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吸纳与内生:黔南州地方文化整合进幼儿园的实践与反思

2019-09-10欧阳黔豫

教育文化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文化整合民族民间黔南州

欧阳黔豫

摘 要: 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是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有力载体;但是这一有力载体面临濒临消亡的文化环境,未处理好吸纳与内生的关系,遭遇到愈加艰难的困境;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之基,充当着不可忽视的传承场所,担负着举足轻重的传承任务。以黔南州为田野点,对该地民族文化整合进幼儿园的实践进行调查与反思,“以小见大”,为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积累经验。

关键词: 吸纳与内生;地方文化;幼儿园;教育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9)01-0112-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1.022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性是全球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必须正视的发展趋势。[1]现代性对非主体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重要的挑战。其中最为直接的挑战就是非主体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学校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更是培育人的重要场所。那么,在现代性中,地方民族民间文化将如何传承和发展?这为全球教育的发展提出了重大的挑战。从全球来看,向文化多样性开放教育体系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共识。[2]国内来看,国家也在教育体系中积极整合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从而更好地将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给后人。最为直接地表现就是21世纪初就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实施了三级课程改革。这为不同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整合进学校教育体系提供了制度性保障。于此同时,贵州省2002年出台了促进民族民间文化发展的条例。该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要将地方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作为教学资源,将其整合进学校课堂。

因此,在国际、国内、省内三个层面的影响之下,黔南州自2002年开始便将地方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作为教学资源整合进学校教育之中。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切实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多姿多彩的优秀少数民族文化之花在各个校园里绽放,近年来这一良好趋势在纵向和横向上都得到了延伸,横向上形成中学—小学—幼儿园这一环环相扣的链条,纵向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逐渐深入、多样化的趋势。鉴于笔者的学术志趣,这里将重点对黔南州学前教育体系整合地方民族民间文化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学前教育相对于九年义务教育而言,在整合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时传承主体和环境具有一定独特性,如何在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筛选出适合这一传承主体的的民族民间文化并落实到具体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中,是这一传承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为了全面阐释清楚黔南州学前教育体系在整合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事情,该项研究主要通过历史文献法和田野调查法来进行数据的收集。历史文献法首先是通过在互联网上收集从2010年到2018年的贵州省黔南州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具体实施情况和工作总结。其次是使用前人研究成果的综述,专门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在田野的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方法有参与式观察、非结构性访谈、半结构性访谈等。这项研究的田野地点不是单一的学校,而是以不同民族和地方的文化为单位,进行文化类型的分类去观察不同的幼儿园。其中,主要参与式观察的文化有屯堡文化、苗族文化、水族文化、布依族文化等文化。

(二)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不仅是布依、苗、彝、回、汉等35个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地并且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時汉族人口占60.3%,各少数民族人口占39.7%。黔南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此类活动,在给予一定资金支持的同时安排部署、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有序开展。自2002年以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传承场域由中学逐渐延伸到幼儿园,传承内容也愈加多样化,近十余年来在传承和开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提升当地学前教育的办学质量和特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三、地方文化整合进幼儿园的意义

(一)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之实践意义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促进各民族文化和谐共存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亦是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有力载体,将地方文化整合进幼儿园是这一传承载体的具体化。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民族文化面临着濒临灭亡的困境。将地方文化整合进幼儿园,能够主动的拉近幼儿与优秀民族文化的距离,在幼儿心里播下一颗民族文化的种子,逐渐树立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其实对于学前儿童提出这些要求不免有些不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只要幼儿知道并能告知别人自己所属的民族并对本民族文化有一些基本的了解,便体现出了这一活动的文化价值。

(二)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之思想熏陶

地方文化整合进幼儿园凸显出来的思想熏陶主要体现在对幼儿价值观的引导和树立上,学前儿童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大部分来源于对成年人和同伴的模仿,对人、事的判断上具有不成熟且偏重表面化的特点,价值观的树立仍属于形成初始阶段。学前阶段是幼儿价值观形成和树立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积累的经验会对成年后的价值观念埋下伏笔。幼儿教师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筛选出适合幼儿了解和学习的民族文化,对幼儿进行熏陶,优秀民族文化中的勇敢、善良等精神,久而久之幼儿对美丑善恶有一套自己的判断标准,逐渐形成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事准则。

(三)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之文化和谐

费孝通学者对各民族文化之间和谐共存做出的阐释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句话中蕴含的道义强调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中的辩证统一观,文化间的差异性并不是不可调和,始终对立,如何“求同存异”,达到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存,需要不断地实践与努力定可以在大同中求个性,在追个性时循大同。[3]正如有人会质疑在幼儿园里整合进优秀民族文化,不是这一民族的学生会不会消极接受?其实这一些表面上看似冲突之处在现实实践过程中可以得到较合理的处理。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发现,整合布依族文化的幼儿园中的汉族或其他民族的幼儿,依然很乐于了解和学习,因为各个文化之间都存在共通之处,幼儿的思维只会停留在单纯学习游戏之中,以不掺杂任何功利性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

(四)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之教育价值

这一活动的教育价值首先体现在民族文化的选择上,面对学前儿童这一独特个体,既要把握教学内容的教育性,使幼儿从中得到一些知识,积累一些经验。又要使教育内容兼顾游戏性和娱乐性,遵循“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观点。传统的育儿观念认为幼儿是一个白板样式的个体,需要成年人的主动给予配合幼儿被动的接受,低估了学前儿童自身经验的积累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其实在民族文化进幼儿园活动实施过程观察得知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不仅拓宽了幼儿的视野,使幼儿有了解多个民族文化的机会,除此之外不同民族的幼儿在个性特征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恰好为幼儿增强社交技巧、促进语言发展等能力。更重要的是不同民族幼儿之间的交往,对幼儿认同接纳各民族文化,包容和适应不同文化的风土人情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为幼儿日后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性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四、地方文化整合进幼儿园的成功经验

通过走访黔南州,对部分示范园推行有民族特色的教育课程和活动进行考察和调研。各园遵循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的特点,根据本园办园特色,依托多重载体,实现多头并举。本文对地方文化整合进幼儿园的成功经验的总结,为日后开展此类活动总结经验、深化内涵、开拓创新夯实理论与实践基础。

(一)借助节日契机,营造传承氛围

惠水县某幼儿园将巧用民族传统节日作为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幼儿园活动的一大特色。在借助国家法定节假之外,苗族三月三和花山节,布依族的六月六和查白歌节,水族的端节等也被该幼儿园作为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良好契机。在民族传统节日前后几日园内就营造着浓浓的节日气氛,正式到来那一天,幼儿家长们被邀请入园观看体现节日特色风俗的盛大歌舞表演,参与教师们精心设计的亲子活动等。在节日的氛围中潜移默化感悟节日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增加亲子互动,增进幼儿园、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为幼儿园今后的教学工作以及此类活动的开展开创新局面。

(二)开设民族文化特色班,创新传承渠道

龙里县某幼儿园在园内设立免费的民族文化特色班,园内开放有专门的活动教室,每周一到周三下午的最后一节课由教师组织对有意愿学习民族民间传统技艺的学生进行授课,并在期末时进行测评比拼,优秀者获得证书或其他奖励。笔者前往该园参观时,正赶上教师在特色班进行授课,教室里不像一个安静的课堂,更像一个幼儿party。一堆一堆的幼儿簇拥在一起,大班做小班、中班的“小老师”,小班当中班、大班的小助手,大家共同合作、互帮互助,用丰富多彩的材料,创造着他们的艺术品。教师则在教室里“闲逛”欣赏,哪里需要就上前指导,孩子们讨论着,嬉闹着,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特色课这个一举多得的过程,传承民间传统技艺的同时,促进了幼儿语言交际、社会交往等多方面能力得到发展。

(三)吸纳园外赞助,加大经费投入

黔南州部分幼儿园在开展此类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极高赞誉,成效显著。并且得到了地方民宗局和教育局以及相关企业集团、个人的资金支持,这些资金被用来投入到购置民族节日表演的服装道具、园本课程的开发、激励师生对此类活动的积极参与、民间艺人和专业教师的聘请等。园外资金的赞助,不仅弥补了活动经费的不足,激励已加入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活动的幼儿园进一步努力的斗志;调动其他幼儿园进入这一文化传承队伍的积极性。另一层面也是对好善乐施,互帮互助等一系列中华传统优秀精神的弘扬。

(四)聘请民间艺人,增强文化传承力量

新时代,随着国家人才培养标准的调整,教育部对教师的要求也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教师在教书育人这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被赋予了更多新的角色与责任,这一现实背景对师资缺乏且专业素质不佳的民族地区而言难度加大。幼儿园在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过程中,只能通过聘请园外的民间艺人来园授课。其优势表现为,民间艺人对民族文化精神的剖析与领悟愈加深刻,在民族民间文化和技艺的掌握上也更专业,邀请民间艺人参与幼儿园内民族文化的传承,在扩大传承队伍的同时,知名的民间艺人带来的舆论力量也是一种良好的宣传资源。

(五)编写园本教材,确保有书可依

园本教材凸显了该园的办园特色,彰显了办园精神,也是一个幼儿园师资水平和创新性的体现。民族民间文化进幼儿园活动开展以来,黔南州许多幼儿园纷纷加入了“编书大军”,结合本园实际,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展民族师资之创新,筛民族文化之精髓,汇民族文化之智慧,使民族文化课程的开展有书可依。

五、地方文化整合进幼儿园的困境与对策建议

(一)困境

1.地方文化生存的环境问题

首先黔南州近年来将旅游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一方面促进经济水平的发展,外来文化的渗入;另一方面当地的文化生态环境受到冲击,传统民族文化极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出现了一些不会讲本民族语言、不了解本民族风土人情的年轻人,被称为“新生代少数民族群体”。基于上述分析,可见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式。其次黔南州“乡镇并县”“拆点并校”等一系列积极的措施,由于实施方式的单一和片面,出现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一些民族学校被拆分,导致新的学校領导在教育观念和管理方式上出现差异,致使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受阻。综上所述,民族民间文化缺乏生存的土壤,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

由于民族民间文化进幼儿园在内容选择和教材编制等方面缺乏明确的标准,致使幼儿园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在遵循幼儿园自身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借鉴模仿其他幼儿园的做法,将民族民间文化较生硬的整合进幼儿园。从某一层面上,幼儿的确能了解一些民族文化,积累相关经验;但是从另一个层面而言,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契合度不高,学到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操作和练习的机会,只停留在课程上和脑海里,无法深入理解将其纳入长时记忆中,最终导致花费了较大“成本”却成效甚微。另外,在前往黔南州部分幼儿园田野调研中观察到,大部分幼儿园开展此类活动仅依托本民族传统节日,宣传民族文化。幼儿日常生活活动中较少体现民族文化,致使幼儿出现“节日时想起,节后陌生”的尴尬状况。

3专业型师资薄弱且缺乏

本文通过对黔南州部分幼儿园进行调研得知正在开展此类活动的幼儿园没有固定的专业性教师负责教授关于民族文化的相关课程,绝大多数课程的开展都是利用课外时间,由于幼儿教师一日生活的琐事繁多,教学任务和保育任务兼顾,没有多余的时间投入到活动中,都是以兼职的形式组织活动。另外,幼儿园师资年龄结构偏年轻化,民族民间文化的生态环境逐渐受到破坏,致使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了解甚少,在承担民族民间文化课程时缺乏专业性。部分学校为解决这一困境,聘请传统民间艺人来园进行课程指导,但传统的艺人年纪较大,来园较困难,再加之不具备教学能力或者语言不通等,导致课程效果不理想。

4.忽略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在开展民族文化进幼儿园活动的过程中,师资专业性的不足加之缺乏课程内容制定的固定标准,致使教师只能关注表面较浅的知识,无法深入了解民族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挑选的教材和课程内容无法兼具教育性和游戏性,课程实施方式也较固化、枯燥,未能挖掘出民族民间内的精髓。幼儿对此课程兴趣不高,活动效果也欠佳。

5.存在文化保守倾向

民族文化进幼儿园过程中,文化保守倾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通过田野调查导致该地区幼儿园在开展此类活动时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缺乏与其他幼儿园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其次,民族文化中存在一些糟粕之处,在整合进幼儿园中未结合现实情况进行调整,忽视了各民族间文化之间的共性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可取之处,思维仅固化在本民族文化中。

(二)对策

1.营造“原汁原味”与创新兼顾的地方文化传承环境

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的落后性逐渐显现,再加之幼儿这一个体的独特性,在传承时要坚守民族文化的“原汁原味”。 制定完善的制度并进行监督、评估,是追求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原汁原味”的基础与保障。在实施民族民间文化进幼儿园活动过程时首先要制定完善的活动实施制度,将这一活动的贯彻落实具体化、标准化、规范化。其次监督和评估制度作为推进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能够及时知不足而改之。此外,一定的激励机制也能起到很好的“加速器”作用,例如将教师对活动的关注度、参与度和工资和绩效直接挂钩,成为考核的一部分;针对参与度高,努力付出的优秀教师,在评比职称时给予一定的倾斜措施。所谓“原汁原味”不是一味的照单全收或一刀切,而是强调在浮躁快节奏的社会保护文化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传承时要进行筛选,在保持文化真实性基础上,客观的进行评估和筛选,使被整合进幼儿园的文化在紧跟时代步伐的同时赋有积极意义和正能量。除此之外,为增强幼儿学习兴趣,贴近幼儿日常生活,联系幼儿已有经验,允许传承过程中生成的新元素,在传统与创新间探寻和谐的平衡点。

2. 渗透到幼儿园课程和日常生活中

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整合进幼儿园,不应仅仅流于表面和形式化。更多的深入渗透使其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状态。所谓的常态化应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呈现而出的,那些仅依托重大节日大张旗鼓的来强调和烘托的方式,会造成短暂性的记忆冲击,难以具有持续性和长久性的效果。至于如何将其渗透至幼儿园课程和一日生活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将民族特色元素融入到环创中包括墙画,挂饰等,潜移默化的使幼儿感受本民族特色文化,引起幼儿主动探索和积极发问,从而为教师开展民族课程打下基础。其次,开设专门的民族文化课程,并调节好其教育性与游戏性之间的平衡,在课程时间安排和组织形式上逐渐将课程民族化过渡到民族文化课程化。另外,晨操音乐和运动,园内环创,园服设计,课间音乐,简单的双语对话等方面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可强化幼儿对民族文化的熟悉度,久而久之会在幼儿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对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3.成立专门、专业的师资团队

首先,地方政府部门应成立专门机构,创建包括制定课程内容的标准,编制相关民族文化教材以及研究课程实施方法和技巧等一个系统化环环相扣的链条。尽可能使链条上的每一环都紧扣,在成立机构的基础上,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到个人并逐层落实,并创建激励机制,将落实效果与工资、绩效直接挂钩。其次,针对幼儿园教师,开展相关培训,教师与民间艺人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教师负责课程实施,民间艺人承担传统民族文化内涵解读的任务,遵循术业专攻,分工明确的原则,促进专业教学技能与传统民族文化知识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最后必须明确,成立专门机构和促进民间艺人与教师之间的联合等这些措施都是为助力民族民间文化进幼儿园,促进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而服务,需要带着目标去实施,围绕目标去开展。

4.尊重幼儿本性、本真的特点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中表明教育无目的不代表可以信马由缰,无欲无求,只是遵循生长这一纯粹目的,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与杜威具有高度契合点,都是重视幼儿本性本真的一面。何为幼儿的本性和本真,福禄培尔最先以“幼儿园”命名英文译为“儿童的花园”(kindergarten)将游戏的地位置于一个很高的高度;现代幼儿游戏专家华爱华教授给出的答案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可见国内外学者都意识到幼儿游戏的重要意义。其实遵循幼儿本性与开展民族文化课程之间并不冲突,两者都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本性有着广泛的内涵,本文将幼儿本性仅具体阐释为自然主义教育和游戏,旨在强调在整合民族民间文化进幼儿园的过程中,注重教育性与游戏性的兼顾,教育者应根据幼儿本性特点,给予幼儿一定得包容與理解,必要时搁置自己的观点,做一个睿智的观察者,耐心倾听幼儿内心的声音,探索幼儿内心的秘密,从而更好的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进行。

5.地方文化传承方式的内外兼容,共生互动

文化多元化趋势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打开契机,民族文化保护政策的出台形成政治保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引大方向。民族民间文化整合进幼儿园过程中园内教师彼此间的团结与合作,园与园之间经验的交流与学习,建立起内外的联系,促进民族民间文化在独特差异中求兼容共生。

参考文献:

[1] 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上海:三联书社,1998.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教育体系中的文化多样性:国际比较的视角[M].华东师范大学,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责任编辑:涂 艳)

猜你喜欢

文化整合民族民间黔南州
“校团”协同背景下推进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春日花田映红颜
浅析民族民间音乐的当代意义
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小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研究
黔南州国际国内公共关系协会赴黔南州农业产业发展协会交流工作
高校美术教育中的民族民间美术教学
贵州5年内将打造1000所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
试述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育教学的文化整合
黔南州各县认真贯彻落实州离退休干部工作会议精神
新组建学院的文化整合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