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必备“品质”

2019-09-10林方军

大东方 2019年1期
关键词:小实验品质

摘  要:从一线教师对科学课实验教学的认知和实践入手,就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必需具备的“品质”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实验;小习惯;小任务;小心思等

引言

2017年版修订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将科学课定义为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基础性体现了科学课在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实践性和综合性体现了学科特点。如何切实有效的让学生在“做中学”,力求既能像科学家那样研究问题,又能像工程师一样去解决问题,从而体现出课程的实践性与创新性呢?

一、教师要重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实验

科学教师普遍存在的一种思维模式是:这种现象是学生应该自然而然明白的事情,不需要那么麻烦去做实验验证。在湖北省教师能力研修学习中,教授在演示“热传递“是由温度高的一端向温度低的一端传递时,有的学员就明确提出这个实验完全没有必要,认为学生从生活中早就已经明白这个道理,就像饿了自己就知道要吃饭一样,没什么可研究的。这个例子提醒我们,老师一定要有对孩子认知规律和心理学等知识的必要掌握,才能做到客观的看待教材上提供的那些”小实验或小制作“,做到深钻教材并创造性使用教材。

二、教师要亲手做一做那些“胸有成竹”的小实验

受材料、场地、时间、个人能动性等因素的限制,我们相当一部分科学老师是没有亲手体验教材中提供的小实验的,认为那就是小菜一碟,等上课再临时操作演示或指导学生实验也不迟,甚至居高临下说学生“太笨”。原理上老师们肯定都明白,所以才有了“胸有成竹”的自信。其实有些实验研究看似简单,但实验研究中的材料选择、环境条件、学生操作中容易出现的错误、预设之外结果的发生与处理等等,如不亲历亲为,有的细节自身都没有吃透,对可能出现情况的预判与深度挖掘及指导效果将大打折扣。

1、案例一:《做框架》。在教学做框架时,学生都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最好,以及拱形的抗弯曲能力强,高塔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等结构特点。课后实践性作业是用纸作为材料做桥或房子之类的框架结构,老师可能就是一布置就等着检阅作品了。实际结果是学生一筹莫展,绝大多数学生不会把一张纸卷成一样粗细的纸棒,更不懂得把纸棒的一端插入另一根纸棒进行连接并用透明胶粘贴,再在需要处进行弯折,这样的结构才会接头少而美观结实,否则学生只会用透明胶一段段缠个大疙瘩,难看又容易脱落,而这小小的“技巧“,就是老师自己在提前的亲手实践中摸索“发明” 的。以此为基础,再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效果会好很多。

2、案例二:《做月相盒》。在要求学生做模拟月相盒时,老师一般要求学生用乒乓球(或鸡蛋)来代替月球,但当手电筒的光照射到乒乓球上時,因为乒乓球接近半透明,所以白天和黑夜的界线并不清晰,于是老师在提前的亲身制作过程中发现,如果把乒乓球背对手电筒的那一面涂成黑色,月相的观察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诸如这些都是老师勤于自己动手所获得的新发现,可以让学生的实验探究少走弯路而更易成功,老师一定要做实验的先行者。

三、学生要有勤于经历实验与探究过程的“小习惯”

科学课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实践体验、创新是教学中的常态,否则科学课易被上成“讲科学”、“背科学”。

1、课堂上学生要勇于在实验中进行充分的 “小展示”

能做的实验一定要创造条件做,让学生经历探究、观察的学习过程。在验证”光线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实验中,我们在教学时首先认定了光线同时穿过几个孔时,几个孔就在一条直线上,后来在实验操作中发现这是一个“误区”,光线同时穿过几个孔,凭什么说它们在一条直线上呢?是因为大家已经公认了光线是沿直线行进的。这样岂不是用“光线沿直线传播”来证明”光线沿直线传播“吗?应该是在改变了一个孔的位置后,光线并没有随之也改变路线,由此说明光线不会拐弯儿,反过来证明光线是沿直线行进的。需要观察和推理思考的实验,学生不经历实践探究,就不能进行深度思考。所以老师一定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的参与到科学课的实验探究中来。

2、要给家长布置“小任务”,参与亲子科学小实验。

很多科学探究实验受条件的限制,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体验、探究就成为科学课的“小常态“。如在家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制作月相盒、小孔成像、人造彩虹等实验。有时还有意外的收获,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太阳钟》一课时,课后布置学生和家长一起做一个“日晷”,并在家用手电筒代替太阳进行体验。学生做完后玩的很是高兴,但有的学生是拿着手电绕着日晷转一圈不停地玩,却是错误的,因为太阳是东升西落运行的,日晷晷针的影子不可能是360度方向变化。学生这个错误真是“价值连城”。

四、课余时间老师要再花点“小心思”

1、教师要在课后对学生的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指导与互动。尤其是要求学生在家完成的科学实验,教师一定要在课后花点时间在“交流群”进行指导与互动,这样一是可以激励家长和孩子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二是进行必要的指导纠错,避免学习了错误的做法造成负面影响。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展学习的外延。在学生充分实验探究并进行交流展示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实验成果或过程性照片做成“相册“、”美篇“、”小年糕“等形式的图文集,供家长和孩子自赏,以激励家长和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热情,培养科学学习的成就感,形成课内与课外,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合力。

如果教师、学生、家长具备这些良好的内在教育、学习“品质”,能把上述这些“小事儿”做好了,相信学生的科学素养一定能得到很好的培养与提高,我们也就能较好的践行科学课作为义务教育基础性课程的发展要求。

作者简介:

林方军 男  1974年8月出生  汉族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毕业,现任教于湖北省十堰市柳林小学,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有较好的研究与践行。

(作者单位:柳林小学)

猜你喜欢

小实验品质
开展小实验,走进物理课改深水区
利用微型实验给农村初中物理教学带来快乐
让课堂变得更生动
让科技实践引领学生快乐成长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小学教育中转化差生之我见
氯化钙处理对鲜切萝卜生理与品质的影响
“鄞红”、“巨峰”、“红富士”葡萄及其杂交后代品质分析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工商联副主席潘刚:让中国企业成为“品质”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