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探析
2019-09-10宋正强刘旭东
宋正强 刘旭东
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央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若干意见。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出发,结合高职生就业能力现状基础上,从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两个视角出发,提出提升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供给侧;高职学生;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9)01-085-03
一、 国内外就业能力研究现状
研究者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就业能力:一是阐述就业能力的内涵。美国ILO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能力,一种个体能在社会中获取工作,并在工作中发展的一种能力;一种能从容面对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变化的能力[2]。郑晓明认为,作为一种综合能力,就业能力集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应聘工作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为一身[3]。二是从校企互助合作层面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王钰、林幸福采取实证研究的方式探讨了校企合作对提高高职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性[4-5]。三是从实地训练上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刘亚峰认为重视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发展,是提升高职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6]。四是站在生态位视角上探讨如何有效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张建华用生态位原理,从适度调整就业生态位宽度、如何避免生态位错位的维度,探讨了提升高职生就业能力的有效路径[7]。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供给侧改革”视域,探究如何有效提升高职生就业能力。
二、高职学生当前就业能力的现状
如今市场的人才需求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由单一的技术型转变为全方位型。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更要求学生拥有上进的工作态度、良好的人际交往、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就业环境对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新的机遇与挑战,必然会对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次调研的对象是山东省高职院校501名毕业生,走访对象为28家用人单位的HR。经过调查走访,发现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不强,与用人单位(即就业市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见图1所示),具体表现在:
(一)就业能力偏低
从整体来看,高职生的就业能力偏低。在调查设置的9项指数中,用人单位评价中只有专业理论知识一项高于4.0,低于3.0的就有4项,其组成部分发展均不平衡。图1显示,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交际能力方面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比较满意,但其他7项仍需要加强,尤其从专业实操能力、创新能力、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等5项数据上可以看出,当前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还远远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适应社会能力较差
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参加调研的501名高职毕业生中,有61%的对象抗压能力较差、54%的对象有较差的适应能力、40%的高职学生欠缺责任感。用人单位对高职生在抗压、责任心和适应能力方面的表现是不满意的。高职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失败和挫折的锻炼,在学习中缺乏逆商的培养,适应社会能力差。
(三)动手能力较强,但注重自我意识
在参加调研的501名毕业生中,用人单位认为56%的高职生动手能力很强,但51%的高职生的自我意识过于强烈,42%的高职学生在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方面表现较差。可能的解释是:高职生价值观偏向自我,缺乏客观认识自我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样容易造成高职生的自我意识过强,不利用高职生团队合作和责任心等的塑造。
(四)职业规划能力较差
在职业规划方面,501名调研对象中,有31%的高职生很少接受系统持续而又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训练,有52%的高职生自我规划能力较差,有42%的高职生职业目标模糊、定位不准。
三、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一)供给侧——从高职院校的角度出发
1.以市场需求为基准,构建并完善以提高高职生就业能力为方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定位明確,形成办学特色。为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和社会进步服务,高职院校应建立输送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标准,在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教育的同时,也应在学生的实践实训能力上多下功夫。
二是按照市场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进行课程改革。高职院校应着眼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深入研究市场,根据人才需求情况及时优化和调整各学科专业结构,进行顺应市场的改革,使其更为合理。
三是重新制定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上应以满足市场需要为前提,改革教学方法。在专业教学中引导学生为自己的专业岗位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在知识结构上以提高专业能力为主。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学生的技能培训,实行“多证书制”,鼓励学生获得与专业技术水平相关的技术等级证书、上岗证等。同时,应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在高职学生的实践训练上多下功夫,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四是强化实践训练。高职院校应完善校企合作体制,让企业成为真正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场所,而不是使用“廉价劳动力”。高职院校应改变思路,在实训基地建设上加大资金设备及专业人员等各方面的投入,为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更加充足的客观条件;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鼓励学生进入企业和社会,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于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等的体验。
五是建立健全以培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的就业课程改革,并贯穿三年始终,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道德等,以期形成培养就业能力的长效机制。入学第一年为基础年,在做好从高中到大学平稳过渡的基础上,重点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教育等的培养。第二年重点是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找到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目标,并对就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第三年则指导学生学习积极推销自己的方法,强化择业技巧,从而有的放矢地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2.重视专业队伍建设,保障培养质量
一是为顺应市场需求,专业任课老师应拥有较强的创新素养。飞速进步的科学技术水平对专业任课老师的业务水准要求更为严苛,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把专业基本知识、专业技术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共同作用于学生的技能培养。
二是准确定位辅导员,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在高职院校中,辅导员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参与者,在学生的德育教育、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往往对辅导员“需求侧”的改革不重视,供需双方处于不平衡状态。作为思政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高职辅导员不仅需要提升专业水平,还应以教育部制定的八项工作职责为基准,努力工作,防止出现责任扩散的不良现象,从而造成师生之间的供需侧矛盾。
三是建立健全连续性发展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建立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的专业队伍,应提供短、中、长期培训的机会,对相关老师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内容包含多方面,不仅要有专业的职业理论、职业规划、企业用人标准、求职技巧等,还需要心理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
(二)供给侧——从高职学生的角度出发
供给侧改革不仅给高职学生提供了毕业后更为广阔的职业平台和社会舞台,同时又以提高行业标准与入职门槛为中介,要求他们具备更多的"由求知转向储能"的专业素养[8]。这就要求高职学生要从自我封闭的状态下走出来,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储存知识,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上多下功夫,以便应对将来的职业竞争和岗位挑战。同时,高职学生也应在人文素养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如沟通交流、团队敬业、文化修养等,这样毕业以后才能在市场上拥有更强的竞争力,也能为今后漫长的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储备充足的能量。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EB/OL].(2015-11-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10/c_1117099915.htm.
[2]纪杰.教育公平视角下的我国“部属高校”政策审视[J].理论导刊,2014(3):96-98.
[3]帕特麗夏·威奈尔特.就业能力——从理论到实践[M].郭瑞卿,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4]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91-92.
[5]王珏.校企合作视角下的高职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3,27(3):112-115.
[6]林幸福.不同类型校企合作形式对高职生就业能力影响的实证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11):62-67.
[7]刘亚峰.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升高职生就业能力[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26(4):96-98.
[8]张建华.用生态位原理提升高职生就业能力初探[J].教育科学,2013(17):49-50.
[9]周军,吴学峰.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探究[J].职教论坛,2016(29):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