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培养导向的军校装备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2019-09-10宋彬孔凡王文军王怀光
宋彬 孔凡 王文军 王怀光
摘 要:根据新时期军队院校深化改革的目标要求,以军队工科院校生长学员装备课程教学为例,在客观分析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以转变教学理念作为切入点,从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完善考评机制四个方面,对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探索。
关键词:能力导向;装备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1-0125-03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epening reform of military academies in the new era, taking the teaching of the equipment of the growing students in the military engineering colleges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situ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eaching concept is taken as the starting point, from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system and innovating teaching. The method, enrich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perfecting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have carried out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n the curriculum model of the ability-oriented curriculum.
Keywords: ability oriented; equipment course; teaching mode; teaching reform
装备课程作为军队工科院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类课程,对于学员岗位任职能力培養和长远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20年前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生长干部要实现指挥技术融合培养,以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与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因此,推进军队院校装备课程深化改革,应吃透纲要精神的要义,瞄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积极转变传统的育人理念,按照“指技融合”的培养定位[1],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使人才培养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转型和军事训练转变的需要。
一、传统装备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理念改革相对滞后
无论是军队工科学历教育院校,还是任职培训院校,所开设的装备课程都定位为专业课程,具有鲜明的任职教育特点。因此,传统的装备课程教学很容易陷入技术保障能力培养的误区,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长期以来形成了典型装备“原理+构造+维修”的内容体系,教学过程中以知识单向灌输为主,启发性和引导性体现不足,不利于学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此外,虽然在高等教育普遍重视实践性教学的背景下,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所加强,但对指挥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仍然重视不足,指技融合的培养目标没有真正落实到课程教学中,导致能力培养滞后于部队实际需求。
(二)教学内容组织不够科学
目前部队装备普遍存在“新老混编、多代并存、型号多样”的现象,反映在装备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则体现出“涉及型号多、研究内容多、实践环节多”的突出特点[2]。在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少的客观矛盾下,课堂教学存在“重知轻行”的倾向,构造原理讲授偏多,实践锻炼不够充分,表面上知识传授的效率提高了,但学员对装备的感性认识不足,日常组训和指挥管理内容锻炼不够,反而不利于知识向能力的有效转化。此外,新装备教学内容信息量大,学科专业知识交叉渗透广泛,简单的“增、减、删、并”以型号单装为主的做法,难以调解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3],也造成了新装备知识融入缓慢,横向比较和纵向联系偏少,武器系统整体性兼顾不足等问题。
(三)方法手段运用比较单一
目前,许多新型装备不再是单体装备,而是多个分系统组成的综合武器系统,具有工作原理抽象、结构集成度高、工作过程不易观察、操作使用复杂等特点。而传统装备教学长期沿用“构造原理讲解→实物部件操作→维护保养及故障排除介绍”的讲授模式,重知识灌输,轻引导互动,重课堂讲授,轻实践锻炼,这既不利于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也限制了学员自主思考和创造性发挥的余地。近年来,新装备虚拟维修训练系统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发展较快,促进了装备教学手段的创新,但老装备相关教学资源较为匮乏,造成网络教学、虚拟仿真等信息化手段运用不均衡。此外,考核模式落后也是制约装备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突出问题。
二、紧贴岗位需求,转变教学理念
随着军队改革进入深水区,部队指挥管理体制发生深刻变化,部队武器装备发展也进入快车道,武器装备集成化、系统化、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部队装备保障的内涵和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很多原来的技术军官岗位已改为士官担任。据统计,陆军工程大学石家庄校区近5年毕业学员第一任职80%左右在指挥管理岗位[1]。从部队调研反馈的意见来看,基层部队更欢迎既适应第一任职需要,又具备长远发展潜力的复合型人才。可见,以专业知识为本位的传统装备课程教学理念已经落伍,应从有利于学员第一任职能力培养和军人职业长远发展角度出发,按照“精技术、会管理、能指挥”的要求确立培养目标,以综合能力培养为导向,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学过程的启发性和引导性,促进学员知识以及技能的自我构建和内化。
具体而言,应将现代建构主义教学理念融入到装备课程教学,采取“需求牵引、问题导向、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即从满足学员的根本学习需要出发,根据学员的知识基础、个性及能力特点,通过尊重、信任、交流、沟通等极具人性化的方式,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实践环节增强学员对装备的感性认识,锻炼专业技能;通过专业组训练习,增强学员的使命意识,提高指挥管理素质;使学员主动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能力和素质的积淀和转化,使每个学员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紧跟转型步伐,优化内容体系
整合和优化装备课程的内容体系,应紧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步伐,按照“精通一型、旁通一类、兼顾系统”的思路,删繁就简,削枝强干,形成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体系,重点突出“精、实、新”。在横向上,突破型号单装界限,把“专”与“通”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原理和结构类型将不同型号装备划分为不同内容模块,通过典型装备精讲多练,同类装备横向对比,引导学员归纳和提炼各型号装备的共性特征,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在纵向上,通过建设由装备构造原理、技术保障实践、保障指挥实践、武器系统综合运用四门课程组成的装备课程群,形成前后衔接的内容体系,突出实践操作,强化指挥管理,兼顾系统综合。
此外,为了保证教学内容体系的开放性、包容性,突出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新保障法的教学,加强与部队、工厂、装备研制院所的交流合作,建立教学内容动态更新机制,进一步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通过积极开设相关专题的讲座或讨论,拓宽学员的思路和视野,调动学员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其中,前沿性强、集成度高的内容模块可以整合成综合性专题讲座,与部队技术保障联系紧密的内容模块,可以设计成案例分析或讨论性专题,将各专题科学组合,使相对独立的前沿性、拓展性内容模块与基本教学模块有机的联系起来,实现横向渗透、纵向衔接、通专融合。
四、瞄准课程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有机衔接的桥梁。装备课程教学内容多,前后衔接紧密,因而教学方法设计应从教学内容体系出发,尊重学员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由单向灌输向多元互动转变,由课堂讲授向智力激发转变,由单相接受性学习向多向创造性学习转变。
(一)课堂讲授倡导启发式教学
打破学历教育中的逻辑性定势思维,探索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通过将问题引导、个人探究、小组讨论、案例分析、集体作业等形式与传统课堂讲授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提出问题→启发思维→研究讨论→解决问题,再引申出新问题,逐步深入的授课方式,将教学内容的各个知识点有机地串接起来,形成前后衔接的问题链,使理论知识讲授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员掌握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授之以渔”。同时,还可以提高学员的参与度,活跃课堂氛围,使整个教学过程跌宕起伏、张弛有度,营造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和谐互动的生动局面。
(二)丰富实践式教学内涵
不能将实践式教学简单等同于付出体力的动手能力锻煉,应将思辨实践、作战指挥实践、组织管理实践、操作实践、创新实践灵活贯穿于课程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中。在课堂实践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和过程引导[4],将部队训练和实际作战的场景引入课堂,教员提出任务要求,并提供多媒体、网络、零部件实物等多种学习资源,学员可根据自己的智能特点、学习风格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教员对学员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和监督,并通过小组竞赛、模拟故障排除、组织“微”课、自主讲评等活动,调动课堂参与主动性,锻炼学员的综合能力。此外,在课外第二课堂,通过建设学员特长俱乐部,组织参加各类大学生竞赛,使学员开拓视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三)推进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是培养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并且对提高学员的思维能力、辩论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有良好的效果。为了使案例教学顺利进行,一是在学情调查和部队调研的基础上,将部队装备技术保障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学员存在疑问和感兴趣的问题编成案例引进课堂。二是在案例讨论中通过问题牵引、多媒体演示、故障情境模拟重现等方式,启发学员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加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真正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三是通过讲评各小组的优缺点,激发学员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同时既要表扬积极参与、表现突出的学员,更要鼓励表达能力弱的学员,以调动学员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五、聚合各类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目前,部分地方高校通过建设综合实践中心,为学员课程实践和课外活动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军队工科院校装备课程与地方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区别较大,军事特色明显、装备类型多、专业划分更加细致,建立统一的综合实践中心管理运行难度较大。因而,依托专业或装备类型建立专修室,合理配置各类教学资源,创设贴近实战训练的教学环境,是解决装备课程教学保障的有效途径。
在具体实施上,可以将实装部组件、网络教学资源、学员特长俱乐部和专业创新中心、武器系统实装训练设施等教学资源有效聚合,实现学员“课内+课外+演练”的全方位能力培养。一是创设实装部组件训练环境,使装备内部结构组成、连接关系、动作原理可见、可触、可测量、可操作,从而解决课堂教学装备数量少的困难。二是创设网络虚拟实践环境,建立各型号装备的三维虚拟模型,将装备原理、构造、维修等教学内容融合到课程网站的交互式虚拟仿真系统,为学员提高技术保障能力提供全时实践条件。三是创设课外实践平台,将学员创新俱乐部和研究生专业实验条件建设有机结合,积极组织学员参加各类大学生竞赛,为学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课外实践条件。四是创设武器系统联教联训环境,通过组织区域院校和部队联合演练,开展武器系统实装实弹联合训练和联合考核,打破部队、院校和学科专业界限,实现“课堂与战场对接,训练与实战对接”,为提高学员指挥管理能力和武器系统运用能力提供综合实践条件。
六、突出能力培养,完善考评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考评机制的制定与落实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手段。在考核方式设计上,应突出能力培养的导向性,实现由“考知识”向“考能力”转变。在课程考核中,提倡平时成绩与课终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笔试与答辩相结合的方式,改变“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单一模式。另外,应加强院校与部队的联动,聘请部队专家参与考评标准制定和考核实施,依托全军毕业学员联合考核平台,实施专业基础、专业组训、专业技能联合考核,并将考核成绩与学员综合能力评价和毕业分配相挂钩,真正用好考核指挥棒,使能力强、素质好的学员能够及时走上部队任职岗位并委以重用,而对于多门课程考评没有通过的学员,应重新选课进行学习,并建立淘汰机制。
七、结束语
装备课程教学以能力为导向的实质是从学员的岗位任职需求出发,也就是以部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为根本出发点,并从学员毕业后的军人职业长远发展考虑,以培养学员的装备保障能力为核心,兼顾专业组训能力和指挥管理能力等一系列综合能力的培养。装备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通过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从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完善考评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并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贾希胜,张凯.军械装备保障生长干部培养转型探析[J].中国军事教育,2014,26(2):11-13.
[2]宋彬,张培林.任职培训装备构造课程教学创新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3(7):132-133.
[3]吴定海,宋彬,王怀光,等.立足岗位任职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探索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6):128-130.
[4]杨青,李鸣,赵喜,等.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电子对抗技术》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7(3):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