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2019-09-10杨延基
杨延基
摘 要: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既是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要求,也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作为一名校长,既肩负着控制好整体教学质量的重担,也要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尊重学生主体对于课本的理解,并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来观察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成长为具备高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德育教育;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能够在小学阶段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能够通过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每位校长应该思考的问题。利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来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是品德与社会的本质,校长应该能够顺利联合各科教师,提高各科教师的基本素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接受德育教育的环境,并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表达自我,展现自我的魅力,同时感受到德育教育的魅力,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前提下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一、联合各科教师,营造适宜的德育教育环境
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水平和道德意识不仅是当前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也决定着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校长在教学和学校管理方面必须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联合各科教师做好德育教育的领头人,为学生的合理发展和成长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这就要求校长能够严于律己,以自身的能力来影响各科教师,在教师间形成良好的风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模板。
首先,校长应积极研读上级下发的有关德育教育的文件,和教师商讨文件中的主要思想及要求,并通过与教师的沟通来确定本校德育教育的本土化目标,使得德育教育的目标化为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完成的小目标,激励学生不断朝着德育教育的整体目标和要求前进。其次,校长应重视教师的培训和提升工作,积极为自己和教师们搜集提升能力的机会,使得自身能力能够达到新时代对校长的要求,充实有关德育教育的理念,并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实践来探索出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最后,校长应该尊重学生,平时遇到学生应主动打招呼,避免学生见到校长就跑的现象产生,切实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为进行德育教育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只有校长和教师能够在充实自身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才算是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接受德育教育的适宜环境,学生才能够与校长、与教师、与课本进行深入心灵的对话。
二、注重学生主体,尊重学生对于课本的理解
校长不应该做教材的使用者,而应该是教材的开发者与探究者。小学生的经验大多来源于生活,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的不同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一,对于课本中的示例具有不同的看法。此时,校长不应拘泥于教材中刻板的描述,而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实际,由学生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与理解,尊重学生的看法并让学生自由表达,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还能够丰富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而校长作为教材的开发者与探究者,应该在教学之初做好课堂的预设,将学生可能涉及到的知识、可能了解的内容尽量整理,以应对课堂中的突发意外事件。
例如,在学习“每天都有好心情”时,校长在授课前可以围绕课本中的内容进行主要的设计,即男同学值日时将女同学的裙子弄湿后,女同学很生气这一内容进行设计。首先,在课堂上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围绕该图片展开讨论,并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谈谈如果自己是其中的男同学或是女同学,应该怎样避免后续生气事件的发生。其次,学生围绕图片中的事件展开讨论。有学生表示如果自己是图中的男同学,会在第一时间跟女同学道歉,诸如因为你太好看,水壶看到你不禁拥抱你等话也脱口而出;有学生表示如果自己是女同学,则根本不会生气。这都取决于学生的性格特点,校长可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但也要引导学生意识到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对于自己和他人的影响。最后校长总结道:“大家的性格不同,对于课本中的理解也不同,有些学生认为没必要,有些学生认为是自己也会是这样的反应,这不能说明同学们对或是错。大家可以从女同学生气这个点来切入,如果你的同学生气了,你能感觉到吗?你和他的关系会因此而尴尬吗?同样,如果你生气了,你会不会闷闷不乐呢?会不会将这种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其他人呢?”在校长的总结中,学生意识到自己保持好心情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和对于他人的影响,此次课堂上学生的生成也被校长进行了合理的应用与解释,尊重了学生对于课本的理解。
三、开展德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唯有实践才是检验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道德意识、心理素质的方法,校长在教学品德与社会时也要注意德育活动的开展,安排好课时冲突等问题,使得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在活动中体验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于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能够在切实的体验中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丰富学生在活动中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得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不再仅限于课本,学生对于品德与社会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课本,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完有关购物的知识,如“各种各样的商店”“购物有学问”“我是理财小能手”后,学生对于商品的购买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但学生能否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合理消费、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还有待进一步的检验。因此,校长可以在课堂上邀请学生做好此次购买的任务清单,购买的用品主要是各科教师的课堂用具,包括粉笔、黑板擦、马克笔等,并带领学生一同前往商店进行购买,主要观察学生能否根据班级内教学用品的剩余情况进行合理购买,这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实际购买能力和规划能力。
总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实施德育教育是一项艰巨的教学任务,校长和教师都务必端正教学的指导思想,将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心理素质的建设以及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作为教学的第一要素,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感悟,并能够通过积极的引导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楊红芝.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4):66.
[2]樊红兵. 浅析小学校长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引导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8(10):61.
[3]李顺平. 小学校长如何加强学校德育工作[J].甘肃教育,2019(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