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在高职师范院校校本课程中的运用

2019-09-10王露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学前教育

王露

摘  要:高职师范院校校本课程开发将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族音乐、民间舞蹈、民族体育游戏、民间手工艺技术等与学前教育的五大领域内容相结合,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中可利用的元素,通过编制校本课程、开设选修课、社会实践活动、建立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室、校企合作、合作研究学习等形式融入高职师范院校的课程教育中,丰富高职师范院校的课程内容,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民族文化资源;  学前教育;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9)01-112-04

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师范院校为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件精神,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创办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高职师范院校,开发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编制民族文化特色校本课程,丰富高职院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内容,完善幼教功能,彰显学校民族文化特色。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的分析、田野调查、访谈等方式,以贵州少数民族--彝族为例,搜集彝族文化的课程文化资源可利用的因素,将彝族文化与高职师范院校师范教育中的五大领域结合,重新建构一个新的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框架体系,探究少数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在高职师范院校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运用途径。

一、民族文化资源的内涵

(一)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内涵

课程资源指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运作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1]民族文化课程资源指的是少数民族文化中可以利用于开发高职师范院校校本课程中的一切因素。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要紧紧围绕学生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经验及现实生活的需要、职业的选择来筛选合适的内容。少数民族文化拥有丰富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只有真正与高职师范院校的课程内容相结合,才能够体现出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价值。如少数民族服饰、饮食建筑等生活文化资源,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礼仪文化资源,少数民族民间故事、民间文学的等故事,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手工艺作品。[2]以贵州地区的彝族文化为例,彝族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彝语及本民族的文字老彝文也叫“罗罗文”;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如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有传统的服饰,具有彝族特色的建筑如土掌房、方型碉楼等。有彝族特色的传统节日“火把节”等。彝族的民族文化是丰富多样的课程文化资源,能够充分与地域高校的差异结合起来,开发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特点

1.多样性与丰富性

贵州地处西南腹地,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世居民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等1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9%,各民族和谐共处,缔造了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舞蹈、风俗习惯,如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被称为歌舞的民族。苗族的芦笙舞、“四月八”节日活动、印染手工艺等为少数民族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民族神话传说、民间文学、民风民俗、民间手工艺、民间歌舞等都是人类文化的瑰宝。高职师范院校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应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及课程优势,将少数民族歌舞、民族文化、节日文化等与幼儿师范教育的五大领域相结合,开发适合培养幼儿教师的民族舞蹈课程、民间故事文学课程、民族音乐课程、民族手工艺课程。

2.教育性与传承性

文化需要以教育为媒介,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随着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课程能够关照少数民族个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苗族为例,苗族民族节日按照活动的目的分为农事活动节日、物质交流节日、男女社交节日、祭祀性节日、纪念性节日。如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四月八”节日规模宏大,唱山歌、跳苗家舞蹈方式凭吊苗族英雄,苗族子弟世代相传。

3.原生态性

少数民族文化以口耳相传,保留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原生态。原生态的课程指的是把贵州本土的、少数民族特有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保留少数民族文化的原生态特点,以课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并习得少数民族的日常文化,如节日文化、民族手工艺、民族歌舞、民间文学等。

(三)民族文化资源在课程中的利用

通过文献的搜集整理及田野调查,以彝族为例,结合高职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将少数民族校本课程的课程内容分为以下几项:

1.民族民间文学——语言领域

高职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少数民族文化底蕴、具有民族文化特长,熟悉少数民族文化的新型幼儿教师。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将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故事叙事诗、诗歌等内容相结合。以彝族为例,彝族民间神话传说如《阿鲁举热》《梅葛》《火把节的故事》《石林的传说》等神话传说及花鼓舞、左脚舞的来源传说,散文《英雄支格阿龙的传说》《天地来源》《三女找太阳》,民间故事《九兄弟》《娴若与阿朗》,民间叙事诗《达思美复仇记》《戈阿楼》描述了彝族歌手和艺人对自己的英雄或一切善良的人总是怀着强烈的爱。[3]结合高职师范院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的发展需要,将彝族的民族民间神话传说编辑成语言领域的知识内容,增加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丰富了学生的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2.民族音乐舞蹈——艺术领域

高职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培养學生的民族文化审美情趣,能够掌握少数民族文化的艺术特点,具有表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领域可分为四部分:即音乐、舞蹈、美术、手工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第二部分内容是《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结合高职师范院校培养幼儿教师的目的,将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舞蹈的知识内容融入校本课程。彝族民族舞蹈动作源于古代的图腾崇拜及反应爱情生活及彝族的风俗习惯,如彝族的木鼓舞、铜鼓舞、羊皮鼓舞、花鼓舞、左脚舞以迅速摆动双肩、胸、胯为主要动作。而《跳宫》组反映的是古代狩猎、战士出征、胜利凯旋的祭祀仪式和舞蹈场面。而"铃铛舞"由几个舞者右手持一串用一条细皮带在一起上下两端各三个的铜铃,左右持约长80厘米的彩绸扭动腰肢,有节奏地摇响铜铃,脚部和铃声合拍。贵州少数民族手工艺文化有苗族刺绣、水族马尾绣、苗族蜡染、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等。以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为例,传统的彝族制漆从原木的砍伐、皮胎制作、大漆的收集、生漆的晾晒、漆色的形成以及漆物、打磨、推光等程序的制作耗时费力,整个制作过程少则十月,多则三五年。[4]

3.民族风俗习惯——社会领域

高职师范院校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将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变迁纳入校本课程知识体系之中。社会领域主要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认识,能够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与丰富性,进而能够与不同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友好相处,建立牢固深厚的友谊。以彝族为例,彝族的发展可追溯至黔西县观音洞50-60万年前,随后在战国至秦汉之际,彝族的迁徙和文化的变迁历经了蜀汉时期汉政分权,唐朝时期彝族比楼支系迁徙到今毕节市城区,再到宋朝时期、元王朝建立、明朝时期、清朝等朝代彝族的历史变迁与发展。[5]除此之外,彝族6月24日“火把节”与民族的图腾崇拜有直接的关系,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农作物的生长。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

4.民族民间游戏——健康领域

健康领域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既好奇心,鼓励学生主动探究,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民间游戏丰富多彩,如苗族的传统体育和娱乐项目活动包括摔跤(比腰长、比力气)、独(踢)脚架、射弩、吹枪、爬花杆、武术等。以彝族为例,彝族的民间游戏“老虎抱蛋”,竞技游戏能够促进人们的判斷力、意志力和反应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6]彝族风情篝火晚会人们用木杆搭成支架,依次堆垒成垛,请远方的客人用火把点燃篝火,然后身着民族服装的姑娘、小伙子们便和宾客一起围绕篝火载歌载舞,跳过彝族舞后唱敬酒歌,请游客品尝彝族人的水拌酒,让游客领略独特的民族风情。

三、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一)开发民族文化校本教材

高职师范院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结合本地区本民族地域的优势编制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包含少数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充分与学前教育五大领域的特色相结合。校本教材包含五部分内容, 即:第一部分为民族民间文学,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故事、诗歌、散文等;第二部分为民族音乐舞蹈,包含贵州少数民族的舞蹈如彝族的木鼓舞,苗族的祝酒歌等;第三部分为民族手工艺制作,选择少数民族传统的手工艺,如苗族的剪纸、蜡染等;第四部分为民族习俗包括少数民族传承下来的比较有特色的民族习俗;第五部分涉及到民族民间游戏,如少数民族的体育游戏等。

(二)开设民族文化影视欣赏选修课

开设民族音乐、舞蹈等,民族文化习俗影视欣赏课等,加强师生民族文化的视觉体验。如中央电视台的节目《舌尖上的中国》,其中有一部分介绍了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苗族的“稻花鱼”,把苗族的饮食文化及"稻花鱼"的手工制作方法等呈现出来。开设影视欣赏选修课,将少数民族文化以视频课程的方式直观呈现给学生,加深学生的视觉感受,促进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在参与民族文化影视素材的收集与整理过程中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

(三)在高校创建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室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教育,因此,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师范院校以地域为优势,成立民族文化传承专项基金,帮助传承与发扬少数民族文化。以专业为依托,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成立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室,将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蜡染等传统手工艺以师徒传帮带的形式传承给下一代。如民族文化手工艺的制作剪纸、蜡染、陶艺等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室,既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够将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来。

(四)设计系列主题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高职师范院校能够根据不同的列别及自身的学科属性设计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如彝族文化的探究等。社会实践活动指的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参与少数民族地区的节日活动或社团活动、艺术节活动灯形式,加强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主观体验和经历。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少数民族博物馆、少数民族节日活动、参观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等方式让学生不仅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知识,而且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民族节日活动的氛围。高职师范院校设计与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高校所属地区的社区、街道、民族部落、博物馆等资源。

(五)校企合作开发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企业的成熟运作平台将高校中学生的手工艺作品转化成经济产业链。同时企业能够利用高校师生的手工艺作品等转化的经济利益给予高校充分的经济经费支持,帮助扶持高职师范院校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六)开发隐形课程——学校文化建设渗透

学校文化建设是高职师范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隐性课程主要指的是通过学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具体情景对学生产生影响。[7]通过橱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参观、展板、校园墙面设计、校园井盖涂鸦等形式潜移默化传递少数民族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向海英.幼儿园课程创生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3(10):55-58.

[2]王志成.民族地区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若干思考——以怀化市少数民族自治县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43):260-261.

[3]何积全.绚丽多彩的贵州彝族民间叙事诗[J].贵州社会科学,1997(2):56-62.

[4]任小宇.贵州大方彝族漆器髹饰工艺的传承困境及对策[J].安顺学院学报,2017(2):107-110.

[5]王明贵.郎禹.论贵州彝族历史文化对文学发展特征及规律的影响[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6(4):34-39.

[6]张新立.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彝族儿童民间游戏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6.

[7]何玉海.课程改革中隐性课程的作用不容忽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34-36.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开发学前教育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校本课程开发
单一向复合的发展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歌曲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简析校本课程开发在农村中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中职学校学前体育课调查研究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简论“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开发
探讨工作过程导向下的高职校本课程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