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龙门石窟万佛洞中伎乐造像的舞蹈形态

2019-09-10刘晓玉

美与时代·下 2019年10期
关键词:龙门石窟

摘  要:龙门石窟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宝库当中的一颗璀璨之星,位于河南省洛阳古都洛龙区伊河北岸。万佛洞是为唐高宗、武则天做功德建造的一个功德窟。而万佛洞当中的伎乐人造像在整个石窟造像当中犹如当时社会伎乐人的地位一般是在壁基处的,但是对于它的研究价值及意义却是我们今后舞蹈创作的重要来源依据。通过重点探究龙门石窟万佛洞当中伎乐造像的舞蹈形态,以提高对石窟墙壁上造像当中的舞蹈形态认识来作为我们今后对古典舞蹈学习与创作的重要参考资料。同时对于我们传承发展中国的舞蹈创作具有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龙门石窟;万佛洞;伎乐人;舞蹈形态

作为佛教艺术产物之一的龙门石窟,能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大繁荣时期,龙门石窟典型地体现了这一时期宗教艺术的特点,造像艺术的风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社会文化思潮,而这些都与当时的思想上层建筑息息相关。那些墙壁上栩栩如生的舞蹈造像形态不仅仅是我们了解古代舞蹈文化的重要途径,是今后创作现代古典舞的主要的学习对象。学习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的舞蹈文化是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方式。伎乐人的目的是为了娱乐人,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但是这却给佛教艺术的创作者一定的灵感,从而运用到了石窟艺术壁画当中,生动地记录了当时舞蹈的特征,对后人研究舞蹈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从那些生动的舞蹈造像上我们可以直观一个个静止的舞蹈形象,从而由点到线到面连成一幅画面,形成一幅多彩的盛大歌舞场景。

一、龙门石窟中的万佛洞

(一)万佛洞的历史

龙门石窟中的万佛洞开凿于公元680年唐高宗永隆元年,开凿的目的是为了武则天和唐高宗做功德而建造的功德窟。万佛洞的洞内两侧雕刻有一万五千尊排列整齐的小佛,整个洞窟气势磅礴而又充满了活泼的生机。万佛洞建造的时间是永隆年间,也就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大监是宫中女官的意思,天皇天后指的便是唐太宗与武则天了。该洞窟是由内道场的尼姑智运禅师为首,召集了一批御用僧尼所奉造的。

(二)万佛洞的特点

龙门石窟当中的万佛洞是整个龙门石窟造像组合中最完整的洞窟,同时万佛洞也是整个龙门石窟中雕刻佛像数量上最多、做工也最为细致的洞窟了。万佛洞的主要特点是洞窟内壁两侧那壮观精美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衬托出威严庄重的洞窟场景。万佛洞的正壁主佛阿弥陀佛端坐于八角形束腰须弥莲花座上,面相祥和,两肩宽厚,其身上那简洁流畅的衣纹体现出唐代雕刻技艺的高超。该洞正壁上部分一共有五十四个雕像,其中包括两个翩翩起舞、精美绝伦的飞天造像,以及五十二个神态各异的供养菩萨造像。它们之间是以莲花的茎叶相连,形态生动,构思新颖奇特。万佛洞内壁共刻一千五百尊小佛,远远看上去雄伟壮观,它们几乎形态一致,但是近看却发现它们每一个都有各自的特点。

在窟内南北兩壁壁基下部刻有多尊伎乐人和舞者,两侧壁下部各有六个伎乐人,伎乐人手持各种不同的乐器,有箜篌、法锣、羯鼓,形象生动传神。舞者们翩翩起舞,体态轻盈优美,这样上下壁呼应,营造出了一种西天极乐世界欢乐的场景。洞外南壁雕有一尊观世音菩萨像,菩萨高八十五厘米,它的头部向右边倾斜,面容丰盈圆润,神情文静祥和,整个身体成“S”形曲线,右手提着净瓶,左手拿着杨柳枝,向人们播撒着爱和希望,整个姿态非常优雅端庄。

二、龙门石窟万佛洞中的伎乐造像

(一)伎乐造像的构造和形态

龙门石窟万佛洞中的伎乐形象位于洞窟之内的南北两侧壁基处,伎乐人出现的位置主要是在洞窟的正壁或是左右两壁基处,因为当时伎乐人社会地位比较低,所以他们在石窟当中被刻划在佛龛的脚下和壁脚处。万佛洞伎乐造像的构造和形态体现在南北两侧处,这两条浮雕装饰带,每条装饰带都有舞伎一人,南侧壁基依次看,第一人是舞伎,此舞伎人的舞姿刚劲有力;第二个人弹筝,此伎乐人把筝放在腿上,左手抚筝右手拨弦;第三个人坐于莲花座上怀抱琵琶弹奏;第四个人打击铜钹,右手拿着铜钹放在胸前,左手拿着铜钹高举两手呈打击状;第五个人吹笙;第六个人吹萧。北壁的六个伎乐人从左数第一人为舞伎,此舞伎的风格曼妙优美、优美柔婉,不同于南壁壁基,其身体形态体现出娇柔妩媚的女性姿态;第二人手弹竖箜篌;第三个人打击铜钹,此伎乐人双腿盘坐,双手高高举起铜钹敲击,身体挺立气势非凡;第四个人打击细腰鼓,细腰鼓放在双腿上,头向下微低,双手打击鼓;第五个人吹横笛;第六个人拍板。在万佛洞中,这些伎乐人无论是乐伎还是舞伎都不同于其他洞窟的伎乐人,他们身上都加有舞动飘扬的飘带,衬托出整体造型的不同凡俗,有种大气非凡的神秘感,从一个个静止的壁画当中仿佛能够看到他们演奏出的优美的音乐和那婀娜动人的舞姿。

(二)伎乐造像所体现的舞蹈形态

1.万佛洞南壁壁基舞蹈形态

万佛洞南壁壁基处的舞伎形态(如图1)是刚劲有力的,但是面部和腿部受损严重,不过仍然可以看出舞伎人以左腿为主力腿,直立着地;右腿为动力腿,右腿小腿弯曲勾脚贴于主力腿左腿后面,身体直立挺拔,双手做托掌动作,掌心朝外举在头顶,身后的飘带飘扬在身体的两侧,整体舞蹈动作形态比较接近于汉唐古典舞蹈。舞伎的着装为裤装,与北侧的舞伎舞姿形成鲜明的对比,刚健奔放,以跳跃为主,呈现出西域风格,展现出了唐代舞蹈健舞当中胡腾舞的舞蹈体态。唐朝教坊乐舞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健舞”,另一类为“软舞”。“软舞”属于抒情性的舞蹈,比较优美柔软,它的节奏也是较为舒缓的,当然其中也有快板的舞段。而“健舞”动作则矫捷雄健,节奏也欢快鲜明。万佛洞中南壁出现的舞蹈形态风格就是“健舞”当中的胡腾舞,胡腾舞原为中亚民间舞蹈,男子独舞,舞蹈动作多以腾跳和踢踏舞步为主,节奏动作急促多变,舞步变化多端,或刚毅奔放,或柔软潇洒,有时加上饮酒的动作,更加表现了强烈的地域特色,在民间该舞蹈又被称作为“醉舞”。经过后来不断地加工改造得到提炼的“胡腾舞”受到各民族的喜爱,并流行传入到宫廷中,正是由此运用到了石窟艺术中,同时也丰富了石窟的艺术色彩。

2.万佛洞北壁壁基舞蹈形态

万佛洞北壁壁基处舞伎的舞蹈形态(如图2)与南壁上的形成鲜明的对比,不像南壁一样刚劲有力,而是轻柔的姿态,它呈现出中原地区的舞蹈风格,具有唐代“软舞”的风格特点,一个身着细腰长裙的美丽舞伎,她的臂膀周围缠绕着飘扬的长巾,随着舞者的舞动,形成一幅飘飘欲仙的景象。舞者的头簪梳向后,微微向前倾身,出左胯顶出,伸出右腿轻轻点地,上身向右倾,双手抚头,姿态向下,整体形态曼妙优美,优雅大方,展现了东方古典女性的柔弱美丽的姿态。唐朝教坊乐舞当中的“软舞”抒情性比较强,优美柔婉,节奏舒缓。记载盛唐开元年间教坊制度、技艺名目等的《教坊记》和《乐府杂录》中所列的“健舞”和“软舞”名目几乎完全不同,软舞包括有《绿腰》这种女子独舞,以舞袖为容,节奏上由慢到快。慢节奏时,动作连绵不断而富有变化性,节奏急促时,似逐惊鸿,伴奏乐器常为琵琶。还有《半社渠》《借席》都属于软舞,但是具体的舞态已经不可考察了。总之,软舞在唐朝是非常有名的,它所体现在龙门石窟造像当中也是必然的。

三、万佛洞中伎乐造像对古典舞创作的影响

(一)万佛洞中伎乐造像艺术对古典舞创作发展的影响

胡腾舞和软舞作为万佛洞伎乐造像当中一种西域地区的舞蹈类型和中原地区的舞蹈类型,研究其舞蹈风格特点不论是在发展舞蹈精湛高超的技术技巧上的运用还是在舞蹈风格类型服装服饰上都对发展古典舞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古典舞的主要特点首先是圆、曲,无论是运动着的动作还是静止的动作都离不开圆线、弧线,舞绸等动作也都是圆。其次是拧、倾,万佛洞北壁舞伎出胯,身体前倾也都体现了古典舞的特点。最后是收放、含仰,无论是技巧还是舞蹈动作也都运用其中。

万佛洞中南北壁基处的舞伎人造像无论在动作上还是艺术上,甚或是二者之间相互交融贯通中都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南壁壁基处体现胡腾舞元素的那豪放的动作,技艺精湛的跳跃翻转等高难度动作,动作的爆发力以及强烈的节奏感,它大幅度的顶胯甩腰动作等都可以运用到古典舞学习中去。胡腾舞蹈服装道具精美,舞伎人经常穿着紧身短袖的舞蹈服装。由于胡腾舞蹈多种翻腾跳跃的动作影响,它的服装多为窄袖、长裤或长袍,穿软靴。而软舞多以袖长、细腰、裙长为重要特点,较为体现出女性的体态之美。软舞还有轻柔、飘逸的特点,就如壁画当中的舞伎那样体轻如羽、飘飘欲仙。这都来源于唐朝人们受到儒家、道家的影响,渴望延年益寿、成仙。对于伎乐造像当中的舞蹈形态的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舞蹈体态学习,更是对于石窟艺术和佛教艺术文化的学习,这对于丰富古典舞的创作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让古典舞创作的形式不再单一。

(二)从当今舞蹈作品看万佛洞中伎乐造像对古典舞创作发展的影响

当今丰富多彩的舞蹈作品中有不少是有软舞、胡腾舞的舞蹈元素的作品,如新中国成立之后创作的群舞《红绸舞》当中所使用的道具红绸巾就与软舞、胡腾舞用的道具腰带、飘带有关。还有《丝路花雨》当中西域舞蹈的风格也都有胡腾舞和石窟壁画的影子。古典舞《金刚》从舞蹈的服饰上也学习了胡腾舞的服装,强烈的节奏、铿锵有力的步伐,都体现出胡腾舞的因素。总之,石窟艺术对古典舞的创作和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古典舞要想发展得好,必然要学会继承,不断吸收、创新,与时俱进。大唐盛世的华美我们无法再现,但是,可以从古迹当中寻觅出那些精美的篇章,我们舞者也要做到继承发展弘扬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做到不同艺术类型之间的相互融合贯通,相互借鉴学习。

四、结语

精美的石窟艺术当中所体现的舞蹈形态是拥有顽固生命力的传统文化。现在,人们使用相机、照片等形式记录美好,而在古代那静止在石窟内的精美壁画则是古人记录他们美好生活的一种方式。那一个个凝固的动作、神态,我们后人经过想像联成一幅精美绝伦的画面,龙门石窟万佛洞中伎乐造像所体现的舞蹈形态主要体现出唐朝“健舞”和“软舞”因素。这些造像都是十分珍贵的,也是我们复活唐朝舞蹈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我们学习发展当代舞蹈的重要参考资料。我们要不断地坚持寻“根”之路,让我们的唐朝文化走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吴璇.龙门石窟万佛洞乐舞图像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5-9.

[2]冯少波,王毓红.胡旋舞特征新论[J].唐史论丛,2017(1):216-238.

[3]周安文.龙门石窟中唐代舞蹈造像的考察和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6.

[4]饶开芹,周安文.龙门石窟唐代造像中的舞蹈形态探微[J].中原文物,2016(1):87-91.

[5]林雅琇.石窟艺术中的伎乐人研究——以中国三大石窟为例[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4(1):34-47.

[6]李崇峰.龙门石窟唐代窟龛分期試论——以大型窟龛为例[J].石窟寺研究,2013.

[7]范鸿武.云冈石窟建筑与佛教雕塑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8]王克芬.中国佛教艺术中舞蹈形象的考察与研究[J].艺术百家,2011(3):43-61.

[9]张豫.中国佛教石窟造像艺术探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10]王克芬.试论龙门石窟舞蹈雕像的中原风格[J].文艺研究,2005(2):107-114.

[11]郑霞.浅析龙门石窟万佛洞的造像艺术[J].中州今古,2001(5):41-42.

[12]宫大中.龙门石窟艺术试探[J].文物,1980(1):6-19.

作者简介:刘晓玉,郑州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预防性保护的探讨
论龙门石窟奉先寺石刻的本土化与民俗化特征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龙门石窟鲕粒灰岩劣化试验
龙门石窟木板刀刻和壁画修复的非遗技艺与河图洛书传承
世界遗产可持续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初探中国四大石窟艺术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
浅析旅游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
分析洛阳龙门石窟旅游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北魏时期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佛像造像风格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