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真实地表达
2019-09-10郑书东
郑书东
摘 要:写作教学是中小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升学发展,更关涉学生情感表达、人格形成与生命的成长。从目前中小学学生的写作现状来看,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里既有教师的认识问题、教学方式、方法问题,也有学生生活接触不足、阅读积累不够与表达能力欠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经过大胆的尝试,不断的总结,拟定了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的方向,以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其写作素养,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真实 表达 问题 写作 探究
我们常常困惑,为什么我们教得越多,学生越不喜欢作文?越写不出好作文?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我觉得要让学生写出好作文,就要解决“为时”和“为事”的问题,解除作文指导的套子,解放作文主体,重视学生自我的作用,让我們学生学会真实地表达。
我们知道小学低段的写话可以说是作文的基础,胆大、对生活敏感、语言感受力强,再加以经常练习,多多修剪与鼓励,慢慢就会提高水平。到了小学高段,要片段或成文写作,就要有统一的话题,学会正确的铺排。
前几天苏州昆山有一名孙老师,来我县上了一堂三年级习作指导课,在分享汇报时,有位小女孩是这样写的:“小树林中的小树笔直笔直,像是被妈妈罚站,”“我也想成为小树,没有作业没烦恼。”大胆的孩子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到了初中,我们有的教师在讲台上背诵一样讲授着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学生在台下听得云里雾里,难免产生困倦感,这样一来,效果可以想见。也有部分老师认为,作文在于学生平时的积累、写作就是为了考试能取得好的成绩,于是指引学生背诵几篇范文,得到了几次高分,学生和教师皆大欢喜。我们的一些学生感到写作是一件痛苦的事,每次到写作课就感觉到厌倦和恐惧,常常是抱着应付的心态进行写作。不真正构思,而是抄袭,生搬硬套,没有提炼出自己想要的内容,把和写作无关的素材统统写了进来,学生的思想情感并没有表达出来。
也曾听到有些老师这样说:“教语文最轻松的时候是学生写作文的时候,最痛苦的时候是改作文的时候。”乍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仔细推想,原来是作文题目一出,教师就了事,只要学生做,自己不动手,当然无丝毫思想负担,果真这样,作文教学就成了“叫”学生作文,而不是“教”学生作文。正因为如此,批改时不仅有数量多之“苦”,质量差的“苦”恐怕也在所难免。
2019年3月,我曾应苏州市教师发展中心的邀请,去苏州高新区一所中学开设一堂“中考作文指导课”,我设计了“听得清”“看得明”“说得准”几个环节,用我自己的教学生涯里的三个“十年”,现身说法,引导学生学会真实地表达,得到了与会专家较高的评价。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作为初中学生,中考的压力,两点一线的单调,他们的生活缺少丰富多彩的世界,再加上各科的练习绑架,如何才能轻松写出真实与快乐。
前些日子在苏州张源老师《老张弹语文》的朋友圈里,读到一篇初中习作,题为《春天的故事》,小作者写到了自己的一个真实经历,雨天,一个四年级的小孩打伞送行人,目的是要评上“三好学生”,我摘录其中的几句。
他一边把笔给我一边说:“写下你的名字呀!老师说,只要帮助10个人,而且有证明,就可以评‘三好学生啦!”说完,他还得意地点了点头。“那你帮助我,就是为了这个?”我仿佛被戏弄了一下,略带怒意地问。他点了点头,并不耐烦地催促我赶快写下名字:“快点,说不定还能帮到个人呢!”我听了,什么也没说,只是机械地写下了名字。写完,他就拿好东西,撑着把沉重的伞走了。
张老师在文末有这样的一段评语,无论到何时何地,我依然会认为,中学生一般的写作表达,还是实话实说为好,尤其不能失去“赤子之心”!
同样是孔雀,你看到了美丽的羽毛,孩子恰好看到了那厮的屁股。大家看到的都是一个东西,但写羽毛之美可以得高分,写屁股之丑,该给多少分呢?在我们这个春天里,既有人在樱花树下裙摆飘飘,倩影摇摇,也有人为扑救山火,献出宝贵的生命;有人为英雄落泪,有人为奔驰车落泪。春天里,怎么可能只有一种故事?春天里的故事,怎么可能只有一种呈现方式?
每一门学科,每一个教学行为,都有立德树人的意义和价值。作文教学该怎样“立德树人”,这是在考量语文老师的教学智慧和生活智慧。是把孩子教得越来越世故势利,还是把孩子教得越来越自立独立?艺术化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不是矫饰;但让孩子说违心话,指鹿为马,这可能就不那么智慧了。
2019年上海春季高考作文题是这样的,“在阳光里生活,需要有步入阳光的能力。”这句意蕴丰富的话引起你怎样的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如此评说:
这道作文题出得真有趣,正合我对于教育本质的追求! 首先,“阳光”是一种寓意,可以象征美好的社会环境,可以象征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步入阳光”让学生关注享受幸福的能力,我们说“成己之学”、“学以成人”,我们的教育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一辈子幸福的人。享受幸福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养。学生明白这两个词的涵义后,可以举一些例子,如苏轼、李白、白居易等都是懂得享受幸福的人;而梵高、海子、卡夫卡等恐怕缺乏抵御生活不幸的能力,就看在一定的生活境遇下,是否仍能寻找到生活的意义,生命的美好。
其次,可以拓展到享受幸福的能力有哪些,学生可以列举出一二,如身处21世纪的人,要有学习力,善于学习;要有创作力,拥有团队精神,学会合作;懂得宽容和谅解,有社交能力。同时学生也可以展开批评性思维,做人不能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观点。
上海市语文教学之星、上海中学教师俞超老师如是说:
在阳光里生活需要有步入阳光的能力。看到这个题目首先是惊讶,这个题目的类型和这几年秋考以及去年春考“自己行为的理由”这种现象类考题完全不同,这种类型又回到了原先我称之为“寓意类”材料题的经典方向。无论是现象类还是寓意类,我个人都比较认可,特别是上海卷的题目,品质都好。
今年这个题目不难,看着就令人高兴。生活里充满阳光,温暖而励志。不过,深入揣摩它,却又有空间可以开拓,有深度可以挖掘,因为这句话可以看作是一种将来时态:要让生活有阳光,需要有步入阳光的能力。目标与能力要求的潜台词是:当下你的生活未必有阳光,有可能是阴云密布,或者暗夜沉沉,那么你有足够的能力拨云见日,或者迎接朝阳的灿烂光华吗?人人希望自己的生活阳光灿烂,但并非人人有此能力,有此准备。古诗云: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大师们对高考作文的评析,真可谓高屋建瓴,看到这里,我又想起三年前的北大学子弑母案,主人公吴谢宇用母亲的手机给亲友发短信,筹集款项144万元,用妈妈生前的书信文字,逐个剪贴拼凑,“制造”母亲给单位的辞职信,编造短信让舅舅去高铁站接站,变相给舅舅报信,引起案件暴露。这一切,北大学子的才情让人痛心!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去深思啊!
提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认为,
语言建构是运用的前提。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 语言建构的初步能力首先是凭借语感,然后逐步走向理性,特别是一些特殊体裁的书面表达, 需要考虑风格与形式、文化与美感等因素,所以提高建构能力需要不断学习。在语文课程中,为了提高语言建构能力,就要安排数量足够又能切实操作的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通过自我实践来学习和积累。
运用才是建构的重要途径,建构和运用是相辅相成的。另一方面,是指在个人言语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构起自己的言语体系, 包括属于个人的言语心理词典、句典和表达风格。这种建构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没有一定的积累,是达不到这种程度的。
2017版课标修订稿对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作了更清晰的说明:“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 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这段话又进一步说明了,在归纳总结出的四项语文学科素养中,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带动其他三项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第一要义。
俗语云,教师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著名教育家于漪对教师写“下水文”曾有过精辟的论述。
为了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教师应该练笔,应该亲自握笔“下水”。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太难,难的是做到,真正做到。影响做到的原因很多,从现象上看,工作繁忙,负担很重是主要原因,其实,种种思想顾虑、缺乏兴趣、无动笔习惯等倒是实质性的障碍。后者不解决,即使有空余时间,也仍然会停留在观看学生“下水”的那一步。我接触到一些青年教师,开始几乎都有提笔“下水”的决心,也动手写了几篇,但由于条条绳索的束缚,中止了,后退了,随动口不动手之波,逐动口不动手之流。
小小一支笔就有千钧之重,提不起来。造成这种压力的是一种潜在的习惯势力,认为自古以来就是教师出题学生做,哪有教师先做的道理;认为不写也比学生高明,否则怎么能批改学生的作文;认为要教师“下水”作文,是不是存心与教师过不去,存心制造高低的矛盾。这种种陈旧的看法必须破除,而破除的办法不是就事论事,而是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站在事业的高度来认识,来解决。
教书30多年,我也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岗位上写了一些我的别样“下水文”。
2010年,举办中国(涟水)首届“中华缘文化节”,评选“十大缘分故事”,我把在泰国支教的点点滴滴连缀成《难说再见,遥远的泰國横色令》,登载在《扬子晚报》上,获得特等奖。
2012年,郑梁梅学校捐资人,香港实业家郑兆财先生去世,学校要出纪念文集,我写了《怀念我的尊长》表达了对先生的哀思。
2014年,我哥哥从美国回来,我把他的几十年奋斗经历,写成了《从农家子弟到美国官员》,此文被《安东文化研究》2014年第二期刊登。
2016年,我写了一篇《读书长精神》,后被刊登在《淮安教育》2016年第一期上。
2016年我的《华文教学的苦与乐》刊登在国家级刊物《神州》2016年6月中旬。
我写的《忍辱负重酬夙愿 坚韧不拔慰平生》刊登在《淮安日报》2016年7月25日。
2018年9月,应我的学生之约,我写了微剧本《孝母鱼汤》,后被拍成微电影,并获中国·昆山第六届法治微电影创作大赛优秀剧本奖。
2019年6月,高考期间,有感于八套高考作文题,我写了《再减一岁》。
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文章,但我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适当编辑加工,表达出来,也希望能给学生一点示范,让他们增加写作的信心。
精准落实“立德树人”,凸显时代主题,提升思维品质,助推素质教育,贴近考生实际,激发写作兴趣,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导向让学生贴近“自我”、审视“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正是回归了作文的本源,即用笔下所写来表达心中所感所思。
为此,作文要在“独特”真实上下功夫,抒写自己独特的情感,展露自己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而作文的素材就在我们身边,它就是你的真实生活体验,就是你的为人处世,就是你的心灵回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3]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365.
[4] 安奈特·科莫斯(Anette Kolmons).基于问题的学习: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