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二三四,迎刃而解

2019-09-10苏丽萍

高考·下 2019年1期
关键词:备考策略

苏丽萍

摘 要:高三复习阶段,面对学生学习时间紧、心理压力大的现状,如何提升高考政治备考工作的科学性?本文从分析高考政治试题的命题特点入手,研究高考试题考什么?怎么考?进而探究行之有效的复习备考策略,以高考政治试题的解答作为案例分析详解如何做到一二三四,迎刃而解。

关键词:政治备考;试题特点;一二三四;备考策略

在政治学科的高考备考中,我们经常会思考:政治学科考什么?怎么考?又该怎么备考?本文結合教学经验就以上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见解。

一、高考政治试题的命题特点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要提升高考政治备考的科学性,就要深入研究高考政治学科“考什么,怎么考”。纵观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试题,深入研究后我们会发现其中的一些共性:

1.《经济生活》试题的特点是:立意宏大,政策性强;归纳为主,青睐“做法”;基于材料,开放作答。对我们备考的启发是:①对主干知识的把握要有一定的深度;②注重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关系;③关注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变化;④对特定对象适度开展纵向研究;⑤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发散思维。

2.《政治生活》试题的特点是:立意宏大,政策性强;明确主体,考查行为;理论实际,有机联系。对我们备考的启发是:①细化对主干知识的复习;②注重对政治主体相关知识的建构;③关注不同主体在政治生活中的作为;④分析解决问题时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则。

3.《文化生活》试题的特点是:价值立意,弘扬优秀文化;尊重个性,试题灵活开放;贴近生活,强调知识运用指向明确,关注知识联系。对我们备考的启发是:①加强对知识的细化理解和熟练把握;②注重对主干知识的系统梳理和建构;③根据设问指向清晰阐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③有意识地增加对活动、评析类问题的训练。

4.《生活与哲学》试题的特点是:演绎为主,考查对哲理的理解;尊重个性,凸显选择性开放性;强调应用,哲学智慧融入生活。对我们备考的启发是:①打破“原理+方法论+材料分析”的机械答题模板范式;②注重对哲理的深刻理解和科学应用;③加强对方法论知识的践行训练;④适度增加对观点评价、行为选择、方案建议类问题的训练。

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三道高考试题:

【2016·新课标Ⅲ,38(2)】材料二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停车难,停车贵”的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城市停车位的平均缺口率达76.3%,同时停车场泊位平均空置率高达44.6%。某地运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整合线下停车场资源,建成智慧停车系统,将车牌号与车主手机捆绑,提供周边车位查询→抬杆放行→导航定位→停车缴费的全程智能解决方案。(见图8)。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互联网+停车”智慧系统的应用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4分)

【试题分析】本题将“互联网+”与停车的社会问题相结合,选材独具匠心,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考察的知识具有发散性,涉及的主体有国家、企业、消费者;涉及知识点:市场、收入、供求与价格、消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2016·北京文综,38(1)】阅读上述材料,阐述科学技术的进步怎样影响了个人的经济生活。(13分)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影响类的题目。考察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个人的经济生活的影响。实质是考察学生对个人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的整合延伸:消费者、劳动者、投资者的相关知识的整合;并且要求学生对材料深层地剖析解读出不同的影响,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注重对教材知识整合。

【2015·课标全国卷Ⅱ,39(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10分)

【试题分析】本题设问新颖别致,在思考的过程中,要求我们要善于灵活地运用前后知识,不同模块的知识,甚至是不同学科的知识。我们可以根据所学的哲学知识判断出中华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是共性和个性的知识,抗战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具体时期的体现,这样理解更有利于答题。

综上所述,政治高考真题所呈现出的特点可以概括为:①高立意: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选材独具匠心,设问新颖别致;②高建构:源于教材,高于教材。重组教材知识,生成新的观点;③高思维:理在书内,解在书外。严密的逻辑思维必要的发散思维。

二、高考政治备考策略

面对高考政治的“三高”特点,我们应该如何有的放矢,进一步提升高考政治备考的科学性。本文认为要具备以下四个方面,一二三四,才能迎刃而解。

所谓的“一二三四”,指的是:①一个“活”的知识体系;②两个必备条件,即肚子里有足够的墨水,手中有科学的方法;③三种逻辑思维:设问逻辑、材料逻辑、答案逻辑;④四项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一)一个活的知识体系、两个必备条件:

1.一个活的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有利于我们从知识的点上的深化理解,又有利于从知识的面上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和提高自己“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真正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升华。为了帮助学生构建内化知识体系,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尝试,总结完善,形成很多优秀的知识体系构建的模式:

①重点概念辐射式是指以重点概念为基点,对与之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全面辐射和深入挖掘,形成以这一重点概念为核心的知识系统。

②逻辑递进式是指以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依据,以某知识点为起点,或以链式反应的形式逐层推出下一知识点,或以网状的方式递进展开形成知识体系。

③问题引领式是指通过问题的形式,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把知识点逐一落实,通过问题引领知识,实现知识整合。

④热点关联式是指以时政热点为背景,把与之相关的学科知识加以重组、整合。该模式又可以分为:一是从知识点的角度对热点进行深挖,把与之相关的知识整合;二是从热点的具体问题入手,用课本的知识进行分析应对,形成专题。

知识体系的构建最重要的一个关键字,是“活”。具体表现为:一要做到方法因人因知识而异,根据知识点的情况灵活选用合适的构建模式,根据个人的思维习惯建立适合自身的知识体系。二必须是经过学生内化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更多是教师包办,学生填鸭式接收的过程。这种模式下形成的知识体系哪怕再完美,也没有丝毫作用。所以,必须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动手,根据自己的思维特点,通过对知识点的理解、对内在逻辑的把握,整理形成符合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活学”才能“活用”。

2.两个必备条件

两个必备条件,一是指肚子里有足够的墨水,二是手中有科学的方法。肚子里是否有足够的墨水,就是是否有一个活的知识体系,能够将课本在“读厚”与“读薄”间转换自如,既有对框架的宏观把控,又能对微观知识深入挖掘;既有对知识的纵向把握,又有横向比较综合运用。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不断整合优化的过程。

关于“手中有科学的方法”,很多教师在工作不断总结,形成了许多针对不同类型选择题和主观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而不同题型不同的方法中,又有着许多的共性,都要求学生具备三种逻辑思维和四项能力。

(二)三种逻辑思维,四项能力要求

要提升答题技能,学生要注意三种逻辑,即设问逻辑、材料逻辑、答案逻辑。清楚设问问什么,材料呈现什么信息,如何更有条理地组织答案,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

首先,要求考生全面、准确地从背景材料、设问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来获得试题信;其次,根据试题的设问,针对性地调动并检索有关知识,分析、归纳、概括,能够针对试题设置的具体情境,从中筛选出符合试题设问的内容;最后,将这些要点整理成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的结论应用在设问中,形成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简而言之,要求学生具备四项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如何运用这四项能力有效把握设问逻辑、材料逻辑、答案逻辑,我们通过分析几道高考试题一起来感受一下。

【2015·课标全国卷Ⅰ,39(1))】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记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

《记住乡愁》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汲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12分)

【试题分析】

1.运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理清设问逻辑

设问是研究背景材料的主题和灵魂,是关键信息。首先运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理清设问逻辑,知识范围——设问主体——设问客体——设问指向性,逐一落实后我们会发现,设问的逻辑应该: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记住乡愁(A)”、“传承中华传统美德(B)”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的作用。进而可以确定简要的答案逻辑:A有利于C;或者B有利于C;或者A和B有利于C,视材料而定。

2.运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理清材料逻辑

然后运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理清材料逻辑,通过掌握材料的中心思想及每一层次来获取。第一段材料逻辑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需要“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记住乡愁(A)”,我们再简单地转换一下,就可以形成符合设问逻辑的答案:记住乡愁(A)——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

第二段材料逻辑是:通过“记录片《记住乡愁》(A)”,更好地“展现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B)”的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邻里和睦、守望相助,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等精华。

第三段材料逻辑是:“记录片《记住乡愁》(A)”引起古建筑学者、历史学者、民俗学者、社会学者的强烈反响。他们认为“记录片《记住乡愁》(A)”是“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乡村历史画卷”、“活化石”等。

3.运用“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检索筛选相关知识

从设问逻辑的角度,在理清第二、三段的材料逻辑后,我们需要完成的下一步工作就是,论证第二段的“记录片《记住乡愁》(A)”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B)”为什么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论证第三段的“记录片《记住乡愁》(A)”被古建筑学者、历史学者、民俗学者、社会学者认为是“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乡村历史画卷”、“活化石”对“培育和踐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有什么作用。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运用“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设问逻辑,有针对性地检索有关知识,分析、归纳、概括,能够针对试题设置的具体情境,从中筛选出符合设问的内容:①《文化生活》课本P106页第一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此刻我们不难发现,第二段的通过“记录片《记住乡愁》(A)”“展现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B)”的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邻里和睦守望相助、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等精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度吻合。②《文化生活》课本P7页第二段“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和《文化生活》课本P13页第一段“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这些知识点在第二段和第三段材料中都有明显体现。“记录片《记住乡愁》(A)”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提供了重要载体。

4.运用“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形成答案逻辑

最后一步工作是,准确描述和解释材料逻辑,并用学科思维作出正确的阐释,运用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概括等推理技巧进行论证,将这些要点整理成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的结论应用在设问中,形成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注意规范答案构成的完整性,观点与材料有机会融合,切忌只罗列知识。

【参考答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4分)乡愁反映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眷恋之情,体现了当代人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愿望和期盼;(4分)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载体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养料。(4分)

学生通过对经典高考试题的练习,鉴赏,不断领悟高考答案来源与构成,再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

综上所述,要在把握政治高考试题特点的前提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一个“活”的知识体系,在做到肚子里有足够的墨水的同时,手中要掌握科学的做题方法,不断提升运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精准有效地把握设问、材料、答案逻辑,提升高考政治备考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高考政治卷深化解题难度的四个命题趋向[J].缪克彬.考试周刊.2016(39)

[2]结合政治高考题型提升复习备考效益研究[J].孙小梅.成才之路.2016(24)

[3]高中政治复习策略的转变与反思[J].许崇桂.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09)

[4]对高考政治复习策略的研究[J].陈春芝,陈桂平.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04)

[5]浅谈如何有效提升高三政治复习的有效性[J].刘明全.新课程学习(上).2013(11)

猜你喜欢

备考策略
从高考试题看化学反应原理
注重语篇建体系,加强理解提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生物复习备考策略
高三英语复习备考策略
新课标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特点及备考策略
高三地理备考策略之我见
在体系中把握细节
高考模式下化学备考策略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如何备战高考物理的几点思考
高三化学实验复习与备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