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促进幼儿数学核心经验获得的 教育策略
2019-09-10崔强
崔 强
一、幼儿数学核心经验
本文中所说的幼儿数学核心经验就是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以下简称核心经验),是指学前儿童理解和掌握数学在幼儿园可以获得的最基础、最关键的概念和能力。如在幼儿数学学习的“几何与空间”内容方面的核心经验之一是几何形体是可以翻转、旋转和移动的。
核心经验是从“集合与模式”“数与运算”“比较与测量”“几何与空间”四大方面的数学主题入手,3~6岁儿童数学学习的核心经验可归纳为“集合分类”“模式排序”“计数”“数字符号”“运算”“量的比较”“测量”“几何图形”“空间方位”。每个核心经验包括许多要点,数学核心经验有一个清晰的发展顺序,每一个核心经验的要点是建立在前一个核心经验要点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核心经验的内涵、具体内容十分丰富,已有相关专家学者详论,本文不再赘述。
既然核心经验这么重要,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实施早期数学教育,促进幼儿核心经验的获得呢?
二、幼儿数学认知发展特点
(一)幼儿数学学习离不开感性经验的积累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基于幼儿认知发展和年龄特点的一种启蒙教育,幼儿数学概念的发展是借助于具体事物和形象,在积累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抽象逻辑概念的渐进性发展过程。例如,幼儿需要先认识5个真实的苹果,知道5个苹果比4个苹果的数量多,然后才能认识5和4,最后知道5大于4。也就是说,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建立数字符号5和4与实际物体相对应的关系,才能进一步学习数字符号5和4,从而完成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对数学意义上的数字符号5>4的理解。
(二)幼儿数学学习必须依托具体情境
根据学前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他们的数学学习应当立足于现实生活。教师在开展数学活动时,应当创设生活情境,解决生活中的数学实际问题,让幼儿在情境化的游戏中感受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比如,教师询问幼儿怎样用最短的路径从树林迷宫里走出来时,就巧妙地将数学中距离及路径的概念引入幼儿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了。
(三)幼儿数学学习方式必须是可操作的
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通过死记硬背和强化训练方式获得数学知识。他们只能在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的动作操作和感性体验过程中完成数学认知和数理逻辑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数学活动中要让幼儿主动操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走近数学、喜欢数学、应用数学。例如,在笔者观摩的一次基于幼儿数学领域核心经验的中班数学活动“图形变变变”中,幼儿在单纯观察图形时无法想象图形可以任意翻转、旋转和移动,并且能组合成不同图案。但当教师给予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时,幼儿兴趣高涨,很快就发现了图形可以任意翻转、旋转和移动,并且能组合成不同图案。
(四)幼儿数学学习离不开数学语言的掌握
教师应当鼓励幼儿与同伴、教师和其他人尝试用相关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或交流,从而了解幼儿数学核心经验的获得情况。幼儿获得数学核心经验的最理想状态是一边用准确的数学语言交流,一边结合幼儿生活经验进行操作式学习。如在图形认知活动中,教师问:“谁能用什么图形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幼儿答:“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些语言就是数学语言。
三、促进幼儿数学核心经验获得的教育策略
(一)了解幼儿数学核心经验学习特点
幼儿教师应能清晰地了解学前数学的内容、不同年龄段幼儿数学学习水平、学前数学教学有效策略,才能在开展幼儿数学学习活动的时候有的放矢,有效教学。
根据美国舒尔曼(Shulman)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简称PCK)的概念,我们可以知道:幼儿教师数学学科教学知识便是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园的数学教学活动时,如何针对幼儿的不同兴趣、能力与经验基础等,将教师自己所知的幼儿园数学知识组织、调整与呈现、传递给幼儿,以进行有效数学教学的知识。
幼儿教师应当掌握3~6岁儿童有关 “集合分类”“模式排序”“计数”“数字符号”“运算”“量的比较”“测量”“几何图形”“空间方位”这九个方面的数学学习核心经验内容。幼儿教师应当了解这些核心经验的“要点”、幼儿数学核心经验学习特点。教师需要认识到幼儿每个核心经验是建立在前一个核心经验发展基础之上的。例如,在建构区开展建构游戏“雄伟的大桥”,幼儿无法深入进行时,教师若熟悉图形建构的核心经验:图形建构时,不仅可以在体积、长度上变化,还可以在造型上有变化 。他就可以启发幼儿:“我们怎样用三角形、長方形、圆柱体把大桥建造得更长、更高、造型更特别?”从而引导幼儿将图形建构深入进行。这就有利于幼儿获得核心经验。
幼儿教师还应当掌握数学语言的表达方法。在组织幼儿进行数学学习活动时能迅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从而激发幼儿进行逻辑思考,帮助幼儿学习和巩固那些他们正在接触的数学概念或数学经验。
幼儿教师还应当掌握数学教学的教育方法。幼儿教师应当结合数学核心经验内容把握数学领域教学方法,以幼儿为中心,先引导幼儿观察数学现象,再尝试解决数学问题,最后讨论反思教学思路。在组织教学时,应该以幼儿主动探究、主动体验、主动建构为主要方式。
(二)组织数学学习活动的原则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数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操作化是促进幼儿掌握数学核心经验学习的重要途径。
1.坚持生活化原则,教师、家长需共同把握生活化教育契机
日常生活是幼儿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生活化学习利于幼儿长期积累并巩固数学学习与发展经验。
幼儿一日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教师要从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幼儿感兴趣的不同形式的数学活动,帮助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情况下进行数学学习,掌握数学核心经验,如可以让幼儿分发点心和水果,让幼儿统计数量、比较大小,并讨论如何平均分配。在组织幼儿整理玩具时,可以引导他们按形状、颜色等分类摆放。在认识时针和分针时,可创设故事情境,让幼儿了解时间快慢。在大班区域游戏“逛超市”中,幼儿也能得到数学学习的机会,他们会发现练功钞的购买力与货币上的数字相对应。当超市中扮演“小会计”的幼儿有能力解决收银过程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时,就会有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自己有关数的组成的能力。
家庭和社区也是幼儿开展数学学习的重要场所。教师要充分调动家长积极参与数学教育的积极性,抓住家庭和社区中的数学学习契机,共同促进幼儿数学核心经验的生活化学习。比如,家长可以带幼儿一起购买零食,让幼儿结账,让幼儿数一数在小区停车场里停放了多少车辆。
2.坚持游戏化原则,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数学核心经验
幼儿喜爱游戏,这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数学游戏环境,满足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的需要。教师在开展游戏化数学教学时,要结合幼儿认知特点,用幼儿容易理解的语言去帮助幼儿开展数学认知活动。例如,在学习数的组合关系时,可以玩“碰球球”游戏,编排相关儿歌,一边唱儿歌,一边巧妙地将数学知识经验的学习融合其中;在数学活动“认识1~5”时,可利用幼儿熟悉的事物帮助幼儿记忆,如 :“1”像粉笔细又长,“2”像小鸭浮水上,“3”像小耳朵等。
3.坚持操作化原则,提供丰富的数学操作材料
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学习内容。操作式学习是幼儿进行数学核心经验学习的最有效途径。直接经验的获得比间接经验更易于幼儿理解数学认知内容。
(1)创设宽松学习氛围,多鼓励
教师应当创设宽松、包容的操作氛围,鼓励幼儿动手操作,允许失误,重视幼儿对自身操作经验的总结。
教师应当结合数学核心经验内容,鼓励幼儿主动去解决数学实际问题。例如,在组织建构游戏时,启发幼儿运用三角形积木拼搭其他图形,鼓励幼儿动手,运用参照物测量物体长短大小等。在一次数学活动“圆柱子的秘密”中,笔者鼓励幼儿动手操作,解决“圆柱子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这一问题。幼儿在我的鼓励下打开了教具“圆柱子”,发现圆柱体原来是由两个圆形、一个长方形组成的。这就帮助幼儿学习了不同的图形可以合成一个新图形的知识。
教师在指导3~4岁的小班幼儿第一次玩拼图游戏时,若幼儿无法完成或者出现困难,教师应当鼓励幼儿将几何形状进行翻转、旋转和移动。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获得“空间知觉的恒常性”这一经验是十分必要的,在这里体现为几何形状无论翻转、旋转和移動都保持原来的形状不变 。
(2)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
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当结合数学核心经验内容和幼儿年龄特点,为幼儿选择最丰富的操作材料。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材料如小木棍、树叶、鹅卵石等可以作为幼儿的计数材料;废旧材料如纸盒、易拉罐、雪糕棒、瓶盖等可以作为帮助幼儿认知几何图形的操作材料。值得注意的是,提供的材料也要具有层次性以兼顾不同数学认知水平的幼儿。
在生活中的不同场景里进行数学语言的交流与表达,经常性地开展数学操作,正是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数学核心经验的最佳方式。教师要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有趣的活动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使其主动进行操作式学习,在解决数学问题中获得成功体验,这些都将有力地促进幼儿数学核心经验的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