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洞察力激发学生研究热情的实践性认识
2019-09-10顾雪芳
顾雪芳
摘要: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洞察力:保持一颗好奇心,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灵需求确定课题,明确方向,趣化过程。
关键词:洞察力;研究性学习;研究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不能没有热情关怀和洞察力。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更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洞察力:保持一颗好奇心,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灵需求确定课题,明确方向,趣化过程。同时,教师在学生进行每一个活动前应清晰掌握他们可能碰到的问题,保持研究过程的适中难度,从而有效维持学生的研究热情,使他们在快乐的研究活动中增强研究兴趣。
一、站在学生的视角:敏锐地寻找研究课题
校园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场景,每所学校都拥有各自的文化和内涵。我们思贤实小在建校初就精心設计校园环境,将学校的文化内涵、江南水乡的古典美、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融于一体,整体规划,精致建造。但是面对如此美轮美奂的校园环境,我们的学生却熟视无睹,有的学生也许能感受到,但是无法欣赏,缺少相应的知识支撑。
为此,我们关注学生成长过程,根据他们亟待了解却求而不得的知识点,和孩子们一起设计了此课题——“思贤校园十大美景的研究”。我们精心设计研究过程,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走向,让孩子们产生强烈的研究欲望。
(一)设置场景,引发冲突
“有日本友人要来学校参观,和大家面对面地交流。我们先来模拟一下,这样在真正交流时就能从容自如。”学生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教师出示第一个问题:你们的校园很美丽,谁来介绍一下你们的校园?她有哪些景点?她美在什么地方?孩子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了。那么该怎么解决呢?知识和现实的冲突让孩子们一下子兴奋起来,大家跃跃欲试,从而为课题的制定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畅所欲言,推出课题
研究热情的基点是责任心。课题的确定过程就是孩子们责任心形成的过程,这样确定的课题真正从孩子们的眼光入手,关注点紧密契合孩子们的内心需求。我们让孩子们自己去讨论和交流:课题的着眼点在哪儿?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师生在平等的沟通中找到了研究的着眼点是:校园有哪十大美景?这个课题的研究需要我们自己去观察,去选择。这样的指导过程让孩子们明显地感觉到:课题是自己选的、自己定的,研究性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应该由自己担当。
(三)指明方向,制定课题
在孩子们自己确定课题的基础上,我们引导孩子们制订研究计划,着重指导研究过程和研究时选择相适应的研究方法。我们确定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是:用苏州园林的特色诠释校园环境。教师的指导贴近孩子们的“最近发展区”,为孩子们的研究设置一定的难度,让孩子们“跳一跳,够得着”,为孩子们的成功创设一定的障碍,使他们能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
二、发散学生的思维:解剖式的指导研究方式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熟练掌握研究方式既有助于顺利地完成研究任务,更关键的是训练了孩子们的科学思维,对于孩子们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也是综合实践课独特的教育作用。学生只有熟练地掌握研究方法才能真正地去研究,才能在研究的过程中增强信心,维持热情。
调查是最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但调研报告是学生最抵触的,他们怕写,不会写。怎么办?可以采取“分层递进,小步行走”的策略。我们将调研报告的书写指导的每一个环节和研究内容紧密结合,分散在研究的每一个活动中,使学生逐步掌握研究方法。
在观察美景阶段,我们形成了调研报告的序言部分,对美景的分析就是调研报告的正文部分。当研究内容完成后,调研报告也同时完成。在这个指导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调研报告的结构和内容,更掌握了科学研究的精髓:调研报告不是信手拈来的,它扎根于踏踏实实的研究中。
三、预设学生的能力:有效地掌控研究过程
研究性学习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研究的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身边人和事,研究的过程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
(一)充分预设研究的步骤
我们的综合实践课,一周一节,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的精心设计。在十大美景研究中,我们发现,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写观察报告、调研报告、分析报告等是最大的困难,学生存在着畏难情绪,怎么办?我们就尽量将研究的每一步转化为文字说明,一个环节结束后,只需将每一步的文字说明串联起来就初步形成了一篇报告。在此基础上指导报告的书写就容易了许多。因为已经有了骨架,学生不再惧怕,反而兴趣盎然,既完成了本次研究任务,又能自然而然地掌握报告书写的入门技巧。
(二)转化学生的错误和不足
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是需要我们综合实践老师花大力气去讲解、示范的教学内容。综合实践课以学生为中心,老师起指导作用,那么老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哪里?学生的问题就是教师指导的重点,需要研究,需要设计。
近景远景的把握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他们容易将电影特写中的近景远景混淆在一起。我们将孩子领到校园里,站在教师预先找到的一个观察点,当看到深邃悠远的长廊、层层景物有序地叠合在一起,他们对“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的要求便一目了然。
教师的指导只有来自于学生的实际需求,有效地解决研究过程中层出不穷的小问题,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才能使他们真正爱上综合实践课。
(三)及时展示研究的成果
教师要用不同的方式及时展示学生的每一个研究步骤,虽然他们的成果有点粗糙、幼稚,但是来自于孩子自身的经历,孩子们感到很亲切,对于旁人的研究成果也是发自内心地赞赏,并愿意学习,努力让自己的成果成为下一次展示的内容,而作品被展示的学生更是充满了自豪。研究性学习在孩子们的心中是“痛并快乐着”,丰富的心理体验推动着孩子们一路向前,使他们始终保持着研究的热情。
四、助推学生的发展:科学地整合研究内容
“校园十大美景”如果只局限于校园,缺少深层的内涵,孩子们的研究就显得肤浅,他们的研究热情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减。我们在研究内容上偏重于以下两方面的整合。
(一)从校园美景中寻找苏州园林的美
在研究内容的设计上,我们增加了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的赏析,让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深入学习一个艺术特色,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在此基础上,再次寻找校园内的十大美景,并有理有据地说明美景的美妙之处。通过前后两次的“寻找美景”比对,孩子们的眼光明显有了提升,他们头头是道地讲述着“映衬”“配合”“步移景异”……一张张笑脸上张扬着自豪、得意。
(二)从美景研究中感受浓郁乡情
看着美如画的校园,孩子们很自豪。“雨惊诗梦来蕉叶”,这是对苏州园林生动的写照;“风载书声出藕花”,这是对思贤校园意境最好的描摹。一面面古典之窗,一道道岁月之门,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们走进思贤校园,走向苏州园林。
孩子们的研究热情决定着研究的成效、孩子的发展。作为指导者,必须拥有一颗好奇心,善于察言观色,引领我们的孩子们踏好每一步,走实每个台阶,引导孩子们形成一种习惯:研究是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只有这样,综合实践课才能实现它的价值。
(责任编辑:李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