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地区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路径初探
2019-09-10胡雪峰郁佳影王兴平
胡雪峰 郁佳影 王兴平
摘要:伴隨“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和国家沿边开发开放政策的密集出台,边疆地区在国家新一轮沿边建设中已从发展边缘转为前沿。特色小城镇既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更在边疆地区城镇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产业特色化是边疆小城镇融入“一带一路”和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驱动,从而受到国家和沿边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新疆是“一带一路”核心区,具有典型代表性,文章以南疆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南疆地区与内陆地区特色小城镇发展条件的深度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在产业发展阻碍力、摩擦力、驱动力上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性,进而提出新时代南疆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正面临“三大转变”的特殊性要求——发展视角由重视片区向着眼全局转变、发展思路由注重二三产向注重三次产业转变、发展模式由本地发展向外来聚力转变,最终构建出“区域化+融合化+平台化”的适应性规划策略,并以拜城县铁热克镇产业发展规划实践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一带一路;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产业规划;南疆地区;铁热克镇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1.012·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01-0086-09·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ath of Characteristic Small Towns in South Xinjiang Area: Taking Tiereke Town of Baicheng County as an Example
HU Xuefeng, YU Jiaying, WANG Xingping
[Abstract] With the in-dep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the intensive introduction of the countrys development and opening-up policy along the border, border areas have turned from cutting edge to cutting edge in the countrys new round of construction along the border. Characteristic small towns are not only important nodes in the "Belt and Road", but also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urban system of the border areas. The characteristicization of industries is the core driver of the integration of small towns in border areas into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the promo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is thus highly valued by the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s along the border. Xinjiang is a core area of the "Belt and Road". It h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on. It is a research object in southern Xinjiang. Based on the in-depth comparison of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the characteristic small towns in southern Xinjiang and inland regions, it finds that both are hindered and friction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forces and driving forces, and then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with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outhern areas is facing the special requirements of "three major changes".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changes from focusing on the whole area to focusing on the overall situ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ideas shifts from focusing on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to focusing on thre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model is transformed from local development to external forces. Finally, an adaptive planning strategy of "regionalization + fusion + platformization" was constructed, and an empirical study was conducted with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lanning practice in Tiereke Town, Baicheng County.
[Keywords] Belt and Road; characteristic small tow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dustrial planning; southern Xinjiang; Tiereke Town
引言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边疆地区的发展,特别是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国家先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沿边开发开放政策,边疆地区各级政府也纷纷出台地方配套规划、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积极把握新一轮发展机遇。新疆是“一带一路”核心区,决定了其在边疆稳定与沿边开发开放中占据重要位置,从而促使南疆地区从开发开放的边缘转变为前沿。从新疆城镇体系空间布局来看,新疆南部小城镇密集,城镇发展总体水平滞后于新疆北部,在国家推动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背景下,特色小城镇作为促进南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受到高度重视。2017年新疆已在南疆地区部署33个特色小城镇试点建设,并规划在2020年要在南疆培育100个特色小城镇。
边疆特色小城镇发展已成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产业是城镇建设的核心引擎。然而边疆地区普遍存在经济建设底子薄、起步晚、发展慢等问题,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导致边疆地区特色小城镇建设举步维艰,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建设成高质量的特色小城镇,特别是如何形成特色化的产业发展路径,受到业界与学界的高度关注。目前,关于特色小城镇及其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研究成果,包括基于产业分析的特色小城镇发展路径研究[1-2],基于旅游开发的特色小城镇建设模式研究[3-5],基于文化内涵的特色小城镇发展模式研究[6-7],基于特定地域的特色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8-9],特色小城镇发展评价研究[10]等。纵观现有研究可以发现,当前对特色小城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陆地区、沿海地区特色小城镇发展模式研究,而对于边疆地区等特殊地域单元特色小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仍缺乏针对性研究,边疆与内陆具有显著差异性,能否直接套用现有研究成果和积累的技术经验,仍然值得进一步探索。南疆特色小城镇具有典型代表性,因此笔者结合南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铁热克镇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探索,聚焦产业发展路径,尝试分析南疆地区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的特殊性及适应性规划策略,以期为同类地区特色小城镇建设提供借鉴。
1 南疆地区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环境差异性
南疆地区包括喀什、和田、阿克苏和克州在内的四地州,该区域自然条件较差,农村贫困人口占比大,占全疆80%以上[11],是全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独特的地域环境,使南疆特色小城镇产业生长视角与其他地区发生较大差异,在建设模式、产业基础、产业类型、产业分布、文化生态、招商模式、政策支持、人才引进、模式培育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见表1)。综上,南疆地区特色小镇在产业发展阻碍力、摩擦力、驱动力上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性。
1.1·产业发展阻碍力:多元主体的管理特殊性
南疆特色小城镇在产业管理主体、保障制度、招商引资方面与内地存在差异性。南疆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边境地区,体制上由地方、兵团、自治县等多方管理机构构成,多元的管理主体,使各城镇的产业发展制度、管理协调制度不尽相同,产业管理主体、保障制度与内地产生差异性。南疆地区是反恐维稳的重地,加之执政的敏感性,对产业发展产生诸多不确定性,在招商引资、人才引进方面存在较大的阻碍力量。
1.2·产业发展摩擦力:文化生态的地域特殊性
产业发展类型与内地存在差异性。新疆地区集聚了維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等47个民族,多元的民族、地域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如南疆阿克苏地区的“龟兹文化”,它是古代汉唐文化、古代印度文化等多元文化交互融合的产物。多元的文化环境,形成独特的产业发展特色,特色农业种植、特色手工艺加工、特色旅游景区等逐渐发展成为南疆民族文化的代表性象征,在产业发展类型上与内地产生差异。
产业发展模式与内地存在差异性。南疆地区属于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域,地理环境复杂、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环境相对恶劣。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日益加剧。因此,应当采取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基于图底理论进行产业布局,在划定生态保护区、农业发展区后,再布局谋划城镇产业用地。
1.3·产业发展驱动力:国家战略的政策支持性
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与内地存在差异性。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南疆成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区之一,也是中巴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享有国家特殊政策支撑其对外开放发展,属于政策区位型开发潜力区。对于在南疆地区受到鼓励发展的企业,在征收企业所得税、自用房产税、个人所得税方面给予优惠,在南疆三地州、边境县市和其他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所得税更享受“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特殊的优惠政策,在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招商引资时产生良好的驱动力,促进当地产业发展。
2 南疆地区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路径
2.1·产业发展路径转变
2.1.1·发展视角转变:重视片区到着眼全局
产业发展视角由重视镇区转变为着眼区域全局。南疆地广人稀,相比我国东部、中部地区,南疆镇区产业基础薄弱,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应在发展视角上进行更新突破,突破城乡之间的界限和城镇之间的界限,改变传统依赖镇区发展的方式,产业选择充分考虑与周边区域优势产业相衔接。同时,注重与周边城镇协同发展,依托周边城镇资源,特别是旅游资源,通过抱团发展,构筑全域旅游特色小城镇集群,发挥各自优势,突出各自优势,以集聚人气、扩大产业规模。
2.1.2·发展思路转变:注重二三产到注重三次产业
产业发展思路由注重二产、三产转变为注重三次产业。南疆地区小城镇发展条件相对较差,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必须发挥本地优势,以特色兴城。目前较为常见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包括:工业园区特色镇、旅游观光特色镇、商贸物流特色镇、生态宜居特色镇、现代农业特色镇等[13]。南疆地区农业经济占比较大,部分农产品如红枣、油鸡等具有鲜明的特色及优质的质量,因此建设现代农业特色镇、旅游观光特色镇是南疆地区较为适合的发展思路,可以充分发挥农业的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
2.1.3·发展模式转变:本地发展到外来聚力
产业发展模式由本地发展转变为外来聚力。南疆地区人口较少,镇区人口约0.2~1万人,镇域人口约1~3万人[14],在劳动力数量较少的情况下,仅靠当地劳动力难以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南疆作为中国向西开放的门户及“一带一路”核心区之一,应充分利用边境口岸带来的贸易往来及外来旅游人流。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条件下,发挥区域环境的优势,借力“一带一路”的东风,向西输出本地特色产品,同时也吸引外来旅游人群,扩大旅游规模,承担丝路驿站的重要服务功能。
2.2·适应性规划策略
2.2.1·区域化:国家政策支持
南疆地区特色小城镇数量虽然多,但是竞争优势不明显,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差,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同质化较为严重。因此,各个小城镇需要融入区域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如共同开发旅游资源[15],通过抱团发展,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打造全域旅游体系(见图1)。同时,相比内地地方推动的产业发展模式——市场主导的产业招商模式,南疆地区城镇经济基础薄弱,需要由区域主导发展,政府主导招商,发挥国家政策的特殊支持性,在区域层面通过政府招商引资促进产业发展。同时,特色小城镇注重一体化发展,结合各城镇发展差异性,形成产业错位布局与合理分工,打造区域产业集群,并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和产业链一体化建设。
2.2.2·融合化:产业链条凝和
南疆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工业、服务业发展滞后,农业经济占比较大,产业融合是南疆地区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方向。产业融合是指通过创新和其他手段整合产业发展的现象[16]。南疆特色小城镇以三次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重组为发展模式,以延伸产业链和扩大产业范围为发展方式,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的应用将推动资源、要素、技术的整合和重组(见图2)[17]。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实现产业融合,一是产业功能的融合,充分拓展农业的功能,延伸产业链,发展“农业+旅游”“农业+电商”“农业+互联网”“农业+手工制造业”等模式(见图3)[18-19],促进产业融合、农业转型升级;二是产业技术的融合,将现代技术应用于农业,培育互联网农业、生物农业等现代产业,深度开展“互联网+研发”“互联网+生产”“互联网+服务”等农业生产各环节的合作。
2.2.3·平台化:功能空间集聚
南疆地区劳动力数量稀少,必须通过凝聚力量来实现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离不开平台构建,通过构建平台,实现人力、物力、资金、技术的汇集,促进功能空間集聚,从而推动城镇产业发展。按照产业发展的不同时序,依次设立公共服务平台、科技孵化平台、产业技术平台(见表2)[20]。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于产业发展各阶段,为企业提供相关的保障性服务。科技孵化平台依托企业、研究院所,将科技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制造加工等产业。产业技术平台为专业型的技术提供服务支持。公共平台的建立,有利于促进企业、服务结构、研究院所等单位集聚,有利于多种功能在空间上的集聚,增强产业发展推动力。
3 铁热克镇产业发展规划实证
铁热克镇隶属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位于拜城县北48公里处,镇域总人口7363人,镇域面积114.2平方公里,下辖恰玛古鲁克村、苏杭村、铁热克村3个行政村和1个温泉社区(见图4、图5)。铁热克镇周边煤炭资源丰富,是拜城县煤炭经济的核心,铁热克镇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带之上,是古丝绸之路中线上的重要节点(见图6)。同时,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铁热克镇成为新疆天山南麓旅游环线上的重要旅游节点。
3.1·产业发展困境
3.1.1·产业结构不合理
2015年,铁热克镇三次产业比例为23:40:37,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6423元,约合1031美元。依据工业化阶段分析表推算,铁热克镇第一产业占比相对较高(大于20%),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三产占比小于二产占比)(见表3)。综合判断铁热克镇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类型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混合的类型,整体经济水平较低。
3.1.2·传统工业发展乏力
铁热克镇是传统工业强镇,上世纪60年代至本世纪初,这里厂房密布,机器轰鸣,汽车来往不断,在“三线建设”时期建设的“三厂一矿”,包括水泥厂、火电厂、化肥厂和铁热克煤矿,极大促进了当地经济乃至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近十年来,随着国家生态文明的觉醒,矿业关停萎缩,原有“三厂”逐渐废弃,铁热克经济结构面临升级转型,传统工业发展后劲乏力。
3.1.3·产业发展层次低
铁热克镇煤炭资源丰富,但煤矿发展层次较低,开工率较低,且作为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供应为主体功能,煤矿开采受到限制。草场资源较为丰富,但传统畜牧业的大规模发展,严重破坏了草地资源。铁热克温泉旅游具有一定知名度,但温泉休闲、温泉度假等系列旅游业态发展滞后,镇域旅游网络尚未形成,与周边旅游景区的联系较弱,客流量较小。
3.2·产业发展策略
3.2.1·区域化:抱团发展,构建全域旅游体系
南疆地区属于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域,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特别是水资源匮乏。铁热克镇位于天山脚下,水资源丰富,拥有南疆地区独树一帜的温泉资源。借助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大铁热克镇与周边城镇资源共享力度,形成以温泉旅游业为核心、乡村旅游业为补充的旅游格局,与周边克孜尔乡的石窟文化资源、温巴什乡的避暑旅游资源协同发展,将铁热克镇打造为全域旅游示范区(见图7)。同时,以铁热克温泉为核心依托,整合蝴蝶谷、苏杭村“世外杏园”、万亩油菜、千亩杏花、古道冰川观光带、南疆攀岩探险基地、老虎台马术训练基地等旅游景区(点),构建“一泉二园一带二基地”的旅游发展格局,配套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加快建设精品旅游线路,打造集健康养生、休闲娱乐、生态观光、户外探险等于一体的南疆温泉旅游第一目的地(见图8)。
3.2.2·融合化:产业一体化,推动“温泉+”发展模式
铁热克镇拥有南疆地区独树一帜的温泉资源,紧紧围绕温泉资源拓展产业链,形成以温泉产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聚焦温泉产业,推动“温泉+运动”模式、“温泉+农业”模式、“温泉+工业遗产”模式、“温泉+度假”模式、“温泉+山地景观”欣赏模式等发展模式(见表4)。重点发展“温泉+运动”模式和“温泉+农业”模式:温泉与运动的组合配套,迎合了现代人动静结合的健康生活理念,在铁热克镇西翼结合温泉旅游,积极发展滑雪场、高尔夫球场,联动老虎台,积极发展马上运动、登山、徒步等体育业态,在东翼依托苏杭村,积极发展滑翔、速降、赛马、室外拓展、激光CS等运动;温泉与休闲农业的结合,迎合了城市居民对乡村休闲生活的向往,将苏杭村“世外杏园”、万亩油菜、千亩杏花等农业采摘、观赏项目融入温泉旅游中,可以让游客白天体验乡土风情,晚上沐浴温泉,静享闲暇时光。
3.2.3·平台化:完善服务体系,构建农业综合平台
农业发展是铁热克镇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打造传统农业粮食种植、蓄牧养殖、林果种植、特色作物种植四大农业基地外,充分利用现有农业景观资源和生产服务条件,积极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铁热克镇产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围绕铁热克镇农业基础,构建农业综合服务平台,重点建设农业综合体,是适应铁热克镇产业发展的合理选择(见表5)。农业综合体的打造,能充分衍生产业链,一产围绕特色经济作物与大地景观种植,重点打造马铃薯原种育种基地、万亩油菜花基地,大规模培育小麦、玉米种植;二产围绕野生产品、林果产品、蓄牧产品深加工,形成田园式工业客厅,打造加工生产示范、生产线参观、体验等模式;三产围绕一二产做好配套服务产业,形成休闲农业的各种业态模式,同时积极开展乡村旅游,以苏杭村为乡村旅游重点,打造“世外杏园”、万亩油菜、千亩杏花等旅游景点。
3.2.4·特色化:挖掘资源,体现民族特色
一是旅游特色化。铁热克镇依山傍水、茂林丛生,地貌特征独特,气候宜人宜居。依托南疆地区唯一的铁热克温泉,结合森林公园(蝴蝶谷)、苏杭村天然草场等原生态旅游特色景点,打造南疆地区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景点。二是产品特色化。铁热克镇属典型的民族地区,维吾尔族占总人口的98%,充分利用旅游业优势,开发旅游纪念品、民族手工艺品、特色农产品等特色化的产品,加强与边境地区贸易往来。三是文化特色化。阿克苏地区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吸收与积淀东、西方文化,孕育了独具特色的龟兹文化,其文化特征包括古佛教文化、石窟壁画、乐舞、戏曲等,充分挖掘内在文化基因,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4 結语
南疆地区的发展关系我国边境地区稳定和全国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目标的实现,也直接影响“一带一路”倡议向西发展的成效。建设特色小城镇是南疆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产业发展是建设特色小城镇的核心。本文在深度挖掘南疆地区独特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明确了南疆地区与其他地区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多维差异,指出南疆地区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路径,包括区域化、融合化、平台化,并以铁热克镇产业发展实践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旨在把握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方向,为边境落后的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高菁.小城镇产业优化路径研究——以杭州地区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13.
[2]郭凯峰,李榕,王媛钦.大理市双廊镇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问题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08,7(11):20-23.
[3]徐晓曦.“城市修补”理念下特色小城镇旅游适应性更新研究——以宁波市鄞江镇中心镇区城市设计为例[D].南京:东南大学,2016.
[4]庄绪策,黄红发.旅游型特色小城镇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武汉城市圈建设中的特色小城镇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7,25(11):89-91.doi:10.3969/j.issn.1002-8439.2007.11.025.
[5]何海霞,陈玉书,钱耀军.生态文明导向下旅游特色小城镇建设研究——以海南旅游小城镇开发建设为例[J].港澳经济,2016(23):1-2.
[6]孙双辉.地域文化导向下的小城镇发展与保护 以西藏桑耶镇特色小城镇示范建设为例[J].中华建设,2017(1):80-81.
[7]王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视域下小城镇建设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5):21-24.
[8]郭荣朝,王颖.河南省特色小城镇发展模式探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6(4):24-25.
[9]郭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西藏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思考[J].决策与信息(中旬刊),2016(9):9-10.
[10]戴晓玲,陈前虎,谢晓如.特色小(城)镇社会融合状况评估——以杭州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1):110-118.
[11]黄华,胡浣晨.边疆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发展路径研究——以克州阿克陶县巴仁乡规划为例[J].低碳世界,2017(33):218-219.
[12]黄静晗,路宁.国内特色小镇研究综述:进展与展望[J].当代经济管理,2018(8).
[13]王整,蒲世阳,叶全,等.特色小城镇发展大战略——四川“百镇建设行动”实践报告[J].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2016(6):17-18.
[14]张勇.新疆南部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思考[J].房地产导刊,2016(27):2.
[15]叶飞文.福建特色小城镇建设路径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投资,2016(19):64-67.
[16]郑明高.产业融合: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20-25.
[17]姜长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题应有新解法[J].中国发展观察,2015(2):18-22.
[18]杨怀亮,张宇,刘益新,等.围绕“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实践与思考[J].基层农技推广,2016(4):61-62.
[19]黄益强,梁慧燕.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广东省休闲农业发展“4+”对策探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2):126-129.
[20]薛玉明.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平台演进路径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11.
[21] H·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