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低年段科学课的课堂教学实施
2019-09-10祝海丽
祝海丽
低年段科学课担负科学启蒙之重责,对学生科学学习的影响意义深远。本文试图从低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分析入手,结合一年级的科学教学案例,对如何给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努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进行讨论。
课堂活动“趣”组织
低年段学生对周围事物具有浓厚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对于科学课学习充满好奇,但他们在40分钟的课堂里常常坐不住,注意力容易被外界吸引。怎样让学生自觉投入科学课学习?
1.趣味开课引人入胜
一个生动有趣的开课会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三位教师执教《它们去哪里了》一课的三种引入:
师A:森林里正在召开一个故事会,熊伯伯给大家都准备了一杯红糖饮料,请大家都来尝一尝……
师B:一头驴驮着一袋盐过河,它遇到了一件奇怪的事。请看视频……
师C:今天“科学鱼”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一起听一听“科学鱼”故事《小毛驴过河》……
再看《认识一袋空气》一课的三种引入:
师A: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瞧!(出示一袋空气)谁来摸一摸、猜一猜,说一说这是什么?
师B:老师先请大家来猜一个谜语:水冲不走,火烧不掉,吃了不饱,人人需要。这是什么呀?对了,这是空气。这节课我们一起好好研究它。
师C:今天老师请来了“空气”宝宝(电脑同时出示卡通形象),它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些科学问题,你们欢迎吗?
以上几位教师的开课引入,语言精练、设计巧妙,分别运用了故事、视频、录音、猜谜、卡通人物等方式引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加上富有趣味的儿童化语言,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相关内容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在有趣的课堂氛围下积极投入学习。
2.趣味活动促进学习
低年段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分散,长时间的探究活动需要教师想办法“哄”住他们。有些教师把一个个探究活动设计成了“闯关”“游戏”“比赛”“游园”等,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观察中比较》一课里,有教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海底小纵队》中的卡通人物巴克队长贯穿整节课,引导学生在巴克队长的带领下分别进行了3个闯关活动:
闯关一:观察图中的恐龙,谁大谁小?——此活动目标指向“提出问题,运用生活经验尝试比较大小的问题”。
闯关二:观察比较2只恐龙模型,谁大谁小?——此活动目标指向“集体指导学生可以从高矮、长短、胖瘦等多个方面进行观察比较”。
闯关三:分组给4只恐龙模型排排队。——此活动目标指向“再次交流观察比较的方法,渗透公平比较的思想”。
这样教学,巧妙运用了闯关比赛的方式,将视频、录音等多样化的信息手段穿插其中,让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得学生活动积极、交流充分,学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
执教《认识一袋空气》一课时,许多教师会重点开展“收集一袋空气进行观察”的分组活动,但有位教师在充分研读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大胆进行了改进,设计了一个开放的“科学嘉年华”探究活动,开展了“扇子摇摇乐”“气球破了”“针筒大探秘”“空气变变变”“纸团历险记”“空气火箭炮”等多个“游园”项目,让学生自主选择,参与探究。学生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感受到了空气的存在,也认识了空气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等特点,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探究过程“精”指导
1.活动指导要清晰明白
低年段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普遍较弱,在科学课的学习中,他们会面临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如《认识一袋空气》一课,学生需要自己装一塑料袋空气进行观察,可是,一年级学生普遍不会打结。针对这一情况,有教师预先录拍了一段“塑料袋打结”的微视频,直观地指导学生具体打结的方法。正式开课时,学生在微视频的指导下就能够从容打结,顺利地进行观察活动。
在高年段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温馨提示”等方式指导学生,但是低年段的学生识字少,如果过多地用文字呈现活动要求,则达不到预想效果。因此,低年段的探究活动可以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精准指导,文字要尽可能简练,难字要加注拼音。如《认识一袋空气》“科学嘉年华”探究活动的总提示是:读一读(拼音);看一看(材料);做一做(实验);想一想(特点)。简简单单的提示,清晰地表达了活动的过程与要求,教师的指导也隐含其中。
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如果要求学生一味地按老师的规定,按部就班地做,学生不一定“买账”。所以,我们有时需要“傻”一点,“笨”一点,“耍”点小聪明,适当时候来个“装不懂”。如《它们到哪里去了》一课中,放大镜是一个重要的观察工具,在开展食盐、红糖等放入水中,搅拌后进行观察的活动中,有位教师这样引导:“哪位小朋友会用放大镜?”老师请了三位小朋友上台演示使用放大镜。然后教师一边演示一边指出:“我同意×××和×××的观察使用方法,×××同学拿放大镜观察的时候需要注意……”。这样教学,让学生当小老师演示示范,做同伴的榜样,代替了老师指导,也能让学生清晰地掌握探究活动的要点,比老师简单的说教更生动,更有说服力。
2.活动记录要简捷
探究活动中的记录既是学生探究结果的体现,也是他们思维活动的呈现。低年段学生识字不多,用画图、排序、选择等方式更适合他们。
如《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中,《学生活动手册》第1课的表格(如表1)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可实际教学中,如果让一年级学生自己填写文字,他们不知道写什么。因此,有些教师将此活动记录表进行了调整(如表2)。
调整后的记录表更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实际,降低了记录难度,可操作,针对性强。
又如,《谁轻谁重》一课中“大橡皮、小橡皮、乒乓球、木块、塑料块等物体的轻重比较”活动中,涉及“一个塑料块相当于多少个回形针的重量”的问题,学生这样描述:“一个塑料块有4个多回形针那么重。”学生该怎样记录呢?写4个多?写4到5?写4—5?写4+?这些情况在教学预设时,教师要心中有数。对于一年级学生,统一地记录“4+”或“4-”的方式显然是最简便的。在汇总数据后,图表中“称量结果”一栏是记录最轻还是最重的排序,教师如果不具体指导,学生的记录就会五花八门。所以,低年段学生的活動记录设计要尽可能简单方便,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想他们可能会怎样记录,有什么困难,从而提高探究活动的成效。
研讨交流“巧”点拨
低年段学生对于教师的提问常常抓不住“关键点”,倾听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语言表达口语化,往往答非所问,喜欢重复同伴的发言。所以,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低年段课堂教学的研讨交流阶段更具有挑战性。
1.语言精练,指向明确
以下是《在观察中比较》一课中出示教材恐龙插图后两位教师的不同提问:
师A:小朋友,请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师B:小朋友,这幅图中有各种各样的恐龙,这些恐龙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很显然,A教师的问题太宽泛,学生很有可能会答非所问,而B教师的提问就显得简洁明了,指向明确。
我们再看看这一课教学中的另一个片段:
师:(出示4只恐龙模型)你能一眼看出它们的大小、长短、高低吗?
生:三角龙长,腕龙高,还有一只矮。
师:你讲的是你观察到的结果。老师的意思是,这样4只恐龙摆在一起,我们是不是可以给它们先编号?然后想一些比较的方法,比一比它们的高矮、长短。
由于这位教师所提問题具有歧义,导致学生的回答不正确,好在教师又适时地把学生拉向了“正轨”,才使教学能够正常进行。所以,面对一年级学生,教师的提问应该简洁、明白,问题指向要明确,以避免引发歧义,误导学生。
研讨交流的时候,低年段学生常常想自己所想,没有认真听同伴的发言,这就要求教师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及交流习惯,保证他们的交流研讨顺畅进行。
2.巧用句式,清晰表达
怎样让低年段学生的交流更清晰呢?利用一些固定的句式帮助学生表达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也是低年段教学“由扶到放”的一种体现。
例如,在《植物是“活”的吗》一课的交流中,可以用“因为……,所以我认为植物是活的”的句式让学生开展交流。在《它们去哪里了》一课中,有老师采用了“一开始……加水后……充分搅拌后……”的句式,引导学生条理清晰地交流,效果较好。在《在观察中比较》一课的“给恐龙模型排队”活动后,学生这样交流:
生A:我们按从高到矮这样排:1号第一,3号第二……我们是这样比的,先把4只恐龙都放在桌上,然后看它们头露出多少……
生B:我们按从长到短这样排:1号第一,2号第二……我们是这样比的,先把4只恐龙的头对齐,然后……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学生先陈述自己的排序结果,然后介绍自己的比较方法,有理有序。如果教师能经常进行这样的指导和训练,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一定能得到有效提高。
3.适时引导,激发思维
学生观察体验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在平时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研讨交流对话居多,对低年段学生而言,师生对话如果时间较长,学生容易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我们可以采用学生之间的辩论赛、成果展示汇报会、动作演示等方式,引导他们进行思维碰撞。如《观察叶》一课,学生充分观察后,教师出示一片很大的芭蕉叶说:“你们手上有一些叶子,老师这儿也有一片叶子,我们一起来说说自己手中叶子的特点,比比谁说的特点多。注意听,可不能重复哦!”然后老师用“我的叶子……”的句式进行了示范。学生们纷纷发言,从大小、颜色、形状、叶柄长短等方面,多维度地观察描述叶子,思维产生了碰撞,使得课堂研讨氛围浓厚,教学效果显著。
浙江省诸暨市教育研究中心(31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