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9-09-10田辉
田辉
摘 要:在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教师能够让学科核心素养真正地落地生根,能够体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色。在教学中,找到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就可以找到有效的途径,帮助小学生培养核心素养,最终让学生提升自我。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核心素养
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生活的基础,是引导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以及法治素养发展的综合性学科,这一门课程主要是针对生活中的实践知识以及实用知识进行学习,从而体现出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心理健康的养成以及深度的参与体验,从而将道德品质致力于核心地位。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第一,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将生活作为基础,主要是因为思想品德是在人们对于生活的认识、体验之中逐渐形成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就好比参天大树,只有根深,才能保证叶茂,如果离开生活的支持,那么思想品德就会丧失形成的基础,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1]。
第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素养是为了帮助学生发展思想品德。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其基本出发点在于立德树人,能够让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基于立德树人的使命,在培养学生的方面发挥了独有的作用。因此,想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需要将思想品德发展作为根本目的,能够基于思想品德的建设,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从而改善学生的品德、提升其素养。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1.培养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说简单点,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因为小学生本身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段,拥有好习惯,会让人终身受益,反之,则影响人的一辈子。在良好习惯中,包含了学习、卫生、诚实守信等多个方面,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就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这些良好的习惯,而教师就需要做好引路人。
如在《班级生活有规则》的学习中,利用规则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让学生初步懂得规则,也是培养习惯的一种有效方式。那么,让学生拥有规则意识,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等都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不仅仅是预防虚弱与疾病,同时也包含了心理、体格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完善。很多家长认为,只要能够满足学生的物質需求就行,这样也付出了爱。但是,独立性教育缺乏的背景下,开展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非常的关键,而这一点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手拉手交朋友》《我想和你们一起玩》《开开心心上学去》等等,都能够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基于这一方面的内容作为依托,让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学习与生活,就一定能够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2]。
3.促进深度体验参与
在提出核心素养后,教师需要重新对课程的价值进行审视,能够从关注书本知识逐渐转变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上去,这样就需要将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在以往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只需要低阶思维的支持,对于活动参与的要求很低。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真正指向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就需要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能够以“身”体之,以“心”悟之,主动深度的体验与参与。
如在体验式活动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生命的真谛加以认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不断关注学生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来自教师的尊重,引导学生将内心世界打开,并主动与教师沟通,逐渐掌握知识、拓展思维。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明白自我保护,教师可采取观看视频结合现场演示的方式,将相应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让学生对各种技能有所了解、掌握,之后教师将各种动作的规范性讲解给学生,接着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模拟,模拟过程中,教师适当地引导,并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在表演之余真正地掌握知识、掌握技能技巧,此过程中,还要对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在这一次的体验参与中,因为学生可以直接参与进来,从而对整个活动认识与体验。在合作参与过程中,一旦出现了问题,教师也不需要及时的纠正,并且积极引导学生在自我反思之中不断地提高,那么,就一定能够让参与更加完美。
三、结束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开展的过程中,就需要懂得帮助学生培养其核心素养,能够通过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能够精准地掌握各种知识,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最终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圣德“.四化”撬动课堂培育核心素养——信息技术条件下道德与法治“三化”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06):94-98+129.
[2]方丽敏.道德与法治课堂之“惑”与“解惑”[J].中小学德育,2018(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