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的 策略研究 文/浙江省杭州市紫阳幼儿园

2019-09-10孔英萍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庙会资源幼儿园

孔英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学习和生活空间。”我园地处吴山景区,在幼儿园周边环境中,有吴山、鼓楼、河坊街、南宋御街、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太庙遗址等风景文化名胜古迹,它们至今保留着大量传统文化资源。为了拓展幼儿学习空间,改变幼儿学习方式,让家乡传统文化浸润孩子的童年生活,我园开展了吴山文化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活动。

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是一个系统的、连续的过程,需要调动每个教师主动参与,做到人人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在开发的初始阶段,我园在园长的引领下,通过研训一体化的园本教研,对资源开发、活动生成、方案完善、特色环境创设、项目创新等进行全方位的跟进,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经验、创新改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园本课程实施的有效性,让看不见、摸不着的本土文化变得立体、丰满和生动,自然融入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和游戏生活中。

一、课程资源的寻找与搜集

我园建立了以园长为组长的资源开发小组,发动教师、家长、幼儿共同走进自然、走入社会、走近身边的人,不断搜集课程资源。然后我们对搜集到的课程资源进行筛选,并同时聘请资源教师、建立协作关系,以扩大和进一步利用课程资源。

(一)寻找

通过实地寻找,我们发现周边环境中有七大资源:药文化资源、茶文化资源、饮食文化资源、古玩艺术资源、市井民俗资源、文化古迹资源以及自然资源。面对如此丰富的资源,哪些是有教育价值的?哪些是孩子们可看、可探索、可互动交流的?因此,我们在寻找中不断积累原始的课程资源,并记下门牌号码、路线距离和一些联系电话,以便今后对课程资源进行再整理和分类。

(二)筛选

筛选的条件:第一,必须是“真”“善”“美”的资源,能够陶冶幼儿的情操 ;第二,距离路程要恰当,能够符合幼儿的体力支出、最小化时间成本;第三,场地周边没有教师难以把握的危险因素;第四,内容符合班级幼儿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

(三)建立协作关系

我们主动与太庙社区、街道、河坊街上的一些店铺建立了协作关系,确定了联系人,以方便教师主动联系确定活动时间、活动内容等。

(四)聘请资源教师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专门上门联系,聘请了一些民间艺人、手工劳动者、特殊岗位人员作为资源教师,如做定胜糕的老婆婆、会扎木桶的爷爷、中药房的药剂师等。我们还在本园的家长中募集资源教师,找到了修自行车的师傅、木匠师傅等。

(五)建立原始课程资源库

1.绘制资源地图:通过几年的寻找和开发,我们搜集到的课程资源越来越多。为了使每一个教师都能方便、迅速地尋找到自己想要利用的资源,开发小组成员把所有搜集到的资源绘制了一张地图,供所有教师使用。

2.编制资源手册:我们根据教师们使用后的意见反馈,把师幼喜欢的、容易开展活动的资源按性质进行了分类整理,如“中医药文化”类别中有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方回春堂等,“小吃文化”类别中有武大郎烧饼铺、南宋定胜糕、葱包桧儿等,“民俗文化”中有拉大片、大宋沙包等。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通过选择、改造和组织后的课程资源如何运用到班级日常活动中呢?我们主要通过三项策略,把课程资源融入幼儿园的具体活动:

(一)环境教育——师生共创特色环境

我们从两个方面开展了特色环境的创设:第一是把吴山文化课程资源引入到专业活动室、公共走廊和幼儿园围墙,让幼儿在幼儿园就能够得到文化的浸润。我们的专业活动室有胡庆余堂、吴山茶楼、鼓楼木工坊、太庙小吃坊、吴山影楼、状元馆等等。在后山与北面的围墙上画着丰子恺先生的西湖四季图、旧时河坊街的热闹与百姓们的生活样态。第二是每个班级根据自己开展的主题,布置具有文化特色的环境。

(二)主题活动——资源融入活动内容

对吴山文化资源开发的活动大多采取主题的组织方式。但是许多教师在设计主题的时候,仅凭着自己的经验去制定主题目标、组织主题内容、建构主题网络,而且由于预设过多,使得主题活动看上去很美但幼儿参与的兴趣不高,不能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同时,由于课程经常在嘈杂吵闹的环境中实施,突发状况很多,许多教师感受到了预设与现实脱节的情况,这对教师把握实施进度是极大的挑战,经常会导致严格遵循预设计划和随意放羊活动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教学走向。为了帮助教师破解在生成和实践主题活动过程中的难题和困惑,提高教师们课程参与的积极性和成就感,每个学期在主题活动开展前的两周,我们都要通过主题审议的方式来发挥集体的智慧,破解难题、修改完善主题方案、总结提升活动经验。

1.寻找问题、分析问题

每个班级都要把主题方案以PPT的形式进行交流,让参与教师能更加有的放矢地交流和分享。在交流时,教师们会相互发现很多问题。如中3班“小巷民居”主题活动,认知性目标多、社会性目标少;中4班的“葱包桧儿”主题活动可以引导孩子去小巷寻找做葱包桧儿的素材,让孩子们自己讨论购买,在活动中不断生成新的内容。

2.修改方案、改进策略

教师们你一言我一语,打开了活动设计者和实施者的思路,也给其他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每个班教师在大家的启发下对主题目标和一些活动的具体目标进行了调整,完善了主题网络,为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3.实践操作、观察分析

在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每个教师都要仔细观察活动情况,用心聆听孩子的声音,及时发现和记录新的问题,并适时调整预设方案。如中1班在开展“走进小巷民居”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发现了一口井,于是教师记录了孩子间的对话和提出的问题,生成了新的活动内容,引导孩子观察井边人们的活动、探究井水的奥秘。

4.汇报交流、经验共享

每个主题活动结束后,我们要求每个班级都要及时整理活动照片、视频及文本资料,以PPT的方式进行交流。通过同伴互评和专家点评,不断提升经验、相互学习、破解难题、增强自信,从而提高教师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能力。如一些新教师在开放的环境中开展活动时,难以把握活动的流程,易被幼儿牵着鼻子走,通过经验交流,新教师学到了很多经验。

5.活动安全问题破解

利用周边资源开展主题活动,安全工作是教师们最大的困惑,如果不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课程实施就难以持久。首先,通过家长学校,园长亲自向家长宣传办园理念取得家长的初步认同。其次,通过头脑风暴、同伴经验介绍、各班制定外出活动应急预案等方式丰富教师外出活动经验。同时招募家长志愿者,引导家长在过程中发现园本课程对孩子成长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与协助,激发家长主动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从而彻底解决了外出活动时人手少的问题。另外,我们还采取班级外出时举园旗,教师家长共同帮助孩子记住幼儿园的名称、家里和幼儿园的电话,并通过观看木偶戏、幼儿园安全演习等方式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三)特色活动——资源的特别运用

1.特色游戏——小河坊游戏现场体验

当孩子们一次次走进小巷民居、走进河坊街时,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嘴巴捕捉感兴趣的事物和话题,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他们真切看到了茶楼里服务员的劳动、胡庆余堂医生是怎样看病的、拉大片的老板怎样招呼生意。于是,我们创设了以“河坊街”为主题的全园混龄交往游戏。每次游戏时,幼儿可以选择各个区域中的岗位工作,如胡庆余堂医生、药剂师,小吃店老板、服务员等,也可以选择一个同龄或异龄的同伴体验逛街,和朋友到各个区域自由购物、喝茶、到医院看病等。

2.特色项目——紫阳伢儿办庙会

2018年紫阳小伢儿庙会开展到了第三届,为了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性,让孩子真正成为庙会的主人,我们将紫阳伢儿逛庙会变为紫阳伢儿办庙会,庙会内容设定、庙会项目选择、工作人员竞聘、庙会摊位设计、庙会钱币赚取以及庙会礼物制作都是师幼共同讨论完成,历时2个月。庙会大典从简单的演出变为全园孩子共同关注的话题。人人参与的仪式浸润了孩子们的心灵。

三、实施成效

吴山文化课程资源通过科学开发与利用,已经完全自然地融入幼兒园课程建设中,体现在幼儿园的环境、教育教学活动和游戏生活中,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变革的过程不仅促进了师幼的共同成长,也促进了幼儿园的快速发展。

(一)本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幼儿更多地看到、听到、接触到外面精彩的世界。在丰富、自然、真实、开放、多层次的认知和探索空间里,他们就像快乐的小鸟,积极探究、交往互动、感受体验,获得了身体和心理的感受。这种感受就是幼儿主动获得的直接经验。在活动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幼儿开始关注周围生活、发现生活中一些真、善、美的事物。由于很多活动都是任务驱动生成,他们开始尝试小组合作,并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尝到了成功的快乐。在走近民间艺人、探寻杭州小吃、中医药文化等活动中,他们开始对杭州的传统文化发生兴趣,能够主动建构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认知。在每周一次的河坊街特色游戏中,孩子们体验了多种社会角色,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调控自我、适应规则,极大地促进了幼儿的社会化进程。在每年一届的紫阳庙会中,吴山文化本土资源以庙会形式得到了全面、真实、立体的呈现。幼儿在教师的引领下,讨论设计庙会内容、进行环境创设、准备庙会大典、带领家长逛庙会等,真正成为了课程的主人,同时这些活动也让幼儿的童年生活充满了浓浓的杭州味道。

(二)本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升了教师课程实施能力

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展园本课程建设改变了以往主题活动以预设为主、生成为辅的方式。在发现、获取、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教师们已经从原来一成不变的活动模式中走出来,开始了创造性的实践。教师们在资源搜寻、提取、整合、运用、再调整的过程中不断地建构和调整自身的经验,并根据幼儿活动的现状以及资源的特性,对资源进行选择、删减、重组,使资源发挥更大的价值。而大量的生成性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每个教师养成积极观察、分析、判断、调整的能力。而每次围绕园本主题活动、环境建设和特色游戏开展的园本教研也促进了教师们的专业成长。

(三)本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效提升幼儿园社会影响力

本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让每个孩子从幼儿园走到大街小巷,走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而幼儿园也由此走向社会。近几年来,幼儿园的社会影响力快速提升,各项活动在省、市媒体得到广泛报道,每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参观,有力地扩大了幼儿园的知名度。幼儿园从一所普通的乙级幼儿园迅速发展为在省内外有特色影响力的杭州市特级幼儿园,吴山文化园本课程还被评为浙江省首届精品课程。

猜你喜欢

庙会资源幼儿园
新年智慧庙会
我给资源分分类
元宵节,逛庙会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庙会经济
资源回收
爱“上”幼儿园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