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低年段实证意识的培养
2019-09-10林如琰
林如琰
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我以为,科学本质的培养落实到科学课堂上,落实到科学探究活动中,不外乎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实证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质疑能力。对于小学低年段来说,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本质,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通过特定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实证兴趣,利用精简且具有多重结构的观察材料,在观察、体验、比较中获得实证方法,并且引导学生用规范、科学的语言描述实证结果。这样就为中高年段更深入领会科学的本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在小学低年段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呢?本文就以《认识感官》一课为例,谈谈我的个人见解。
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实证意识
小学低年段学生处在从幼儿向少儿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天性是爱观察、爱动手、爱做游戏、爱玩。所以在低年段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顺应学生的天性,利用丰富多样的课堂情境、生动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充分唤醒孩子的观察、认知、求证的兴趣。
在执教《认识感官》这一课时,我便创设了参加“长颈鹿博士的生日会”这个教学情境,把“认识感官”“认识感官的功能”“认识动物的感官”三个部分有机地贯穿起来,把有目的的观察、体验、猜想等科学活动巧妙地融合在情趣盎然的童话故事中,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激起他们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实证意愿。
教学片段:
1.认识感官
师:同学们,在上课前,林老师接到“长颈鹿博士”给你们的语音留言,想知道“长颈鹿博士”说什么吗?
(播放“长颈鹿博士”的录音:亲爱的一(四)班的小朋友们,今天是我的生日,我想邀请咱们班“会观察的小朋友”一起参加我的生日会,期待你们的到来!)
师:“长颈鹿博士”邀请谁?
生:会观察的小朋友。
师:你们会观察吗?
生:会。
师:说说看,你们都会用什么器官观察?
生:我会用眼睛看。
生:我会用鼻子闻。
生:我会用耳朵听。
师:同学们真棒!像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这样,能够帮助我们观察事物、了解事物信息的器官,我们叫它感官。现在,大家跟着老师一起,边用手指边叫出这些感官的名字来。
看来,同学们都是会观察的孩子,那我们一起去参加长颈鹿博士的生日会吧!
2.认识感官的功能
(播放动画:小猴子给长颈鹿博士送生日礼物的情境。)
师:长颈鹿博士的生日会上,小动物们纷纷给它送上了生日礼物。机灵的小猴子送的礼物有点与众不同。瞧!都装在4个不透明的瓶子里,调皮的猴子想请小动物们在不打开瓶子的情况下,猜一猜瓶子里装的是什么。小动物们都没有办法,你们能帮帮它们吗?
生:我可以用手摸一摸它的温度。
生:我可以用手摇一摇,再用耳朵听它的声音。
生:我会用鼻子闻一闻它的气味。
师:很好,接下来请大家用你们说的方法一起来观察这4个瓶子,看看能够获得哪些信息?(展示4个不同的瓶子。)
生:3号瓶子没有声音,1、2、4号瓶子都发出声音。
生:2号瓶子是热的,4号瓶子是冷的。
生:瓶子包得紧紧的,我用鼻子闻不到气味。
师:非常好。但是不打开瓶子观察,想知道小猴子送的礼物,还有一定的困难,林老师特地邀请了一个小帮手来帮忙(出示吸管)。在接下来的实验中,请同学们揭开盖子上的保鲜膜,把吸管从瓶盖的小孔里伸进去,蘸出几滴液滴来观察。记住:一根吸管对应着一个瓶子,实验完成后,请把对应事物的贴图贴到瓶子上。
(学生开始实验。)
生:我们组认为,1号瓶子是水,因为它没有颜色,没有气味,也没有味道;2号瓶子是糖水,尝一尝,它很甜;3号瓶子是蜂蜜,它是黄色的,闻起来很香,尝起来很甜;4号瓶子是白醋,闻起来酸酸的。
生:2号瓶子是热糖水,尝一尝,它很甜;手摸瓶子还有点热。
生:4号瓶子是白醋,闻起来酸酸的,手摸瓶子很冷。
3.认识动物的感官
师:你们帮了长颈鹿博士的大忙,听听看,它是怎么说的?
(播放长颈鹿博士录音:孩子们,你们的感官真厉害,谢谢你们!那么,我想知道,我们动物的感官是不是也能感受事物信息呢?)
生:能,我知道狗的鼻子特别厉害。
生:蝙蝠的耳朵很厲害,蝙蝠因为有耳朵才可以在黑夜中飞行。
生:蛇的舌头很厉害。它可以从空气中获得猎物的信息。
(播放长颈鹿博士录音:啊哈!今天我算是长见识了,谢谢小朋友!再见!)
在教学中,我创设“帮助长颈鹿博士揭开神秘礼物面纱”的故事情境,并贯穿全课始终。这样的设计,符合低年段学生的年龄特征,能迅速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猜想、比较、分析、判断。
精简探究材料,凸显实证效果
相关研究表明,5—7岁的儿童课堂上有意注意的时间只有15分钟左右,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分散。因此,作为低年段科学教师的我们,应该尽可能地简化教学流程,在保证材料结构性的同时,精简实验材料,减少实验材料的收放次数,从而节约课堂调控时间,保证观察实验的时间,凸显出实证效果。
为了让课堂衔接更紧凑,学生活动时间更充分,我就把教材中“用眼睛寻找图中的小动物”“用耳朵辨认不同的声音”“用鼻子闻水果的气味”“用舌头尝水果的味道”“用皮肤触摸不同的地面”4个并列的小活动,用“揭开神秘礼物的面纱”这一教学情境串在一起,精心设计“解暗箱”的教学环节,通过一组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实现了教学流程上的简化。
1.探究材料的设计
本节课,我用一组探究材料贯穿全课的始终,它们是四个不透明的塑料瓶(瓶盖中间事先戳了一个小洞,并在洞口上贴了两层保鲜膜,瓶子上贴了1、2、3、4的序号)。1号瓶里装四分之三瓶常温的水,2号瓶里装四分之三瓶热糖水,3号瓶里装四分之三瓶蜂蜜,4号瓶里装四分之三瓶冰白醋,每个小组分4根吸管和一个装液滴的小盘子。
2.材料设计意图
(1)初次观察:要求在“不打开”瓶子的情况下,用看、闻、听、摸的方式观察瓶中的礼物。暂时摈弃“眼睛看”“鼻子闻”“舌头尝”的功能,引导学生通过“摇瓶子”,发现3号瓶子没有发出声音,1、2、4号瓶子都能听到“哗哗哗”的声音,体验用耳朵听声音的功能。通过“摸瓶子”,感受2号瓶子是热的,4号瓶子是冷的,1、3号瓶子不冷也不热,体验皮肤知冷热的功能。
(2)再次观察:要求撕开瓶盖上的保鲜膜后,借助吸管蘸取液滴,观察盘中的液体,并在相应的瓶子上贴对应的标签。引导学生通过“眼睛看”“鼻子闻”“舌头尝”,综合各个感官的观察结果,他们不难发现1号瓶装的是常温水,2号瓶装的是热糖水,3号瓶装的是蜂蜜,4号瓶装的是冰白醋。这组材料运用主要凸显眼睛看颜色、形状,鼻子闻气味,舌头尝味道的功能。
这些看似简单,实则巧含匠心的结构性材料的设计和使用,巧妙地将耳听、手摸、鼻闻、眼看、舌尝等观察活动融合在一起,随着教师的引导,层层剥笋,步步取证,实现了用最简单的材料,凸显最优化的实证效果。
学习实证方法,习得实证能力
实证方法的习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学段的要求,低年段学生要侧重进行观察、比较、分类、提出问题等方法的训练,让他们逐步习得方法,形成能力。现在以《认识感官》一课为例,谈谈我在本课渗透实证方法培养的一些做法:
1.学习观察
由于本课是观察单元的起始课,观察的侧重点是运用单个感官进行观察。所以整节课都围绕“解暗箱”这个教学情境,让学生尝试用耳朵、皮肤、眼睛、舌头、鼻子等不同感官进行观察,并通过尝试描述和适当补充,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五种感官不同功能的同时,明白观察物体的方法。比如眼睛可以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鼻子可以闻香臭;皮肤能够感受冷热、软硬、粗糙、光滑等。这些单个感官的观察训练,为接下来综合运用各种感官,借助工具,更全面、细致地观察事物和描述事物的特点做准备。
2.学习比较
课堂上,通过对不同的观察事物的求同或者求异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事物的本质。比如在观察“常温水和热糖水”液滴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常温水和热糖水”这两种液体有哪些相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学生运用不同的感官进行观察、比较,就会发现,它们在颜色和气味方面非常相似,但是它们的冷热不一样,味道也不一样。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要发现事物更多的信息,有时单凭一种感官还不够,还要借助其他感官,有时候还要借助一些工具来观察。
3.启发思维
观察作为实证的起点非常重要,若要在观察中有发现,就离不开思维的参与。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本课在揭开礼物的面纱时,我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其他三种物体用手摇都能发出声音,而蜂蜜不能呢?再一次摇动瓶子试试?再一次蘸取液滴,仔细观察蜂蜜液滴和其他液滴有什么不一样?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蜂蜜之所以没有发出声音是因为它太黏了。这样带着思考的观察,不仅能让观察更深入、更细致,还培养了孩子的科学思维能力。
规范语言表達,呈现实证结果
在《认识感官》这一课的教学任务中,“解暗箱”不是主要目的,而是以“解暗箱”这个教学活动为载体,在基于亲身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尝试描述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各种感官的功能。然而一年级学生描述水平比较低,因此,我尽可能通过规范的语言、简单的问题、直观的科学记录等方式为他们搭设台阶,在培养他们描述意识的同时,科学、规范、直观地呈现实证的结果。
1.规范的语言引领
低年段学生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但是受思维能力和词汇量的限制,尚不能清晰、全面、系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引领作用,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帮助学生养成规范、严谨的语言习惯。特别是对于一些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教师一定要有充分的预见性,有针对性地从语言引领、必要辨析、适时更正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厘清概念。
2.简单的问题引领
低年段学生在描述事物时,时常出现漫无目的、缺乏顺序、分不清主次等问题,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特点、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课堂教学的阶段性,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些简单的、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明确描述的目的、描述的次序和方法,从而提高描述的准确性和条理性。
3.直观的科学记录
学会做研究记录是小学科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刚学完拼音,识字量有限,让他们对自己观察的事物做记录似乎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如果不及时记录,就有可能在汇报时忘记了自己刚才的观察结果。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就必须根据低年段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适合于他们的记录方式,比如贴画、画图、拍照等直观、形象的记录方式。
小学低年段学生的实证意识乃至科学素养的培养,要贴近他们的年龄特点与学习最近发展区;以故事情境贯穿始终来激起他们对科学的兴趣;精简探究材料,化繁为简,为活动探究创造有利条件。有了探究的兴趣与条件再辅以规范的科学语言表达,学生领会“科学的本质”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福建省福清元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35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