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思源”
2019-09-10江群超
摘 要:新农村建设是我国为改善农村面貌、提升农民生活品质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性举措,自提出以来一直备受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期待。以乡镇级地方政府和村委组织为代表的基层治理体系是这项战略性举措的直接实施方,不仅在项目建设时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也承担了与之对应的问题解决责任。本文以案例调查的形式试图透过现今基层治理体系在应对新农村建设中产生的非对抗性矛盾时采取的方式来探究支持其治理方式背后的指导理念,并获得了较为积极的认识。
关键词:水质;新农村建设;基层治理;政绩观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腥味”自来水,是指自来水厂直接从河水中抽取,净化工作不到位,烧开后伴有浓烈的化学试剂与泥腥混合味的自来水。
据统计,自2005年国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以来,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江西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共建成集中供水工程33794处,全省用水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1]。地方政府通过直接在乡镇周围的河流、湖泊旁兴建水厂解决了“户户通”工程[2]中的水源问题。作为一项政府惠民工程,通往村民家的管道铺设费用由政府承担,村民仅需按每户一次性缴纳500-800元不等的“开户费”[3]即可享受如同城市居民般便利的用水条件。依情理而言,村民应当对这项工程交口称赞。然而,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情况却并非如此,不少群众反映接入的自来水水质存在问题。如取水时出现前半桶水呈现明显乳白色并且需要静置几分钟才能变清澈、烧开后有一股浓烈的泥土夹杂化学药剂的怪味、短期内新买的水壶内壁会结出一层厚且带有异味的水垢等。
“由于早期受历史、自然、健康饮水观念等种种原因制约,江西省建设了大量的集中工程和分散工程,原工程标准低、规模小、水处理和消毒设施简陋、工艺流程简单。[4]各地水厂药剂使用方面,混凝剂一般采用硫酸铝[Al2(SO4)3·18H20]、硫酸亚[FeSO4·7H2O]。农村水厂消毒剂一般采用二氧化氯、液氯、漂白粉”[5]。以上情况使得多数村民被迫放弃将自来水作为饮用水源的计划,进而导致实际调查中村民对这项惠民工程的反馈远没有达到交口称赞的程度。
“干部家接的也是大河里的水”村民朴实的话语至少能反映出一个基本事实,即基层治理者既是该工程项目的领导者同时是受益人中的一员,不会出现水质有问题而治理体系却难以知情的情况。更加有趣的是,在对周边人开展的随机调查中发现,上述情况在省内新农村建设中较普遍,非单一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在维持这些地方治理者间的“默契”,宁愿政绩口碑打折也不愿对水质加以严控,难以彻底解决村民的喝水难题呢?下面以江西省乐平市竹村为个案,对此一现象进行考察分析。
二、自来水在竹村
(一)迎水入村
竹村始建于清末,因烧瓷工人聚居而成,壮大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由浙江省迁入的新安江水库移民,在级别上属于行政村,村中有居民136户,人口约550人。其所在的Z镇位于乐平市与德兴市交界,西临信江河[6],单从地理位置上看,该村与市行政中心在距离上的劣势导致其在获取市政策红利时与本市其他行政村相比往往处于滞后状态。包括诸如公路“村村通”、自来水“户户通”在内的绝大多数惠民工程普遍比市周边村晚半年至一年落实。
综上述,“户户通”工程在竹村的落实对本村意义不言而喻。早在正式通水之前村委会就和村民们商量好了在通水之日举办一个小型庆祝仪式,特意请分管L副镇长一同参与。作为地方政府及自身政绩地体现,L副镇长自然爽快地答应了竹村地邀请。正式通水当日,副镇长准时赴约与村民畅谈未来生活之便利。在你来我往地互动过程中,气氛逐渐被带起。村民们感激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与L副镇长对项目地推进落实,而后副镇长也感谢村民在管道铺设、缴纳费用等工作上得积极配合。截此时看,场景一派和谐。
(二)问题水质
2017年下半年,和谐被立马打断。在村民用上自来水后的短时间内,水质就成为了村民们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有人向村委会反映新接的自来水根本无法饮用,除满是泥腥味外,用村民的话来讲就是“一碗水里半碗粉,喝这个水不如去河里挑”。村主任对这个情况也清楚,毕竟作为村中带头开户的人,他家也面临同样尴尬的问题。早在项目建设时期,村民便从施工队口中得知管道的另一端连接着信江河附近,沿着去镇上的公路约么一半的路程上,政府规划在公路与信江河的中间修一个自来水厂。
如今,如大家事先所知,水厂全面竣工。直到竹村用上自来水之前,大家对水厂的水质净化能力未曾产生过质疑。现时,面对已出的现实问题,主任也尝试着将情况反馈给L副镇长。没过多久的一天傍晚,L副镇长的助理带着俩工作人员从村里取走了几管自来水样本,此后,水质问题渐渐无人再提,直至忘却。
(三)各取所需的“宜生”
2019年下半年,就此事对村民进行的调查中,一个现象出乎我的意料。村民们似乎都与“腥味”自来水达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和谐。当村民被问及水质差是否意味着铺管道通水造成了一种资源浪费时,村民给出的答案出奇的一致—水质差并没有造成浪费。
村民L家住在村头临公路旁,自来水接通后他家里开起了小洗车坊,按平均洗一辆车耗水200升,水价1.3元每吨计算,洗一辆车水成本约0.3元,即使再扣除电费和清洁剂费,平均洗一辆车L也能获得7元的利润。据村民L自己的估算,一年到头算下来洗车也能为家里增收一万元。调查时,我又追问他是否会将自来水作为饮用水。他讲“这水洗洗车、冲冲地还行,要喝的话还是抽自家的井水喝,这水‘作气[7]不好喝,村里人几乎都是拿自来水做其他事,会喝的人就几家”。
会喝的几家中就包括了一位五保户F大爷家。F大爷早年间做农活时留下了点残疾,又和老伴无儿无女、生活缺乏照料,在村里的关怀下申请成为了五保户。政府除了给予生活补贴外还几乎免除了他家所有的公共收费,当然其中也包括了自来水费。未通水之前,老兩口用水都来自和表亲家共用的一口老水井,井虽然不深但井口却不小,年轻人打水都要多留个小心,何况是对弯腰不便的老人。从前,表亲家的两个儿子还帮他挑一挑水,没过几年两个孩子一个去了外地打工、一个去了市里读高中,之后打水老两口必须自己硬着头皮上。“幸好是现在有了自来水,挑水我这把老骨头吃不消。麻烦的是这个水要过一下机子才能喝,但比挑水还是轻松的,反正公家又不收钱”。F大爷口中的机子是表亲家大儿子在城里给他买的净水机,这类机器市面上有很多类型,多数在三五百块钱以内就能解决,净水功能是否真如广告上宣传的效果不得而知,依调查看“会喝的那几家”都陆陆续续配备了净水机。
从细微的角度观察分析,或出于经济目的、或出于解决基本生存问题,自来水在L、F各自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很好的解释了为何村民认为水质的问题没有造成资源的浪费。出于对自身的现实需求,以理性的视角考量自来水的“实在价值”何以融入其日常生活。借用陈洪泉先生《民生需要论》[8]中的“宜生最大化原则”[9]看待这一现象,毫无疑问,村民的变化印证了这项工程已发挥其应有的“宜生”效用。那么“最大化”呢?显然,陈洪泉先生所说得“最大化”并非是狭隘地数值统计,而是指治理方案地实施需考虑全体受众利益得最大满足,这必然意味着治理存在权衡下的适度妥协。
如此,若联系竹村实际,是否“最大化”的疑虑亦可明了。
三、现实考验下的民生工作
小小的竹村是江西省农村的缩影。处于“长三角”与“珠三角”之间的地理位置使得省内青壮纷纷远离家乡谋生。白天,村头大树下总倚靠着几位闲聊的老人,偶尔传出几声玩童的哭闹;夜晚,从村头到村尾稀疏分布着几盏弱灯。“人口空心化”也是这里正面临的巨大考验。遗留下的老弱究竟还有多大的支付能力?这是基层治理者们需要深思的问题。
利用家中长辈间的热络,有幸能与村主任闲谈。作为项目参与人之一,他对竹村自来水问题有着自己的理解。“别家的帐我不清楚,我家的水钱可以聊聊看。以前没通自来水的时候,喝的、用的水都从井里抽,有时洗澡、浇菜地还不够。肯定要先留给人喝的水吧?那有时候用水就不方便了,一年到头算下来,抽水机差不多要花230元电费,现在用上自来水,说实话,我还是喝自己家的井水,就拿它来冲地、浇菜还有洗洗澡。去年交了320元水费,也才多个百八十块而已,可现在用水不紧张了,比之前方便太多了”!主任话锋一转,紧接着说。“你们小孩子还是缺乏生活经验,村官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做点事情上面催、下面骂”
显然,主任误以为我对水质的疑问背后带有所谓的“基层不作为”指向。实际上,依现今自来水在村民生活中发挥的作用看,肯定这项工程利于民生确无问题,称之为“政绩”也并不为过。至于是否是出于“全体受众利益最大化满足”的理性思考,主任告诉我他所了解的内情。
水厂对河水的处理步骤是将水从信江河引入蓄水池,过滤后向其中投放漂白剂、消毒剂等药物,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后再次过滤即可供给村民使用。2017年至今,水价一直是1.3元每吨。实际上,算上净水成本、员工待遇和设施运营维护等一系列费用支出,水厂所收到的水费只能勉强维持经营。据了解,许多地方新农村建设都面临类似的问题,有些乡镇水厂甚至要硬靠着政府补助才能得以存活。
如此不难理解,这样的窘境下政府还可能会对水质提出更严苛的要求么?倘若政府贸然要求水厂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或建新场地(由水处理周期加长所导致),水质问题或许得到解决,但新条件下所产生的高成本必定会在新一轮水价上得以体现。
四、治理观念更趋理性
在民众缺乏一定的经济基础的情况下施政,更考验地方政府对民生需求层次得精准把控,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对政策制定尺度上的拿捏。依据这个思路,即便存在一些问题,竹村的通水工作可算是合理的、成功的。换句话说,维持这些地方治理者间“默契”的,正是他们对省内新农村建设需求得深刻认识,治理方案的实施需考虑全体受众利益的最大满足,这必然意味着治理存在权衡下得适度妥协,掌握它并非是一件坏事,从历史发展的脉络看,某种意义上讲,它恰是对历史上存在的一种畸形政绩观念的拨乱反正。我们不妨将它称之为—“理性政绩观”
周卜熊先生早期在担任河南省光山县委书记时曾对辖区内发现的问题做过报告:“我在光山县几年的工作实践中,发现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将“政绩”与“实事” 等同起来,由此导致一些部门和干部不顾农民经济承受能力,相互攀比。我认为,作为老区、贫困区的光山县,面对底子薄、起点低这个现实,工作的立足点、着眼点应当是强本固基,准备后劲,壮大经济,富裕农民。但是一些干部不愿意作一番周密、全面、艰苦的调查分析,把农民的富裕程度估计过高,动辄集资派款,大办“好事”、“实事”或者搞什么“级”、“达标”以显示个人的“才干”并冠以任期“政绩”。这样做的结果,表面上看好事是办了一些,政绩也算有了一些,但实际却削弱了农民自我积累、自我投入、自我发展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民正常生活带来了困难,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这是一种要不得的做法”[10]。
这段表述可看做是周书记对上世纪九十年代河南光山县不良治理现象及手段地批判,对农民、农村实施“揠苗助长”式的治理,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的,只要基层治理者对此有清晰认识,那么它必然要被历史所摒弃。令人欣慰的是,从竹村通水工作中领导者的表现看,基层治理观念正往更为理性、成熟的方向发展。
結语
诚然,自来水的问题依旧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新农村建设工作仍然任重道远,但若暂时放下这个包袱,站在基层治理体系的视角来看待问题。竹村的案例无疑是基层治理为达到“宜生最大化”所做出的理性妥协,一切的思考都取决于这样一个关键指标—受众需求层次。换言之,它也是竹村与中国千万个同竹村一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民生工作的难点、痛点,即所谓的“源”。
参考文献
[1]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省农村饮用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十三五”规划报告【R】.南昌:江西省水利厅,2016.
[2]“户户通”工程是指江西省新农村建设中的自来水入户工程。
[3]实际调查中500元开户费较普遍、也包括少部分不收取开户费的情况。通常开户费包含第一年送300吨水,因此不将其看作是变相收取管道铺设费用。
[4]廖小龙,刘苏苏.江西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分析调查分析[J].江西化工,2018(2):17-20
[5]廖小龙,刘苏苏.江西农村供水工程水源及净水设施现状分析研究[J].江西化工,2019.
[6]当地人称为信江河,但根据调查其并非信江,而是发源于德兴市大茅山水库,官方称为长乐水。
[7]竹村的方言,意为闻着有怪味。
[8]陈洪泉,2013,《民生需要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9]周卜熊,1991,“不应表彰超越农民经济承受能力的政绩”,《领导科学》第8期
作者简介:
江群超,1997年7月,男,江西景德镇,在读硕士研究生,江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