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应用培养目标,持续提升培养质量
2019-09-10李国和吴卫江赵建辉
李国和 吴卫江 赵建辉
摘 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为目标。通过完善应用型课程体系及其教学实用性内容,形成特色培养方向。坚持产学研用结合,提高实践能力为目的。以企业实践基地建设为基础,明确校内外导师的遴选办法。严格执行研究生进站实习制度,尤其强化培养过程管理,增强校内外导师职责。建立校内外培养沟通渠道,增进研究生研发积极性,持续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1-0015-03
Abstract: The education goal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master's degree aims to cultivate high-level applied professionals. Improvement of applied course series and their teaching contents forms special education direction.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learning,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mproves practical ability.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nterprise practice base, the selection method of the tutor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chool is clarified. The rules of dispatching postgraduates to enterprise bases are rigorously implemented. The enhancement of process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is to strengthen the responsibility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advisers.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cation channel between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s and improvement of postgraduates' activity sustainably ensure the education quality.
Keywords: computer technology; applied professionals; professional degree education;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education quality
2009 年我国开始进行全日制专业学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重点增强研究生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满足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需求。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取得长足的发展,从招生、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派遣进站实习实践、论文开题与答辩等各环节都得到逐步完善,结合我校计算机技术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如表1),探索和实践持续提高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管理办法和机制。
一、确定应用型培养目标,形成特色培养方向
2009年我校全面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创新工程”。2009年至2011年经历从学术型到专业型培养模式转化、建立,2012年至2016年修订总结培养经验,2017年至2018年完善培养模式。深入领会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精神,全面走访和调研企业,最终明确全日制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即政治合格、身心健康、知识全面、能力卓越、素质全面,主要包括:1. 掌握系统的有关计算机软、硬件设计与开发的理论和专门知识;2. 熟悉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和软、硬件开发环境;3. 有娴熟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技能,具有独立担负计算机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能力;4. 通过与其它学科交叉,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多种实际工程与应用课题;5. 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6.能够胜任工厂企业和科研院所等从事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工程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
表1 计算机学科硕士生人数
根据计算机发展趋势、师资队伍、科研积淀、校内外实践基地,确定高性能计算与分布式计算、智能信息处理、人机交互与虚拟现实、物联网与服务计算技术为主要学科研究领域,总结出高性能计算与地震数据处理、油气数据智能信息处理、可视化技术与虚拟现实、传感器网络与无线网络为学科优势方向,最终形成软件工程及数据库系统、人工智能及油气数据智能信息处理、嵌入式软件及系统、计算机网络及信息安全、高性能计算与地震数据处理、可视化技术与虚拟现实、传感器网络与无线网络为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向。通过总结学科科研领域、优势科研方向,再制定培养方向,确保人才培养具备着眼学科前沿前瞻、知识能力基础和培养过程有效指导。
二、完善应用型课程体系,充实实用性教学内容
在培养方向基础上,结合大数据、互联网+的社会需求,深入理解互联网、物联网是基础设施,大数据、云计算是解决方案,软件工程是实现手段,智能技术是应用关键,优选设置具有当前时代特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首先梳理知识体系,确定课程群层次关系,选定课程体系,最后优选课程教学大纲和内容(如图1所示)。为了满足跨专业报考生的完备知识需求,制定了“补修学科理论知识”课程。有些课程还兼顾到实践基地的要求,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储备研究生进入时间基地前的知识和能力,如移动终端开发实践课程。教学实施上以“理论-实践-应用”为指导,并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强化应用知识和技能。实践技能培养贯穿在整个培养过程,包括企业见习、课程实验、课程综合实践、应用項目实训和企业项目实践,依次对应了解企业文化、消化课程知识、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应用技能培训和应用技能经验积累,体现知识结构和应用技能培养从小到大、由浅至深,实践过程培养从校内延伸到校外,甚至以校外实践为主。从知识结构、应用型课程体系、实用性教学内容,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重视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强化产学研用结合
为了拓广研究生培养渠道,依托学校学科科研优势和企业、科研院所各种环境资源优势,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发挥企业、社会等校外教育教学环境、资源。学校制定实施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及管理办法》,规定具有研究生培养所需的经费、人才和环境资源的大型国企,或上市民企等作为建立实践基地的条件。倡导“以项目为依托,科研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通过科研项目合作,紧密校企合作关系,加强了校内外导师的交流沟通,有效促进校企双方参与研究生全程培养。同时制定实施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教学实施办法》,规定只能派遣专业型研究生进入到获得认定资质的实践基地实习。学校建立的实践基地涵盖多个学科,全校各专业(包括计算机专业)均可派遣研究生进入,院系建立的实践基地专业性强,只派遣相关专业(如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进入。以实践基地建设为基础,通过校内外导师共同承担的企业科研项目,研究生参与项目研发,校外导师以“师傅带徒弟”方式进行指导,快速提高研究生应用技能。校内导师积极参与,研究生理论水平也得到提升,而且所学理论知识在企业实习中也得到应用,增强研究生描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技能。这几年来,以大数据、云计算相关主题的论文选题逐年增多,适应社会信息发展需求,符合应用型培养目标。在实践基地期间,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研究生必须按照企业员工管理办法执行,如考勤、研发项目进度、工作汇报、绩效考评和业余活动等。通过校外导师、企业团队,研究生参与企业的各项社会活动,在思想、意识上感受企业文化氛围,研究生的思维和行为更接近社会现实。通过实践基地建设,构建产、学、研、用(应用)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平台,从培养机制上,确保研究深共培养质量的提高。
四、加强培养过程管理,持续提高培养质量
自2011年,明确遴选校内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导师,2013年制定《关于评审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实施办法》和《扩大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范围及其评审办法》,并遴选专业型研究生校内和校外导师,明确执行校内外双导师共同指导专业型研究生。学院也配套出台《关于试行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参与遴选硕士生导师的决定》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校内导师职责》,使得导师队伍建设更加具有实效性、可操作性。专业型研究生学制3年,严格执行0.75学年校内课程学习、1~1.5学年实践基地实习(包括开题、论文主体工作)、1.25~0.75年校内继续学位论文的三段培养制度。严格规定校内导师在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尤其在实践基地期间的指导行为准则,如校内导师每周通过微信、邮件、电话等方式针对学生提出的论文工作中所遇到难题等指导,并建立校内外沟通渠道,疏导研究生心理问题。在论文选题、实验开发技术方向,及时汇集导师的意见和建议与校外导师、企业领导进行座谈和沟通,从论文选题、实践内容、研发方案等进行指导。在开题过程中,校内外导师对论文要点、关键技术、可行性、价值意义进行点评。校内导师每次到访企业,在指导研究生的同时,在学术上也给企业带来学术思想和科技理念。在座谈交流、预开题、开题过程中,校外导师都积极参与沟通讨论。在知识、技能、论文等培养要求等方面校内外导师容易达成一致,促进校内、外导师和研究生共赢和进步,确保专业型研究生的论文质量。从学校、学院、系,多层次细化过程管理,贯穿到培养的全过程,尤其重视实践基地阶段的过程管理,确保培研究生养质量持续提高。2018年修改了专业型研究生调整派遣进站制度,对校企合作重大课题、研究性质强的课题,研究生可以在学校完成论文,但培养过程不变。
五、结束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其主要强调通过实践教育培养人才的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毕业生已得到社会认可。在培养目标基础上,通过了解学科发展,结合自身学科科研积淀、校内外师资队伍、企业实践基地等,细化专业学位的特色培养方向;进一步以具有时代特征的研究和应用热点,理顺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完善应用型课程体系,以“理论-实践-应用”凸显应用性教学内容,并采用校内外导师多形式授课方式;建立企业实践基地,充分利用社会人力、环境资源,并以项目为依托,科研为导向,综合“产、学、研、用”培养专业型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甚至创新创业能力;制定多级管理制度、办法,严格执行校内外双导师制,派遣研究生进入实践基地制度,并紧密校内外导师联系,有效加强对研究生的指导。“细化过程管理章程”(包括实践基地建设、研究生派遣、导师遴选、课题制定、实习进程监督、论文要求、课程管理、沟通渠道等)和“严格执行管理制度”,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持续提升培养质量”。对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还可进一步工作,如对校外导师需要纳入学科规划发展中,以提高指导研究生经验;可增加校外导师的任课教学,完善和提高教学内容实用性;研究生实践避免简单事务性工作,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甚至创业能力;加大专业型研究生生活待遇等。
参考文献:
[1]王红,欧阳宗书,袁雯,等.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17-24.
[2]李鹏.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6,10:105-106.
[3]谢凌燕,张蓉,潘志宏.专业学位研究生多元化协同培养模式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6):108-110.
[4]顾越桦,叶秉良.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J].教育评论,2016,2:104-106.
[5]马胜利,申琪,常树旗,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中国人民大学“3G+6+2”专业学位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研究生,2016,9:49-52.
[6]徐木兴.“众创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6:25-28.
[7]廖湘阳.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社会认同度测量维度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57-61.
[8]别敦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性及其质量标准的学理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6):76-81.
[9]马永红,赵世奎,李晔.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跟踪研究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74-77.
[10]张笑燕,宋茂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過程管理与质量控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69-72.
[11]石中英.论专业学位的专业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7-11.
[12]骆四铭.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必然与局限[J].理工高教研究,2002,21(3):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