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绳对身体机能素质的影响
2019-09-10朱建忠
朱建忠
【摘要】发展学生的身体机能素质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更是体育在学校教学中的价值所在。跳绳具有较强的健身娱乐功能,能够有效增强学生体质、丰富课余生活,具有突出的强心健身功效,对学生体能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关键词】跳绳 身体机能 身体素质 身体形态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是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发育的快速发展期,应紧紧抓住此关键期,避免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不平衡,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跳绳对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
跳绳运动是提高体能的重要途径,需要人体各个器官协调配合才能完成。跳绳还对各个器官产生良好影响,锻炼人的心、肺、胃功能,神经系统和脑功能。
第一,定期跳绳运动可以刺激脚部血管、脉络,加强血液循环,让血液获得更多的氧气,原地锻炼还可以增强耐力,使心血管系统保持强劲和健康,有效提高身体耐力。经过长期跳绳运动,学生的心肌纤维会明显增粗,心室壁肌会明显肥厚,心搏跳动更加有力,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心脏的泵血功能和机体的供血能力,心脏的工作效率明显提升,大脑也可以获得更充足的氧气。第二,不间断的跳绳可以增加呼吸频率和每次的呼吸量,从而促进人体的呼吸机能,减少罹患呼吸道疾病的可能。而且肺部和胸廓的弹性也会因此得到明显提升,增加肺活量,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升肺部功能。第三,长期的跳绳运动能够增强胃肠的蠕动性,消化液的分泌会逐步增多,提升了消化和吸收能力。第四,人在跳绳过程中精神注意力是十分集中的,为了保持跳绳的持续性,需要神经系统集中起全部的注意力,高度控制节奏,从开始跳几个到几十个、几百个的过程便是神经系统全面加强的表现。第五,跳绳运动能够实现全身运动,手握绳对拇指穴位的刺激能够增强脑细胞的活力,提高思维和想象力,有效消除脑细胞的疲劳,增强学生脑功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因此,跳绳运动是一种改善学生身体机能的有效途径。
二、跳绳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跳绳运动对于提高人体的弹跳能力、协调能力、灵活性及耐久力有促进作用,使下肢肌肉富有弹性,有助于促进学生协调素质的发展、灵敏素质的发展和耐力及力量素质的发展。
第一,跳绳运动需要手、臂、腰、腿、足全方位配合,对于参与者身体的协调性要求极高。跳绳运动的开展,实际上就是进行协调性训练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跳绳运动中达到手、脚等身体各个部位的有机配合,有效促进学生身体协调素质的发展。第二,跳绳运动能够发展学生的灵敏性,灵敏性是指能够迅速改变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跳绳运动不仅仅是身体各部位与器械的完美结合,也是需要在大脑的指挥下完成的一项综合性的体育运动项目。跳大绳、跳小绳、跳花绳都需要极高的反应速度和灵敏度。跳绳过程中信息反馈给大脑,刺激大脑进行积极的思考和灵活的判断。如在跳花绳时,不仅需要对绳的位置和绳的运转速度做出有效判断,还需要对动作做出快速反应,一切流程都需要大脑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得以顺利完成。因此,跳绳运动能有效促进学生灵敏素质的发展。第三,跳绳运动有助于学生耐力和力量素质的发展。跳绳运动是一项全身性的有氧体育运动,在跳跃和摇绳的过程中,既能够促进学生肌肉的发展,也能不断增强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功能,进而促进学生耐力素质的发展和提升。
三、跳绳对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
跳绳对于身体形态(身高、体重)方面有显著影响。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期,骺软骨会不断生长。在跳绳过程中,肌肉收缩牵拉骨骼使其承受一定的压力和张力,促进生长板的增生,使骨循环得以改善,刺激生长激素分泌,促进骨骼的生长。跳绳也可以促进骨密度增长,使骨重量增加、结构改善,骨形成加强。因此,跳绳运动开展能有效促进学生骨质的增强和骨骼的生长发育,是一项有益于身体健康的体育锻炼方法,对一般儿童、肥胖儿童都非常适宜。通过研究单纯性肥胖且血脂增高的儿童,通过跳绳运动可以达到减重减脂的效果。跳绳10分钟可以消耗150~200卡的热量,与慢跑30分钟的效果相差无几。借助跳绳运动来降低血脂,预防成年后相关疾病的发生,是一种治疗肥胖儿童疾病的新方法,这对提高我国儿童整体身体素质意义十分重大。再加上跳绳运动具有活泼、灵活的开展方式,既能增加学生在运动中的乐趣,又能让学生积极投入其中。因此,跳绳运动是一项耗时少、耗能大、組织形式灵活多变的体育运动项目,对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跳绳运动有助于身体机能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形态的发展,跳绳运动引入学校体育教学实践十分必要。体育教师应依据跳绳运动的特点、学生身体发展的规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合理地开展跳绳运动,加强新颖教学方法的探究,加强对学生跳绳运动的有效指导,确保跳绳运动健康促进作用的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卓彦.小小跳绳,大千世界——创新开展以跳绳为主渠道的“阳光体育”活动[J].华夏教师,2017(11).
[2]李劲夫,韩江,谢波,黄若华.跳绳运动对中小学生身高影响的研究[J].运动,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