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南丹白裤瑶猴棍舞的文化内涵研究

2019-09-10田权叶亚伟

拳击与格斗·下半月 2019年10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

田权 叶亚伟

摘 要:猴棍舞是一项民族特色浓郁的民俗体育文化活动,是南丹白裤瑶族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探寻白裤瑶族猴棍舞的由来、表现形式及其文化内涵的阐释,通过对猴棍舞的文化内涵研究来揭示白裤瑶族人民对猴子的崇敬之情。

关键词:白裤瑶;猴棍舞;文化内涵

Abstract: Monkey stick dance is a folk sport and cultural activity with strong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 is one of the most preciou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Baiku Yao nationality in Nandan. This research adopt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inter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purpose is to explore the origin, expression form and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monkey stick dance of the Baiku Yao nationality, and to reveal the reverence of the BaikuYao nationality to the monkey stick dance by study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monkey stick dance.

Key words: Baiku Yao ;monkey stick dance ;cultural connotation

中图分类号:G853/8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10-112-03

前言

瑶族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随着文化进程的发展,猴棍舞将白裤瑶的祭祀文化、宗教文化、生产方式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访谈、文献资料等多种研究方法,发现猴棍舞自身蕴含着独特深厚的文化内涵,包括生产生活方式、地域文化、宗教祭祀、祖先崇拜等多种文化底蕴。通过对白裤瑶猴棍舞的深入研究,寻找猴棍舞发展的最原始的文化背景,为猴棍舞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帮助。

1白裤瑶简介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自称“布诺”,因男子穿齐膝白裤,故将其称之为“白裤瑶”,主要聚居在广西河池市的南丹县八圩、里湖瑶族乡和贵州省荔波县朝阳区瑶山乡一带,总人口大约3万。

白裤瑶是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目前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白裤瑶是一个从原始社会生活形态直接跨入现代社会生活形态的民族,至今仍遗留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社会文化信息。白裤瑶人在婚前,在两性交往的过程中,母系文化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恋爱中,女子通常占据着主导地位,有主动选择、追求、挑选支配男子的权利,男子的地位相对较弱。但结婚之后,女子从夫而居,绝对服从夫君的领导。

白裤瑶大多居住在偏远的大石山区里,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在与自然环境搏斗的艰难生活中,白裤瑶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铜鼓最具代表性。据统计,在近三万人的白裤瑶人口中,就保存有三百多面铜鼓。铜鼓存在的历史悠久,曾在战争年代作为战鼓使用。在如今的幸福和平年代,一般只有在每年秋后的农闲时节、五谷丰登或重要节日,以及老人过世时敲打。白裤瑶视铜鼓为本民族的象征,人气兴旺的寄托。

2猴棍舞的由来

2.1猴棍舞的传说

猴棍舞是白裤瑶传统的舞蹈,亦叫跳猴棍、猴鼓舞,瑶语叫做“勤泽格拉”,是白裤瑶在重要庆典时不可或缺的民俗体育活动,也是用于祭祀的一种传统舞蹈仪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根据传承人黎芳才跟笔者描述:

传说一:相传在古时候白裤瑶人为了保护家园,抵御外患所以手持两根棍子,但是經过时代变迁,岁月洗礼,人们开始将其演变为一种耍猴及娱乐工具,在动作的处理上也从过去的抗争演变成模仿猴子的形态。

传说二:相传猴棍舞最开始是由猴子来跳的,由猴子敲击铜鼓,白裤瑶的祖先在山上看见有一只老猴子去世了,其他的猴子用石头来进行敲击,中间有一个大石头旁边有很多小石头,有一只猴子在中间跳舞,一群猴子在周围喊喊跳跳,人发觉猴子做得很好,后人就模仿猴子的动作来祭奠死去的亲人,为此表达一种对祖先的怀念。

传说三:以前有一个老头上山地里收饭豆,因为天气比较晚了就没有回家,直接在饭豆壳里面睡着了,后来有一群猴子看见饭豆壳里躺着的老人家,都以为老人家已经过世了,猴子见此情形就找来了铜鼓,猴子敲着铜鼓,一群猴子在周围敲着铜鼓跳着舞,就在猴子跳得尽兴的时候老人家醒过来睁开眼看着这群猴子,看到了铜鼓,后面老人家将猴子赶走,将铜鼓拿回了家,回去之后也模仿着猴子敲打铜鼓,跳着猴棍舞用于祭奠死去的人。

传说四: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两个关系很好的伙计(白裤瑶人对伙伴、朋友的称呼),其中有一个人上山去收饭豆,因为天色渐晚就没有回家,所有就睡在了饭豆壳里面,由于这个人睡着了,一群来吃饭豆的猴子以为那个人已经去世了,猴子就拿来铜鼓一边敲打一边跳舞,睡着的人被铜鼓声惊醒,他醒来看见一群猴子围着他敲着铜鼓跳着舞蹈,很是吸引人,后来那人看见了猴子的铜鼓,就将猴子赶走拿走了猴子的铜鼓。得到铜鼓的人回到村里,与他很好的伙计发现了铜鼓,很是感兴趣,并非常疑惑,这人得了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不告诉我怎么得来的呢?每次问得铜鼓的人都告诉他是在山上捡的,后面这人也上山去,怎么也没见有铜鼓。经过了很久,得铜鼓的人终于告诉他是在山上收饭豆的时候,由于他在饭豆壳里睡着了,山上的猴子以为他已经死了就拿来了铜鼓敲打跳着舞。后来这伙计也按照此方法去山上的饭豆壳里睡觉,果然,一群猴子拿来了铜鼓,边敲打边跳舞。这人见猴子拿来了铜鼓,就想将猴子赶走夺走铜鼓,但由于猴子发现这人还活着,来抢它们的铜鼓,就将此人抬着扔下了山,摔死了。

口传的故事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岁月的流逝出现了些许差异,但故事的主线永远是围绕着铜鼓和猴子展开的。白裤瑶毫无保留地展示着对铜鼓和猴子的崇敬与喜爱,也反映出对民族的信仰以及对祖先的崇拜与敬仰。

2.2猴棍舞的表现形式

每一种文化的背后都蕴含着它独特的内涵和故事,猴棍舞主要流传于南丹县的怀里村和河池市的其他大部分白裤瑶地区,是当地瑶族人民在重要的节日庆典或者丧葬仪式上必跳舞蹈之一。由于白裤瑶族生活的地理环境处于群山之中,海拔较高,猴子便成为山中霸主,在原始社会,处处都有猴子的身影,时刻影响着白裤瑶的日常生活,同时猴子的生活习性也帮助白裤瑶人民在贫困年代摆脱饥饿。为此白裤瑶对猴子十分喜爱,认为猴子是人类的祖先,将猴子视为圣物。

跳猴棍舞由铜鼓伴奏,舞者一个接一个排着队出场,舞者手拿25厘米左右长的细槌(有的在细槌的尾端系上五彩绸带或者其他的丝带)模仿猴子的样子,身体前屈弯着腰、弓着背,双手随着铜鼓敲击的节奏敲击着棒槌,发出“哒哒哒”的声音,舞者时而还发出猴子似的叫声。敲击的规律大致是从头顶、两耳、双肩、腋下、大腿、小腿、地面等部位依次进行敲打,有的或是绕着皮鼓转圈,棒槌发出“哒哒”的敲击声,与铜鼓声相互配合,活泼轻快。时而模拟着猴子在地上或者树上攀爬跳跃,时而抓耳挠腮,寻觅食物,时而抬足跨越,充满滑稽灵活的舞姿。舞姿也像极辛勤劳作的白裤瑶人民在田间地头上挥锄劳作、锄地、播种,呈现出一派生动、真实的田间劳作景象。

2.3猴棍舞的器材制作

猴棍舞的器材包括铜鼓和棒槌,铜鼓的主要成分以铜、锡、铝合金等材料铸成,鼓身的上端为胸,中断为腰,下端为足,在铜鼓的腰间有两个形似耳朵的东西可以将鼓吊起来进行敲打,整个铜鼓的外形形似圆墩,内部中空,鼓腰向内凹陷。铜鼓的尺寸和重量没有固定的量定,有大有小、有轻有重,在鼓面的中心有形似太阳的图腾,四周还有青蛙、蟾蜍等图腾模样。棒槌的制作材料主要是木棍,根据传承人黎芳才介绍,在木棍的选材上没有特定的要求,根据实用性和耐久性一般选取比较结实、耐敲打的实木,比如梨木、李木等材质较为坚硬的木料进行制作。大致长度为25厘米左右,粗细直径大约1.5厘米-2.5厘米左右,木槌前端粗细均匀,手柄端较细,直径大约为1.2-1.5厘米左右。一般在木槌的尾端系有红色的彩带,两端及中部用红色或黑色的染料画有太阳状图腾,据传承人介绍主要是为了将棒槌进行装饰以便更加美观,没有更多深层的意义。

3白裤瑶猴棍舞的文化内涵阐述

3.1地域文化

从地域文化角度来看,地理环境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白裤瑶猴棍舞根植于里湖乡白裤瑶人民独特的生活环境中,作用于整个生存环境,并不断通过自身的体育价值和艺术价值深入强化地域文化特征。

白裤瑶猴棍舞起源于传说,流传于广西河池市南丹里湖乡一带,地处自然环境恶劣,处于常年多雨的喀斯特地带。白裤瑶祖祖辈辈靠天吃饭,在如此恶劣的生活环境里,白裤瑶人民日常生活中以铜鼓为乐,以棒槌为器,以猴态为动作鼓舞一代又一代的瑶胞人民,凝聚力量战胜大自然所带来的考验。通过跳猴棍舞来反应生产生活方式、祭奠逝去的先人、缅怀先祖。猴棍舞反映出白裤瑶人民的农耕文化,舞蹈动作灵活敏捷、动作多变,时若猴子抓耳挠腮、上窜下跳、挠头抓脚,时若农民在地间辛勤耕作、插秧犁地。猴棍舞饱含着白裤瑶人民的勇敢坚强、奋斗拼搏的精神和力量。如今,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与发展,将那些看似粗犷、简单、自然的动作生动形象地流传了下来。这种具有独特风格的舞蹈源自于白裤瑶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和地理文化特点。

3.2宗教祭祀

白裤瑶的宗教信仰源自于自然宗教,相信万物有灵,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神魔主宰。白裤瑶宗教信仰的产生首先源自于对自然的崇拜,再者来自于有关生命的图腾和祖先及神的崇拜。在原始社会,因白裤瑶人生活条件艰苦、民族弱小、抗外患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于是产生了对自然和鬼魂的崇拜。遇到天灾人祸等特定的祭祀节日的时候,就会在本族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由祭师主持。在活动期间就会上演敲铜鼓、跳猴棍舞等多種民俗体育活动和传统舞蹈,以表达对神的敬畏,祈求风调雨顺、消灾祈福。

白裤瑶人崇拜自然,大部分宗教活动都能体现万物是有灵性的,在自然崇拜的实践过程中,逐渐体现出原始舞蹈的雏形,模仿动物等原始动作以改变和影响自然现象。白裤瑶人认为猴子是他们的祖先,对猴子的崇拜尤为明显,根据猴子的动作和生活习惯进行模仿,进而创造出猴棍舞以表达对猴子的喜爱。在原始社会中,猴棍舞便是白裤瑶人神交流的媒介。他们寄情于舞蹈,传达着对神的崇拜与敬畏,取悦神灵、驱除灾难,祈求风调雨顺,祈求拥有幸福美满的生活。

3.3生产生活

一种文化的产生必然离不开日常生产生活,文化的产生源自于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需要。白裤瑶的猴棍舞不同于其他舞台化、艺术化的民俗舞蹈。除了一部分来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和模仿,更多的源自于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白裤瑶特有的民族风格。伴随着白裤瑶的进步和发展,猴棍舞是白裤瑶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载物,是记录原始生产生活方式的艺术呈现。

白裤瑶族世代依山而居,农耕而作,猴棍舞将以最原生态的动作、器具、服饰等将劳作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猴棍舞是白裤瑶日常生活的艺术体现,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随着生活水平和抵御外界自然灾害能力的提升,猴棍舞逐渐成为丰富业余生活的谈资和逗趣。逐渐从最原始的生产中脱离出来,以更多新的方式进入现在的生活中,例如,应邀演出、旅游景点常驻表演等。

猴棍舞是白裤瑶对宗教信仰的体现,是原始劳作生产生活的场景再现,是后生对祖先的崇拜与祭奠,更是对美好生活的祈福和向往。

3.4祖先崇拜

白裤瑶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习俗中一直都相信神灵的存在,认为现在的生活都受到神灵和祖先的保佑。在原始的宗教社会中,白裤瑶对于祖先崇拜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深深地烙印在白裤瑶人民的生活中。为此,祖先崇拜对白裤瑶人的社会生活以及民俗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祖先崇拜最初始于原始人对同族死者的某种追思与怀念,在亲缘意识中萌生了对本族祖先的崇拜思想,希望逝去的长辈的灵魂能够庇佑后代和本族成员。白裤瑶对死去的亲人都会举行大型的丧葬仪式——砍牛祭祀,其中有一个环节是击铜鼓跳猴棍舞,寓意为逝去的先人开路、亡灵超度。白裤瑶人通常会跳猴棍舞来慰藉逝去的亲人,寄情于猴棍舞,祈求能够使他在另外的世界里衣食无忧,祈求逝去的亲人对家人的庇护,期盼现实生活能够美满富足。通过猴棍舞的表现形式来表达对逝去先人的不舍与悲情,对现实生活的美好期盼。为此,跳猴棍舞就成为白裤瑶人缅怀祖先的最好方式,从猴棍舞的动作中能够看到祖先为美好生活奋斗的劳作场景。猴棍舞无疑也是白裤瑶与祖先或逝去亲人交流和传达美好愿望的精神寄托与情感纽带。

4结语

白裤瑶作为一个支系族群,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猴棍舞以原生态的表现形式,展现出白裤瑶最具特质的文化内涵。白裤瑶猴棍舞流传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猴棍舞逐渐从追悼逝去的先人中慢慢发展成文化展品,不再单单是祭奠先祖的一种情感表达途径,更是表达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纵观猴棍舞的文化发展现状,从中不难看出猴棍舞在白裤瑶发展中巫文化的身影,但并非就应该放弃传承,因为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应保留属于它最原真的一面,通过科学、理智地将猴棍舞文化延續下去,从而对民族独特的文化进行有效科学的保护与传承,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广西南丹白裤瑶生态文化发展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03):127-128.

[2]李伟.对南丹白裤瑶舞蹈“勤泽格拉”的文化解读[J].艺海.2019(06):46-47.

[3]张英杰.浅谈广西南丹白裤瑶舞蹈文化中的铜鼓[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12).

[4]潘怡冰.论骆越文化影响下的南丹白裤瑶铜鼓舞蹈文化[J].戏剧之家.2018(15).

[5]韦丽春,文展.白裤瑶铜鼓舞价值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06).

[6]廖明君.瑶山中的铜鼓声——图说田林瑶族铜鼓舞[J].歌海.2008(05)

[7]蔡丽红.论朱载堉的“舞学”理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

[8]卢艺化.红水河畔话铜鼓[J].当代广西.2007(02).

[9]邹华.“和”:中国古代乐舞的精神主旨[J].长沙大学学报.2007(01).

[10]郭永青.南丹县白裤瑶族丧葬仪式音乐考察报告[J].艺术探索.2006(S1).

[11]方李莉.走向田野的艺术人类学研究——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与视角[J].民间文化论坛.2006(05).

[12]马庆玲.音乐是舞蹈之灵魂[J].华人世界.2006(09).

[13]陈庆元.我国古代“乐舞”的起源与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04).

[14]廖明君.现代社会中的乡土知识与民间智慧——彭兆荣访谈录[J].民族艺术.2001(01).

[15]艾伦·P·梅里亚姆(美国),郑元者.人类学与艺术[J].民族艺术.1999(03).

[16]纪兰慰.铜鼓舞民俗文化探析[J].民族艺术.1996(02).

[17]唐元超,蒋东升,李国冰,马祥,田权.族群记忆与文明转变:白裤瑶民俗体育文化的生态变迁——基于广西南丹里湖“勤泽格拉”的田野调查[J].体育科研.2018(05).

[18]唐元超,蒋东升,李利,范佳祥,田权.神话·仪式·功能——白裤瑶民俗体育“勤泽格拉”的人类学阐释[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9(01).

作者简介:

田权(1994—),性别:女,民族:土家族,籍贯:湖北宜昌,学历: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叶亚伟(1994—),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福建泉州,学历: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文化内涵
现代中国歌剧表演的艺术形式与价值体现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浅议蛙崇拜及其文化内涵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