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出导向法视域下少数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究
2019-09-10杨士琦 策力木格
杨士琦 策力木格
【摘要】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育在教学定位,实践和评价等方面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在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定,流程实施,评价机制等方面实现了突破,为少数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道路。本文拟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就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及评价机制三个方面探究其改革的必要性,以期为地区大学英语教育教改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少数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杨士琦(1983.02-),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农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策力木格(1987.12-),女,蒙古族,内蒙古人,内蒙古农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产出导向法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项目编号:JGYB201744)。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育部2017年下发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不难看出,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是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仍沿用传统的理念和模式,重视文本学习,轻交际目标和人文目标,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走到了瓶颈期。《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指出,“我国各地区,各高校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可见,少数民族地区在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利用教学改革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效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产出导向法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于2008年提出的“输出驱动假设”(Output-driven Hypothesis)。2013年,文教授将该理论应用于教学领域,并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提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Output-driven, Input-enabled Hypothesis)。同年10月,该理论被正式命名为产出导向法。文秋芳教授的团队中有多名成员进行了产出导向法的教学实践,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如张文娟(2016),张伶俐(2017),孙曙光(2017)等。近年来,关于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的应用研究层出不穷,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1.产出导向法的教学理念。第一,学习中心说,即一切课堂活動都要为有效学习服务。该理念对传统教学中推崇的“以学生为中心”提出了挑战。陈旧的理念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导,片面夸大了学生个体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相较而言,学习中心说主张明确教学目标,一切形式的课堂活动都要围绕实现这个目标而服务。传统课堂中,教师为了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开展系列课堂教学活动。产出导向法认为,课堂活动的开展要建立在教学目标之上,教师要把控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以活动促进有效学习,为下一次教学活动打下基础,同时关注学生能学到什么,走出课堂能用到什么,使教学环节步入良性循环。
第二,学用一体说。这里的“学”指输入性学习,即听和读;“用”指有效学习后的产出,包括说、写、译。这一理念指向传统教学中的“学用分离”,提倡学用一体,学以致用。从根本上讲,传统教学模式所产生的“哑巴英语”现象就是学用分离的直接后果。也就是说,强压式学习之后并没有培养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的阶段而是直接进入下一个知识点或单元的学习,造成了知识不能转化为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效果不明显的后果。反观之,明确教学的目标,学与用同步进行,教学效果就会得到明显提升。
第三,全人教育说。产出导向法认为,语言教育面对的是人,大学英语教学要有其人文性。除了教会学生使用英语语言工具,感受语言文化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既要实现其语言工具运用的外在目标,同时要兼顾文化素养培养的内在目标;既要重视语言学习的工具性,也要兼顾其人文性。
2.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流程。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流程包括三个阶段,即驱动,促成和评价。驱动阶段是一个新教学单元的导入部分,以场景预设来激发学习者对单元学习的兴趣或激活学习者对单元知识点已有的记忆,为更好地投入到单元学习中做准备。在促成阶段,教师首先要描述产出任务,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步骤和具体要求,再确定每个教学时段的重点,采取不同的课堂组织形式引导学习者进行学习。学习者从内容,语言形式和话语结构中进行选择性学习,教师及时指导和检查,监控学习的有效性,并给予反馈。评价阶段是产出导向法的一大特色,通过多番实践论证,目前采用师生合作评价(Teacher-Student Collaborative Assessment)的方式,主要分三个步骤进行,即课前教师选择典型样本,课中实施师生合作评价,课后学生修改初稿。在教师引领下,学习者边学边评,以评为学。总而言之,三个阶段环环相扣,形成完整流畅的教学环节。
三、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1.少数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育现状。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英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第一,教师队伍数量有限,综合素质亟待提高,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教学设备和材料落后;第二,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英语语言学习起步晚,基础差,语言交际能力和运用能力弱,加之教学方法模式化,问题层出不穷题,例如词汇量难以扩充,语音语调不标准,听说能力不足,中式英语泛滥,学习主观能动性差等问题;第三,由于地区文化的特殊性及本民族语言的干扰和限制,学生英语学习环境较差,交流的氛围欠佳;最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对于大学英语学科建设的认知和投入不足,教学课时几度缩减,导致教师队伍人才流失,分布不均匀等。
2.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1)教学目标的改革。教学目标是一门课程的灵魂,是开展教学实践的根基。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虽明确,但只宏观地停留在课文内容层面。基于产出导向法,笔者对制定教学目标有了新的认识。教学目标应该是驱动型的,并与教学环节紧密结合。一个宏观的教学目标应分解成为难易程度不一的子目标,共同为单元整体目标服务。子目标要做到三个层次的有机融合,即交际层,语言层,和情感层。交际层即通过有效学习,如何将所学应用到交际场景中。语言层即达成交际目标所需的语言积累。交际层和语言层两者不能脱离其一而单独存在。情感层源于交际层和语言层,但同时又高于两个层面,指有效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动机,心理认同等。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特性,情感层要引起重视,特别是文化自信和自我认同等方面。《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强调,大学英语教学具有人文性,要以人文本,因此要“充分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通过多个子目标的有机关联,传统教学中抽象的教学目标转为针对性强的具体目标逐一达成。总之,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的知识,语言和情感相融合来实现。
(2)教学环节的改革。达成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必须进行改革。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习者参与教学的机会少之又少,教师与学习者的交流和沟通极少,课程乏味,缺少趣味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难上加难。笔者认为,教学环节应该是变通而非固化的,教学驱动和促成环节应无缝链接。据观察,传统课堂的驱动只是教师对单元背景知识的泛泛描述。据产出导向法,真正的驱动由教师呈现场景,学生尝试产出,教师说明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构成。教学以产出任务为起点,是改革的开始,旨在通过学习者的尝试性的产出,使其在学习之前意识到产出任务的价值和自身能力的缺口,增强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学习者能力适时取舍并调整产出任务,及时监控和补救。文秋芳教授的教学实践证明,学习者明确了产出任务的意义和自身不足后,会更主动地为完成产出任务而进行输入性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文秋芳,2015)。另外,教师在选择输入材料时可以更加个性化,例如选择传递正能量的材料拓宽学习者的人文视野,陶冶情操,彰显课程的人文性。在促成环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习者群体学情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并确定如何在学习过程中提供不同程度的“帮助”,并适时调整“帮助”的力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产出,并将产出能力转化为应用能力。这样的教学环节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師深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可以使学习者在获得自我认同感的同时获得更多学习经验来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输出系统,教师和学习者共同实现教学相长,学以致用。
(3)教学评价的改革。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检验教学效果,与教学过程脱离的评价体系需要及时调整。好的教学评价体系应该能够帮助学习者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其学习的自主性,提升其思辨能力。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评价机制来看,由于教学班级人数多,学习者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教师工作负担重,出现了评学分离的情况。换言之,传统教学模式中,评价环节脱离教学环节而单独存在,教学与评价相关度低,有效评价难以实现。笔者认为,教学评价改革应走向构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评价应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行记录,而非撇开过程评价只看终结性评价。另外,要区分考与评,实现考评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大班教学,实施过程评价困难重重,但也要找到突破口,例如分组评价,典型性评价,师生合作等。过程评价记录应详尽,公开,公平,要看得到学习者的闪光点,反之则失去了评价的意义。对于教师来讲,参与评价意味着教学效果的验收;而对学习者来讲,参与评价意味着再一次的反思与提升。
四、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大学英语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在各个方面都存在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地区高校英语教育实践的改革和发展。时代需要具备综合能力的人才,因此改革势在必行。随着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教育投入的大幅增加和学习者对英语语言学习兴趣的不断提升,这些问题也终将得到解决。产出导向法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其理念和模式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发展的要求,能够帮助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外语教育走出困境,走上改革和发展的道路,也能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应用型综合人才找到出路。
参考文献:
[1]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5(4).
[2]文秋芳.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课程论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3).
[3]文秋芳.产出导向法的中国特色[J].现代汉语,2017(3).
[4]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
[5]蔡基刚.高校外语教学理念的挑战与颠覆: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例[J].外语教学,2017(1).
[6]欧小艳.社会语言学视域下地方高校民族学生英语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9).
[7]夏珺.少数民族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探究[J].校园英语旬刊,2017(23).
[8]陈婷婷.“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北方文学,2017(5).
[9]张文娟.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