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题在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中的案例
2019-09-10张晓妍
张晓妍
有学生反映,特别是女生说数学证明题对她们来说就像老虎吃天,没处下爪,拿到题不知道已知有什么用,学到的定理等不知道用哪个,怎么用,怎么思考,结论又如何而来。下面我以八年级数学探索平行线的条件一节中,探索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为例说一下我是怎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
已知:如图,∠1和∠2是直线a,b 被直线c截出的内错角,且∠1=∠2.那么a与b的位置关系是什么?为什么?
师:请大家认真读题,结合图形,找出已知。
生:∠1和∠2是直线a,b 被直线 c 截出的内错角,且∠1=∠2.
师:未知什么?
生:a与b的位置关系。
师: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什么?
生:平行或相交。
师:结合图形和已知,你猜想a与b平行还是相交?
生:平行。
学生张:平行。因为从图形能直观看出来应该是平行。
学生陈:平行。因为我们今天探究的是平行的条件,我猜应该是平行。
(同学们不由得笑了,渴望的眼睛望向我)
师:同学们信服吗?
生:只猜测不行,我们还应该推理证明。
师:对!我们应该用理论验证一下这两位同学的猜测,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中,有什么理论依据可以说明两条直线平行?
学生王: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师:正确。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但此题你看图,你觉得得这一理论用到这儿合适吗?
生:不合适。直线a和b与直线c都是相交,不是平行的关系,不能用这一理论。
师:不是所有证明平行的理论都能用,应适当选取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
师:那两直线平行的条件还有什么?
生: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师:那只要在图中找出什么?
生:相等的一对同位角。
师:图中有同位角吗?
生:∠2和∠3是直线a,b 被直线 c 截出的同位角。
生:那只要∠2和∠3相等就能得到a平行于b。
师:现在目标明确,证∠2=∠3.它们相等吗?
生:已知中没有说相等。
师:怎样能推出∠2和∠3相等?看已知。
(学生思考)
生:∠1=∠2.
师:图中还能挖掘出条件吗?
生:∠1=∠3(对顶角相等).
师:∠1=∠2. ∠1=∠3.又能得到什么?
生:∠1=∠2. ∠1=∠3,则∠2=∠3 (等量代换).
师:∠2=∠3 它又是一对同位角,又能推出什么?
生: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师:请大家捋顺一下思路,从已知出发,推理证明出结论。
师:哪位同学说一下证明过程?注意推理过程的严谨。
(一学生说出,其余听)
证明:∵ ∠1=∠2(已知),
∠1=∠3(对顶角相等).
∴∠3=∠2 (等量代换).
∴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师:哪位同学能用语言叙述一下这个结论?
(学生叙述)
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两个平行的条件,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解决这一问题,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的过程,并学会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在探究中,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过程我设计成问题串的形式,老师问学生答,在老师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的设问下,引导学生找出已知、未知,知道题中的条件什么可以利用,探究的方向是什么,再结合图形猜想出结论,體会猜想的不缜密,对猜想再进行推理验证。推理中,学生尝试用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这一依据,老师让学生把这一依据放在题中再判断合理不合理,启发学生思考,学生马上推翻这一依据。排除这一方法,后又另辟蹊径想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依据,通过分析题意和尝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灵活地选用判定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我就追问利用这一依据,关键找出什么,学生说一对相等的同位角,目标明确后,引导学生看图挖掘出一对对顶角相等,再看已知,结合已知根据等量代换得到同位角相等,再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判定两直线平行条件。整个过程在老师的提问启发下,学生一步一步推出,验证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逻辑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理解并学会执因导果和执果索因的思考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并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通过这一例题让学生学会在证明题中怎么审题,怎么看图挖掘条件,怎么对待已知未知,学会执因导果和执果索因的思维方法,学会怎么逻辑推理,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