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场作文审题方法探寻
2019-09-10李妍
摘 要:高考考场作文不同于平时的写作,最突出的特点是限定性和限时性。作文审题不仅是考场作文的第一步也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性一步。现行考试中材料作文占很大比例,对材料关键处的判断和理解很大程度上影响考场作文最终立意是否偏题。本文通过对作文题目中材料类型的归纳与整理,探索筛选与把握材料关键词的方法。
关键词:高考;考场作文;审题;
一、引言
高考考场作文不同于平时的写作,最突出的特点是限定性和限时性,也就是说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写作。很多高三学生在备考阶段最为关注的莫过于:“我怎样才能把作文写好,拿到更高的分数?”
其實,考场作文写好的大前提是要写对,如果文不对题,根据江苏高考的评分标准就会直接打到五类卷,也就是41分以下。另外审清题目是准确立意的基础,文章的立意实际上就是在审题的过程中确定的。
通过问卷的形式,笔者将写考场作文的经常遇到的问题整理如下:
1)写作如同挤牙膏一般,写下了一个词又想到另外一个词。
2)写到一半发现还有更好的立意
3)写到一半发现跑题了
这些其实都是与审题不清不楚有关,尤其是对于所给材料关键词把握不准有关。作文审题不仅是考场作文的第一步也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性一步。
二、考场作文审题方法探寻
(一)掌握作文题目的基本构成
考场作文试题一般由题目+材料+要求组成,三个部分不一定都全部出现,当下学生接触比较多的情况是“材料+要求”的类型。高考中也出现过漫画题,其实漫画题也有解释说明的文字,那么我们也将这些解释说明的文字视作材料。这些所给的材料显然不是可有可无的,题目中的材料最大的作用是提示和限定,为考场写作指明写作方向限定写作范围,防止套作和抄袭。所以对于这些材料我们必须全面把握,不能有遗漏,不能脱离材料,否则就会造成偏题。
(二)知晓材料中关键词有“标志”
为了突出考场作文的材料的话题和中心,作文材料在表述上会往往会通过解释、重复、修饰限定、转折等的方法点出关键词句,位置上会在开头、结尾,这些关键词句特别是关键词就是立意的提示或方向。比如17年上海高考作文题: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就是先对话题“预测”进行了解释和界定。然而修饰限定词和转折往往被学生忽视,或者不能被很好地理解,既而引发审题错误。
(三)筛选材料中的关键词
1、故事性材料——概括情节、提取关键词
例1:阅读以下材料,请以“生命的出口”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一只小黄蜂从窗外飞了进来,在室内绕了两圈,再回到原来的窗户,竟然就飞不出去了。可怜小黄蜂不知道世上竟有“玻璃”这种东西,明明看见屋外的山,却飞不出去。在玻璃窗上撞得“咚咚”作响。忙了一阵子,眼看无路可走了,它停在玻璃上踱步,好像在思考一样,想了半天,小黄蜂突然飞起来,绕了一圈,从它闯进来的纱窗缝隙飞了出去,消失在空中。小黄蜂的举动使人感到惊奇,原来黄蜂是会思考的,在无路可出之际,它会往后回旋,
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同时又有材料提示,对于像这种叙述性材料,讲了一个很长的故事,如果没有既定题目,可以先简要地概括情节,然后从中提取关键词。如果不给题目,可以直接从最后一句话提炼出立意:回到原点。给出了题目,我们就需要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生命的出口”这个命题,中间有两个关键词“生命”与“出口”。“出口”不难理解,是一种出路。前面的修饰语不能忽略,修饰语起限定和修饰的作用,提供了立意的范围,比如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区别恰恰是由中国、外国提示的,那么“生命”应该如何理解呢?这就需要我们联系材料进行推断。小黄蜂的经历其实是在告诉我们:遭遇困境的生命主体如何找到出路(解决问题的办法)使生命得以延续、使生活得以继续。那么怎样找到这个出口呢?材料中的关键词又给了我们提示:“踱步”“好像在思考一样”“想了半天”“原来黄蜂是会思考的”,我们就很容易找到立意中的一个关键词“思考”。接着,材料中“在无路可出之际,它会往后回旋,寻找出路”,其实也是在提示我们“退一步,重头再来”也是寻找出路的办法。可以有如下立意:回到原点,退一步的智慧,停下来思考等。
2、哲思类材料——联系实际,特别关注关键词的修饰语
例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俗话说“独木不成林”,但是林中枝繁叶茂的大树又往往和其它的树保持着足够的距离。
材料分析:对于哲思类的比喻性材料,显然不能就事论事,需要联系社会和身边的生活。首先,先找出关键词,“大树”和“距离”,并且还要关注两个名词的修饰语:树是林中的,和其他树保持距离的是枝繁叶茂的,“距离”是“足够的”,联想至集体和社会,我们可以继续深入思考,社会和集体体中,优秀的人是否会和群体保持距离,个体与群体保持距离才能变得优秀吗?还是个体变得优秀后才会和群体保持距离的?保持足够的距离,什么样的距离是足够的?这个距离又具体表现为什么?是一米两米的度量单位吗?
据此,可以有如下立意:为人处事的和而不同,道德操守的慎独,文化的自信,团体合作中如何突出自己的个性,艺术创作中如何不媚俗保持自己的个性,国家发展时如何不从众走出符合自身特色的道路;足够的距离对人生的重要意义;谈成长与距离之间的辩证性;谈要有责任,勇于担当,为人的成长提供足够的条件;谈自己要努力争取足够的距离,争取成长的空间。
3、多重观点材料——辨明观点同异联系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词
(1)材料观点异中有同。例如2016年江苏高考作文题“话长话短”:
例3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材料分析:第一句话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作为一句俗语,是公认的说话准则。在“却”之后,也就是第二句话中,“有话则短,无话则长”与第一句俗语的观点是相反的,是材料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破折号之后是重点句。找出重点句后,进一步分析后可知:“有话则短,无话则长”中关键词是“话”,这需要在构思立意的时候想明白、界定清楚:这个话可以理解为说的话,发表的观点、看法,也可以理解為写过的文章。“个性”和“创新”是对“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原因的一种提示,具体落实到文章中,如优秀例文《人贵语迟》就是从“个性”这一角度诠释无话则长,而《烟火蓝边碗》则是从创新角度诠释无话则长——大家司空见惯的蓝边碗通过创新再次获得了新生。
(2)材料观点同中有异。例如: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例4美国诗人约翰·堂恩说:谁都不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也都是无边大海的一部分。
鲁迅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哲学家:世界的本质是关系。
材料分析:首先提取三个观点中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关系。但仔细品味对于“关系”三位说话者的观点是不同的。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不是相对立的,说话者的情感不同:哲学家的话具有普遍性。约翰的话范围小了,指向人,每个人都与自然、社会他人有一定的关系。鲁迅的话中表示修饰和限定的“都”需要特别关注,联系鲁迅的生平他的这句话这个“都”字尽显了先生悲天悯人的无私情怀,显然是主动地,积极的,更符合高考作文的导向。可以据此立意:心有天下,事事关己,岂因福祸避趋之。
(四)综合运用
例5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017江苏高考)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审题立意步骤:
首先,筛选关键词:生活中离不开车,离不开说明很重要,这句话引出写作对象——车。车来车往重复了两次,联系前面,材料中重复最多的是车,说明写作时要扣紧车,可以是不同种类的、不同形态的。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来”和“往”说明所写之车不能是没有外在实体的,而且得是能在路上跑的,这样梦想之车,飞机、纺车、水车就不应该包含在在写作范围内。
第二,辨明同异关系:“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前面加上四个“有人说”并不违和,说明四个分句表明了四个不同的观点也提示了不同的写作角度:可由古及今,勾勒时代发展,如过去家庭以拥有自行车而自豪,到现在汽车走入千家万户;可以小观大,捕捉人间真情,如父母用车接送孩子发生的亲情故事;可观往知来,讨论变迁的生活理念,如从追求快捷到重视环保的转变;也可由表及里,咀嚼暗藏的人生哲理,如“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还可以综合考虑:变与不变,时代发展,观念变迁,真情不变,人生的哲理不变。
三、结语
审题之于高考语文作文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却仍存在大量偏题、跑题的情况,本文在结合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作文题目中材料类型的梳理,总结、归纳了相应的筛选与把握材料关键词的方法。希望这些方法的总结能够加深学生和教师对不同作文材料的理解与把握。
参考文献
[1]张立雳;由“车来车往”说开去,语文教学研究2017.12
[2]张朋;作文审题知多少,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3
[3]钟培旭;新材料作文可以延伸多远,语文月刊2015.3
作者简介:李妍,女,辽宁大连人,1983年5月出生,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学中级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