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思共生”科学课堂的核心
2019-09-10顾长明
顾长明
“做思共生”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个实践目标。“做思共生”科学课堂以实践育人理论为指导,注重对科学教学理论的演绎和对课堂实践的归纳总结,突出知觉目标、体悟学习、动作思维、具身经验和做思融合等核心要旨。
注重知觉目标
知觉是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是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具有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和选择性的特征。目标是课程的精神统领和行动指南,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思维线索。经历、体验、探索是对“做科学”行为目标的生动刻画,与知觉目标具有内部关系的一致性。“做科学”突出做、视、说、用的知觉特征,用感知、感受、感悟、领悟等感官类动词刻画知觉目标,为后续思维的产生提供了“孵化器”和“脚手架”。
“做思共生”科学课堂的本质是通过身体“做科学”的行为获得对新概念、新原理和新方法的领悟与理解,因此,这样可以很好地找准让科学学习真正发生的“道”。
倡导体悟学习
体悟即有所体察而领悟,指人们在身临其境的体验氛围中,对学习内容实现内化的认知状态。“体”是一种感性、一种实践,指向经历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悟”是对本真的把握,对境界的关注,对意义的呈现,是在现实之外的一个全新领域。
从认知方式看,体悟是理性认识与非理性认识相统一的过程。体悟过程是借助理性认知方式,在积累了一定主体性知识与理性情意图式的基础上,通过思辨、体验和直觉形成主体个性化人文精神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不断整合学习者理性情意图式、经验性情意图式与主体性情意结构,并最终形成同质一体化人文精神的过程。
体悟学习不仅注重亲历性、个体性和自主性,而且注重学习的反思性、内省性和顿悟性。体悟学习体现了学习的本真样态:既在场,又离场;既有主动性,又有受动性;既指向形而下,又指向形而上。它联结着个体过去的经验、当下的经验和未来的经验,是知、情、意、行的契合点,它沟通着行动与思维、实践与理论。
彰显动作思维
从认识发生来看,直观、形象、具体的认识是人类认识过程的起点,儿童的认识尤其如此。思维是认识过程的核心要素,是个体对其意识中的影像资料进行有目的的加工的操作活动。根据思维活动所凭借的意识影像资料的不同,可分为动作思维、具象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动作思维是其他思维形式演替的基础,是加工动作、感知觉以解决问题的思维形式,往往伴随着直观、具体的动作而进行思维,是以具体感知觉为媒介的思维形式。
动作思维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逐渐让位于儿童期的具体形象思维;二是向高层次的具象思维迈进,这符合动作思维内在的、欲主观驾驭物象变化活动的发展趋势。第二个发展方向的实现对具象思维形式的确立至關重要,只有实现了较高层次的具象思维,才能按思维目的的要求对物象进行主观变革。
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的重演论认为,个体的发生就是种系发生的短暂而迅速的历史重演。儿童思维是通过浓缩的方式,在个体中再现思维的进化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儿童思维是原始思维的历史重演。动作思维向具象思维、形象思维的演替机制,为动手与动脑互动机理、转化动因、图式生成奠定了基础,为“做”与“思”相处、相融、相生提供了可能的现实路径。
激活具身经验
“具身认知”主张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行为活动方式而形成的,这强调了人的身体在认知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研究表明:身体的物理属性对认知的内容具有直接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现实物质概念上,同样也体现在抽象的理性概念上。当然,抽象概念的获得与保持不完全依赖于身体的具身经验,这也是科学活动需要在“做”与“思”的过程中逐步积累的逻辑依据。这里的“做”突出了“现实物质概念”的本体特征,而“思”则侧重突出“理性概念”的特征,从而形成“做科学—理解科学—具身经验”的学习过程。
经典学习心理学认为,大脑的学习方式主要分为观察学习和联想学习。从“做思共生”的角度来看,可以把观察学习看作是“做”科学的逻辑手段,把联想学习看作是“思”科学的逻辑路径。观察学习始于现实经验,终于重组经验,对行为模仿、社会技能习得、文化传播以及价值观形成起到关键作用。联想学习始于定向经验,终于素养经验,对记忆、情绪、习惯以及奖惩系统的形成至关重要。
促进做思融合
“做思共生”的科学课堂要强化“做”与“思”的融合,让“做”指向思维的核心区间,着眼于思路的打开与思维的碰撞。做思融合需要在三处着力:
一是“做”在思维的瓶颈处。小学生思维产生瓶颈的主要原因是知识不够用,遇到难题转不过弯,或认识不到位。当学生思维遇到瓶颈时,不拔苗助长,不以少数人的思维替代全班学生的思维,而是让学生试一试,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方法、掌握技巧。
二是“做”在思维缺失处。学生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而科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若着眼当下,看似简单明了;若着眼长远,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的内容恰恰能够搅动学生的思维,有效的“做”让思维趋向有序性和深刻性。通过“做”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科学发展的过程,让“做”的价值得以体现。
三是“做”在思维的抽象处。对于思维正处于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小学生来说,其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学生通过具体操作实物、模型、教具、学具等直观材料,获得学习新知所需要的具体经验,通过思维活动来形成对概念的理解,这样所获得的知识才是全面的、清晰的、牢固的。
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2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