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下《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堂教学探讨

2019-09-10杨梅朱必武刘筱

锦绣·下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课程教学实践

杨梅 朱必武 刘筱

摘 要:根据《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特点,结合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审核评估,本文从课程安排、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考核内容几个方面展开探讨,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改善方法。

关键词: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实践

引言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所涉及的专业课程比较广泛,主要体现在零件识图、绘图和公差应用等方面,在工科领域内实用性强。在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評估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不想学或学不懂,而且对实践课程要求不高,已不能满足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指标要求。因此,针对课程教学面临的现状和问题,本文就如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展开论述。

一、课程重要性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对学生进行零件工艺分析、设计工艺加工流程及绘制零件图,确定零件加工表面质量有重要意义,与实际生产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直接应用和服务于生产活动[1],大至航空航天应用领域,小至课桌上一枚螺丝钉。古语言,“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机械制造中,即使毫厘之差也会导致零件达不到技术要求而造成损失。学生只有学懂这门课程,才能在机械制造领域中灵活正确地运用公差知识,设计出高质量的产品。

二、课程安排探讨

(一)专业课程安排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被安排在《机械制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和《机械设计》等专业课程之后,作为一门基础课,这样安排会对课堂教学产生一定影响。比如《机械制造》课程教学,由于还没有有关公差知识的基础,老师讲解零件图纸时,学生更多的反应是不理解,从而出现“学生不知如何学,老师不知如何教”的问题。因此,应当合理安排各科课程,使基础课程安排在专业课程之前。

(二)课程章节安排

利用工科思维为学生计算课程安排,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比如《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共26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学完这门课程总共1170分钟,即19.5个小时,这样计算可以发现学生只需要一天不到的时间就可以学好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有两种选择:①充分利用26个课时,一天不到的时间学习好这门课;②上课不听,自己花费比一天更多的时间自学。分析这个计算后,学生心里会很清楚哪种选择更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三、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

现阶段,教学内容主要存在的问题:①课本中部分定义叙述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比如系统误差的处理当中提到判断变值系统误差有无的残差核算法[2],该定义并没有说明当测量数列不为偶数时,该如何半分两组才合理;②课程侧重于单学科知识点的完整性,缺乏与其他科目如《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专业课程的交叉和渗透[3],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二)课堂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多为先上理论课,再上实验课。课堂教学主要借助多媒体放映进行授课,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3],学生和老师之间没有太多互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致使课堂效率低。

(三)实践教学

传统实验课讲课时间紧,老师讲解较快,学生跟不上老师的思维,如公差与技术实验室进行的长度测量实验,实验原理授课用时一个课时左右,大多学生还没听懂实验就开始了。同时现场教学也有一定难度,一个老师指导25~35个学生,老师进行授课时所有学生围绕在老师周边,这样必定会造成很多学生听不清或者看不清,达不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课程教学方案探讨

针对上述课堂教学面临的现状,进行如下阐述:

(一)课程内容

教材的相关重难点概念介绍应着重详细具体,让学生能够快速地分析和理解知识点。比如对抽象的知识点应附以恰当的例题,尤其注重例题质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

教材内容要注重课程知识在其他专业课中的应用例解,如齿轮轴的几何量精度设计,课堂上可以具体阐述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及表面粗糙度在轴上的运用,既能巩固知识点,也有利于各科目的融会贯通。

(二)课堂教学

考虑到课程概念多,课堂易感枯燥乏味,授课时可在课件PPT上多辅以图片;当出现定义冗长的名词术语时,可以联系生活进行举例子,这样抽象难懂的概念就变得通俗易懂,课堂也会随之变得生动有趣。授课期间也可以适当抛出问题,让同学们独立思考。

五、课程在实践中的探讨

通过CAD软件对零件绘图,大多学生都面临一个问题,课程学了不会用,因而在工件设计绘图时会出现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改善:①充分利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如对课程设计为蜗轮蜗杆减速器,可以多对相关零件的公差等级、配合选择等进行考察;②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相关机械设计内比赛,在参与中加强应用能力。

六、考核内容探讨

本课程考核内容应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点融合程度的考核,防止学生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比如齿轮轴的零件图纸,可以标注题的形式考核学生对公差知识的掌握程度。再者,试题内容可以适当添加相关零件精度检测方面的知识。在实际生产中,要通过正确的检测方法来测量零件是否符合技术要求,因此检测方面也是比较重要的考核内容。

七、结语

本文提倡合理的课程安排,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采用详细具体的概念介绍、各科相互联系的教材内容以及适当添加的考核内容,以助学生对课本的全面理解和对专业知识的灵活应用;借助课程设计、鼓励参与比赛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涛.《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一体化教材开发与实践应用[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7,30(3):99,129-130.

[2]李必文.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8.

[3]王慧,樊瑞昕.高职院校《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南方农机,2017(24):208.

[4]吴云霞,赵小雨,卢文超,应帅,周煌.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以《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5):80-84.

基金项目:基于“导-博-硕-本”的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C2015B089)

猜你喜欢

课程教学实践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