自己理想的学生。

(三)系统评优与线下评优形成激励体系

ClassDojo可以自动在后台对数据进行统计,按照学生所得总分进行排名,也可以按照学科进行单项评比。因为教师在前期就对评价项目和分值进行了设定,系统评优相对来说更加公平公正,能够兼顾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既综合了學生学业的结果,也关注了课堂的表现。系统自动化地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估,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教师个人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笔者在班级里还进行了线下评价,对激励体系做了进一步的补充。一般情况,班级状态处于“常规,稳定”,也就是说各门功课成绩保持前列的基本都是同一批学生。这批学生学业成绩稳定,课堂表现好,往往能够长期在ClassDojo的系统评优中获奖,这自然是对他们努力的认可。但教师在保证绝对公平的同时,也应关注相对落后的孩子,注意相对公平。如笔者在每周的班会课时,都会选出每周之星和进步之星。每周之星不仅有总分之星,也有单项之星,如上课回答问题最积极、每次出操动作最认真的学生,都有机会被评为周单项之星。我们还会通过系统中的“交叉对比”功能,将学生本周的得分与上周的得分进行比较,选出进步最大的孩子,并规定每个月每个孩子只能获得一次这样的进步奖,这就为后面的学生通过努力争取奖项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四)实时分析与追溯系统档案形成长效体系

基于平台的即时反馈,班主任能进行实时的数据分析,如学生现状如何、在班级中的排名、什么方面存在不足、什么方面优势凸显等方面,都可以通过ClassDojo的横向比较功能非常轻松地实现。班主任通过分析,能帮学生寻找不足,并提供改进策略。较之以往的“打统账”(即平时不管,隔一段时间抓一批问题较严重的学生作为典型进行批评教育),运用好这一平台可以更好地发现孩子表现异常的苗头及努力上进的微小趋势。班主任可以见微知著,更快更早地介入,以及时矫正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或放大学生努力的趋势。

二、关于ClassDojo运用的进一步思考

(一)从班级管理走向家校合作

班主任对ClassDojo的使用大多有赖于数据的自动化分析与传递,而以这项功能作为管理班级及教育学生的主体显然是不够的。开发人员设计软件的目的在于使教师更有效地管理班级,运用加减分制度来实现对学生个体的高效督促。在对这一软件不断运用开发的过程中,它的内涵一再丰富,尤其在加入家长账户并开放相关权限后,它不再仅仅是班主任对班级学生进行评价、管理的平台,而且也是家校互动交流、协同教育的渠道。家长和教师可以同步观察到系统后台自动推送的数据,家长可以借此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并在家庭教育中做进一步的指导。这一自动化过程十分智能,不容易出现遗漏,但美中不足的是,它仍然缺少家校互动中应有的深度沟通功能,家长和班主任仍然各自为政,较难形成合力。

(二)从转变形式走向转变思路

传统的班级管理和家校互动都是“问题取向”的,也就是说,教师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的契机和缘由是孩子出现了亟需解决的严重问题。而现代教育指向的是人本身,从这一角度来看,教师应该抛弃“问题取向”,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就关注学生的在校学习状况和生活状况,真正地从人的视角来观察学生,看他的收获。而相应的家校互动也应围绕这些内容展开。传统的家校互动成本相对较高,难度大,耗时耗力,所以教师和家长总是从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入手。这也导致了“学生退到了后台,问题走向了前台”。笔者在运用这一软件优化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也对家校互动的关注点进行了转移,将班级管理及后期的家校协作方向从“怎么去解决问题”,转向了“怎么去发现问题”“怎么去观察学生”。

班主任在运用该软件时,还应注意将考核标准朝着人文发展方面进行预设,使其更偏向过程性。如,我们可以减少问题取向的加减分,有意识地加大过程性评价的分值。此举意味着,我们所做的一切,不仅仅是将传统的班级管理与评价标准电子化而已,我们应更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更关注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实现知识传授和育人结果的统一。

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只是“互联网+”时代下的实践基础。相对于转变方式而言,教师转变思路更重要。教师首先需要从思想上转变,将ClassDojo作为技术应用的手段,以学生“人的属性”的发展为教育目标,再以此为出发点推进班级管理及软件应用,如此才能发挥出园丁角色的育人价值。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班级管理
浅析师爱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学生喜欢的特色评价与激励措施
关于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情感的运用研究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让“量化”更加的“亮化”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