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预备技师技能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衔接探讨
2019-09-10陈本锋
摘 要:课程衔接是“3+4”预备技师技能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衔接的核心问题与落脚点。通过对中级工到预备技师层次培养进程的逻辑梳理,对"机械制图"课程特点深入分析,认为课程衔接应以满足中级工学生的就业需求、满足技师层次人才的专业化需要、满足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满足职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等为基本原则,提出课程内容的分段设计、课程目标的科学衔接、课程教与学的方法选择等方面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职业教育;3+4;预备技师;课程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9)01-119-05
“3+4”预备技师技能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是技师学院试行的一种技能衔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由中级工、高级工、技师三个学习层次有效衔接构成的技能人才动态培养过程。该模式始于2014年,最早是成都市技师学院为了解决预备技师层次的招生问题提出的。主要在初中起点三年制中级工班的最后一年,选拔品行优良、态度端正、目标明确、成绩优秀、动手能力突出的学生,进入四年制预备技师班完成研修学习。这种模式可以在同一所学校实施,也可以由不同的学校分段培养。在前三年中级工班和后四年预备技师班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存在交叉现象。以预备技师层次数控技术专业“机械制图”课程为例,该课程在分段前后的内容重复率很高,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晰、课程内容衔接不紧密,进而影响课程教育教学质量[1]。这不仅造成学校有效教学资源与学生有限学习时间的浪费,也严重挫伤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学生学习的新鲜感。教师应根据学生基础、学习周期、开课学时等客观现状,结合专业特点,糅合课程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系统性课程衔接体系。
一、课程特点
作为一种工程技术语言,“机械制图”课程在中职(技校)、高职、本科每个学习阶段的工科类专业教学中,都属于重要核心课程。该课程的主要学习目标是为后续课程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打好基础[2],其显著特点是学习周期长、开课学时多、内容严谨、实用性强等。在“3+4”预备技师人才贯通培养模式中,“机械制图”及其关联课程的教学要贯彻中级工阶段至预备技师层次的始终。从第一个学期开课至第八个学期,每周多至6节课、少至2节课,为除少数公共基础课之外的所有课程学期时长之最。而像“机械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课程,每周只有2学时。“机械制图”主要的学习内容是识读工程图样和测绘机械零件,书本上的内容都是来自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语言的表达非常严谨且不宜变通,图线的要求相当规范且不能改动。如零件图的文字是何种字体,粗实线的宽度是细实线的几倍,点画线中“点”与“画”的间隔是多少毫米,外螺纹的规定画法中小径该如何画,齿轮端视图的齿根圆能不能省略,等等,都有的严格规定。兼之该课程重点、难点较多,学生的领悟能力有限,现有的课程标准、知识容量、规划教材等已经不符合当前大力推进技能衔接的需要,更与当前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不相适应[3]。
二、课程衔接的基本原则
“3+4”预备技师技能贯通人才培养是一种分段模式。在前一个“3”年期阶段结束时,一部分综合素质好的同学通过选拔进入后“4”年预备技师阶段。另一部分没有进入预备技师阶段的学生于同一时间毕业分流,走上实习或工作岗位。此种情况下,“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既要满足中级工学生的实习就业需求,又要满足预备技师层次人才的继续深造需要;既要满足课程的完整性、系统性原则,还要满足新时代职校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原则。
1.满足中级工学生的就业需求原则
职业活动的专业化和专门化,使得岗位工作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呈現层次性,也就有了中级工、高级工、技师等不同的职业技能等级的分类。企业能够给中级工提供的一般是生产操作一线岗位,且要求他们技能熟练程度高、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好。因此,中级工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即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讲授知识以“必须、适度”为原则。“必须”意味着学生要在三年时间内把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全部学完,达到就业需要的基本职业技能。“适度”表明每门课程的内容可以根据学时分配、课程特点、学生差异,做适度的取舍。
2.满足技师层次人才的专业化需要原则
作为绝对的高技能人才,预备技师层次的学生将来不仅要面对技师鉴定考试,还要面临企业岗位的胜任能力考验,学习的课程内容必须要有一定的专业深度。目前,预备技师层次的学生主要分为两个培养方向:一是通过技能研修,在毕业两年后参加技师鉴定考试,拿到技师证;二是参加集训队,代表学院参加各级技能大赛,为进入优质企业增加筹码。特别是对于参加比赛的学生来讲,不管是全国数控技能大赛,还是和制图关联度较高的CAD等软件建模类比赛,对识图和绘图的要求都非常高。故而,制图课程的深度学习至关重要。
3.满足课程的完整性、系统性原则
在分段培养的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课程的连续性不强。如课程前置、课程后置、课程重复等,让后继上课的老师无所适从。课程的系统化就是通过分析、排列、整合,把体系中的各个部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归入模块,并形成系统性、连续性的知识模块链。以零件图的识读为例,要想看懂零件图,先要学会认识线型,理解三视图的投影原理,明白技术要求的含义等,这些知识必须依次学习。再如装配图的绘制,一个完成的装配图包括标题栏、明细栏、一组视图、尺寸标注和技术要求等,也即在学习装配图之前,上述组成装配图的所有内容都要先修。预备技师班学制长、学时多,培养目标对学生的定位也比中级工高,在内容衔接上一定要有逻辑性。
4.满足职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原则
技工学校或技师学院的学生年龄普遍偏小,不可能凭借短暂的职校学习生涯满足今后长久的持续发展,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成为社会需求推动下职业学校必须面对的问题。在职业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预备技师层次的学生可以拿到本科学历证、技师技能等级证,他们的培养路径更加需要做到因人而设、错位发展。今后学校可试行多元化的学生发展目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特长,制定清晰可行的学习路径规划,立足当下、关注未来,鼓励学生向某一专业岗位的深度方向发展。因此,在机械制图课程的讲授中在突出重点内容的同时,也要关注课程的宽度,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
三、课程内容的分段设计
合理科学的课程衔接体系是“3+4”预备技师技能贯通人才培养衔接的核心载体。[4]“机械制图”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图的基本规定、正投影法及三视图、轴测图、组合体视图、图样的基本表示法、常用件的特殊表示法、零件图的识读等基本的模块构成。遵照总体设计、分段实施、合理衔接、避免重复、提高实效的总体思路,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突破仅从知识体系角度进行衔接的积弊,将知识与技能有效融合。
1.教学进程的合理规划
依据教学内容符合职业岗位要求、教学实施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和个性特点等原则,将课程内容按照学期和学时对应分配如表1所示。第1-3学期为基础学习阶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快入门,学生主要学习机械制图的国家规定、基本投影原理和图样表示法。第4-5学期为学习提高阶段,学生主要学习零件图与装配图的识读,掌握机械制图在工程领域的综合应用。第6-8学期为深度拓展阶段,学生接触第三角画法,并对零件图和装配图深入学习,为更广泛的就业和发展做准备。
其中,重点内容为三视图的投影规律、图样的基本表示法、识读零件图。难点内容为截交线的画法、第三角画法及装配图的绘制。为了突出重点,这部分内容将被安排在不同的阶段反复学习;为了突破难点,在讲解时应为其安排多一些课时;为了达到学习目的,课堂的教学过程应该紧密结合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
2.教学过程的案例融合
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其教学内容必然离不开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这与教育部提出的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要求是一脉相承的。"3+4"预备技师模式是技能精英化的培养模式,要想办出成效,完成高层次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依托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整合学校资源、企业资源、行业资源和社会资源,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互融合,有效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一致、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机械制图”课程在工科领域的应用宽广,随时都可以在企业找到各种零件图纸作为教学素材。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以企业典型生产任务为学习载体,增加教学案例的比重,让学生感受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四、课程目标的科学衔接
课程目标是指学习某一课程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是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依据。课程目标通常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三种。确定课程目标,首先要明确“机械制图”课程目标和“3+4”预备技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以便确保两者的一致性。“3+4”预备技师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在学历上取得技师学院毕业证和成人本科学历证,在技能上取得高级工证书和技师证书(毕业两年后)。因此,在实际安排教学时,课程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在有限的学时内衔接各子目标。
1.知识目标的衔接
“3+4”预备技师人才培养贯通模式的知识目标衔接,是以学历为主线的"技师学院毕业证+成人本科毕业证"衔接。技师学院的毕业证由学生就读的学校颁发,等同于中职毕业证,其毕业条件对理论知识的深度要求不高,很多知识点仅限于理解和了解。成人本科学历是学生参加成人高考后达到录取分数线,取得相应的学籍,套读本科院校的学历,其毕业条件远高于中职。在知识衔接过程中,要考虑分段前后“机械制图”课程知识点存在重复的问题,还要考虑中职阶段知识的效能和边界,以及本科阶段知识的呈现方式。在中職阶段,侧重于基本内容的积累和重点知识的突出;在本科阶段,倾向于难点知识的突破和深度知识的延伸。在知识衔接的过程中,不是简单机械地将知识相加,而是要考虑知识的内部逻辑、建构过程和协同本质,使课程衔接更加顺畅。
2.能力目标的衔接
“3+4”预备技师人才培养贯通模式的能力目标衔接,是以技能为主线的“中级工等级证+高级工等级证+技师等级证”衔接。中级工阶段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预备技师阶段的目标是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二者的主要差别是技能的高低。在预备技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前三年理论课程较多,学习结束后学生考取中级工等级证书;在后四年,课程主要以研修为主,实训课程增加,学习结束后学生考取高级工等级证书。在毕业两年后,学生返校考取相关工种的技师证书。技能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螺旋式交替上升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的练习。技能等级的提升需要各方面知识的考核,“机械制图”每个技能点的重要程度和难易程度不尽相同,这就涉及到技能的衔接和持续发展。因此,在对工作过程与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依照高水平技能人才的结构能力以及学生技能发展的逻辑规律,统筹和规划好不同阶段重点学习的技能点,最终达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
3.素养目标的衔接
“3+4”预备技师人才培养贯通模式的素养目标衔接,是以素质为主线的“基本素养+综合素养”衔接。基本素养包括公民基本道德、员工职业精神、做人是非观念等,综合素养以基本素养为基础,包括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意识等。相对于显性的知识和技能,素养以其较为隐性的特点和难以量化的指标,在课程衔接过程中常常被忽视。素养目标的实现重要的是寻找合适的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工匠精神融入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意识的发展,将素养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掌握一并内化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五、课程教与学的方法选择
“3+4”预备技师衔接教育的实现主要靠课程教学。实际教学中既要保证教学这个关键要素的逻辑衔接,同时也要保证课堂其他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与协调性。课程教学作为课程衔接的一个关键要素,应该改变两个阶段各成一体、互不沟通的现状[5],在课程教法的合理性、课程学法的个性化和课堂要素的有效性等方面合理衔接,实现学历培养与技能提高各自的培养目标,在课程的教法与学法上达到合理的衔接。
1.课程教法的合理选择
多元化的学生来源决定了“3+4”预备技师班教学工作的复杂性。“机械制图”课程的作图部分比较抽象,但投影法的原理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教师应该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物例,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虽然在分段前后的层次有高低,但是进入职业院校的起点都是初中学历,都存在学习能力不强、学习习惯不好等缺点,教学方法需要合理的选择。针对不同的学习模块,教学方法也应该差别对待。近年来,我国技工院校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翻转课堂教学、分层教学、项目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层出不穷,这些方法可以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灵活[6]。制图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随文就教、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课程学法的分类指导
陶行知先生曾说,学生最好的老师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学生自己队伍里最进步的学生。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非常重要。“机械制图”课程总的学习原则是多看、多练、耐心、细心。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习的主体也是学生,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对于学习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应采用分组学习法,在合作中获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平时的学习指导中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重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鼓励有明确学习目标和一定学习基础的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锻炼独立的学习能力。
3.课堂要素的有效对接
课程教学的衔接不仅是对课程目标、内容、考核等抽象概念的衔接,还包括具体课堂教学要素的衔接。课堂教学包括人和物的要素两大类。人的要素是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物的要素有理论教室和实训场地两个环境。教师、学生作为个体,教师的教学态度、授课水平对课堂效果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对课堂效果的影响等,都要放在课程衔接的全过程。既要保证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也要保证各要素之间的层次性。就“3+4”预备技师人才培养贯通模式衔接体系的内部建设来说,需要形成三年制中级工与四年制预备技师两个技能阶段课程要素的衔接,兼顾技师学院毕业证(中职)与成人本科毕业证两个学历阶段课程要素的衔接,促使课程衔接体系能正常有效地按照预定的轨道运行。
“3+4”预备技师人才培养贯通模式的衔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课程衔接的同时还要考虑校际管理、教学延续、学生管理的衔接问题,以及教学周期内课程内容与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适应问题。通过对“3+4”课程体系衔接中所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可知[7],实现有效衔接,必须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等所有技能层次的应知应会为出发点,结合教材、教法、学法、学时、考核等因素,制定统一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统筹课程内容,将知识目标与技能鉴定目标由低到高进行匹配,并根据上述内容提出切实可行的“机械制图”课程衔接的实践性改革方案[8]。开设“3+4”预备技师专业的技师学院应保持与中职生源学校的紧密联系,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渠道与对接机制,及时掌握中职学校制定授课计划的方向和内容,解决好分段培养模式的课程衔接问题。
参考文献:
[1]戴映红,马朝晖.中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衔接策略探析[J].职教通讯,2015(3):32-35.
[2]王锦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中高职分段培养《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8):176-177.
[3]郭维昭,何世松,贾颖莲.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4):83-86.
[4]宋婷,杨丽芳.基于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本科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衔接研究——以海南政法职业学院书记官(3+2)专业为例[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7,8(4):14-17.
[5]曹永新.现代职教体系下的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8,20(5):205-206.
[6]陈本锋.翻转课堂在高职机械类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8(7):40-44.
[7]顾美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J].常州信息職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1):9-12.
[8]范茜.中高职衔接体系下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职业,2018(20): 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