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碳汇营林技术推广的认知基础测度与实证研究

2019-09-10龙飞祁慧博沈月琴刘梅娟

林业科技 2019年1期
关键词:结构方程模型农户

龙飞 祁慧博 沈月琴 刘梅娟

摘要:基于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设计了一套用于测评农户对碳汇营林技术推广过程中内在认知基础的量表体系,并根据调研数据对该量表测度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最终结果显示:在碳汇营林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户关于碳汇营林技术推广的交易成本与权利损失认知、农户关于碳汇营林技术推广的社会生态与经济收益认知、农户关于碳汇营林技术推广的组织参与认知等,都将对推广过程的实现度与满意度产生显著性影响。这一结果说明,本研究所提出的影响农户对碳汇营林技术推广的认知基础测度框架大体趋于合理并可以接受,这就为更进一步进行碳汇营林技术推广相关管理制度的设计与构建,提供了一个主观数据设置方面的实证支持。

关键词:碳汇营林技术推广;农户;认知基础;结构方程模型;测度条款

中图分类号:S750,F 222.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 - 9499(2019)01 - 0050 - 07

作为一种具有扶贫与减排双重目标的新型营林技术模式,碳汇营林技术模式于1997年被纳入《京都议定书》的清洁发展机制(CDM)框架,这就使得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了特殊地位,包括南方集体林区在内的我国广大集体林区将成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的重点实施区域;随着2006年以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继在全国展开,该模式对我国广大集体林区森林碳汇的供给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由于集体林区在林权改革后实行农户分散经营,这就使农户成为森林碳汇的基本供给主体,而农户能否认可并接受碳汇营林技术模式,将成为我国广大集体林区森林碳汇供给潜力提升的关键。因而,探寻农户在碳汇营林技术推广过程中的内在认知基础及其影响因素,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

在新制度经济学的技术变迁行为理论中,心理认知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Arthur和North建立了一个关于技术选择与制度变迁的认知模型(共享心智模型),从认知的视角探讨个体对新技术选择行为的内在机制,认为个体对新技术选择与应用的能力依赖于其信念和心智模型,并由此推断,新的技术模式推广是拥有心智模型的人們在互动中相互学习、对新的技术应用环境进行构建并建立新的技术范式的过程。青木昌彦等建立了基于个体学习和认知调整的主观博弈模型,他甚至将新技术选择过程定义为关于博弈重复进行的主要技术模式共有信念的自我创新系统。因此,从心理认知的角度讨论农户对碳汇营林技术推广过程的影响因素,或者说,基于农户对碳汇营林技术推广所涉及的各种因素的认知状况来解析农户对碳汇营林技术的选择行为,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新视角。目前,国内通过认知的视角来讨论农户认知对农业技术创新过程影响的文献也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如姚洋、宋敏、张安禄等以中国农村为背景,试图发明一种可以检验农户对新技术选择过程是理性模型还是政治模型的方法;徐晋涛、孙研、姜雪梅、曲福田、张广胜、张英、宋维明等则就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农对传统营林技术创新的决策机制进行了分析,论证了社区群体中农户会通过学习、模仿,逐渐改变行为策略的过程。这些研究文献认为,在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农户对传统技术模式改变所产生的费用成本、权利损失认知、额外收益认知、改变过程的组织参与方式等因素,对新技术推广过程的实现度与满意度评价有着显著性的影响。本文以此为基础,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l:农户关于碳汇营林技术推广的交易成本与权利损失认知(Farmer cognition about transaction costsand rights los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techniquespopularization,FCTR)对碳汇营林技术推广过程的实现度与满意度(Realiza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carbonsequestration techniques popularization,RSCMD)存在显著性影响;

H2:农户关于碳汇营林技术推广的社会生态与经济收益认知(Farmer cognition about social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carhon sequestrationtechniques popularization,FCSE)对碳汇营林技术推广过程的实现度与满意度(RSCMD)存在显著性影响;

H3:农户关于碳汇营林技术推广的组织参与认知(Farmer cognition about organizational parnclpa-tion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techniques popularization,FCOP)对碳汇营林技术推广过程的实现度与满意度(RSCMD)存在显著性影响。

基于上述3项假设的提出,本研究初步构建出下列有待进一步进行实证与检验的结构模型(图1)。

2 研究方案设计

2.1 数据分析的基本统计原理

本文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法为结构方程模型(SEM)法,运用该方法来对所提出的三项假设进行检验。因本文所研究的碳汇营林技术推广认知属于农户的主观认知,若对其直接进行测量,很难避免测量误差过大、难以事先进行控制的缺陷;而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法,可以对难以直接测度的潜变量因子通过引入间接测度条款的方法进行处理,并且能够将测量误差引入模型之中进行优化处理,是一种理想的潜变量因子分析工具,故本文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法(SEM)对影响碳汇营林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户认知基础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结构方程模型(SEM)总体上由测量模型与结构模型两部分组成,前者主要阐释潜变量因子与测度条款之间的关系,后者主要阐释潜变量因子自身之间的结构关系。模型整体由3个矩阵方程式构成

矩阵方程式(1)是结构模型,主要阐释潜变量因子自身之间的结构关系,其中,η为内生性潜变量因子;ξ为外源性潜变量因子;B和r分别表示系数矩阵;ξ表示误差向量。矩阵方程式(2)和(3)是测度模型,其中,x表示外源性潜变量因子的测度条款;γ表示内生性潜变量因子的测度条款;A与Aγ皆为关联系数矩阵,前者反映外源性潜变量因子与其测度条款之间的关系,后者反映内生性潜变量因子与其测度条款之间的关系;在测量模型中,潜变量因子通过测度条款来反映。

2.2 潜变量的测度指标设置

鉴于农户的主观认知属于一种行为性认识,无法通过言语完全和直接表达出来,故只能通过认知主体对一系列具体问题的认识来测度。本项目研究中所选取的测度条款,是在参阅廖文梅、罗必良、陈飞等相关农户认知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再根据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测度条款而自行制定的,经过调研后的测试,证明大多数测度条款能够满足本研究的测度要求。其中,“农户关于碳汇营林技术推广的交易成本与权利损失认知(FCTR)”的测度条款,是在具体参照了Zhou M、陈冲影、刘凯旋、田强等学者文献基础上,运用6个条款进行了测度;“农户关于碳汇营林技术推广的社会生态与经济收益认知(FCSE)”的测度条款,是在具体参照了Canadell,J.G.、娄玉娥、李怒云等学者文献基础上,运用4个条款进行了测度;“农户关于碳汇营林技术推广的组织参与认知(FCOP)”的测度条款,是在具体参照了Stainback G.A.、尹少华、黄祖辉等学者文献基础上,运用4个条款进行了测度。对于碳汇营林技术推广过程的实现度与满意度(RSCMD)的指标测度,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客观的数值计算法;另一种是主观的主体评价法。而后者往往更能全面反映推广效果的真实情况,本研究在参照了Newell,R.G.,Englin,J.,Evans Tom P、陈丽荣、姜霞等学者文献基础上,运用5个测度条款对这一指标进行了测度(表1)。

2.3 数据来源与样本分布

为研究广大集体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户对碳汇营林技术推广的相关认知状况,课题组于2012年7月与2016年8月份分别选取中国南方集体林区的浙江省临安市(昌化镇,於潜镇与太湖源镇);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顺昌县(元坑镇和郑坊乡)、政和县(石屯镇、岭腰镇及星溪镇)、永安市(西阳镇);江西省瑞昌市(洪一乡、花园乡、乐园乡)等,共440位农户进行抽样调查(表2),这6个不同省份县市目前皆有自愿减排市场的森林碳汇项目正在实施。6个不同省份县市的样本量分别为临安市80户(18.18%),南平市58户(13.18%),顺昌县82户(18.63%),政和县90户(20.45%),永安市75户(17.05%)和瑞昌市55户(12.51%);共发放问卷440份,收回有效问卷共436份,样本有效率达99.09%。

3 潜变量因子测度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3.1 潜变量因子的显著性测度

结构方程模型(SEM)-般要求运用3个及以上测度条款来反映潜变量因子,依据对不同测度条款载荷系数的分析,并结合各自的“临界比率值”(CR,critical ration)是否达到显著水平,来决定每个潜变量因子测度条款的删选。具体方法是:在各个潜变量层面对其测度条款进行T检验,检验结果显示,FCTR1、FCTR4、FCSE2、FCOP1和RSCMD3等5个测度条款因为CR值不显著而被淘汰(表3)。

3.2 潛变量因子的效度测试

测度条款对潜变量因子衡量的效度可通过内容效度与构造效度来分析。内容效度偏于主观评价,鉴于本文对各潜变量因子所构建的测度条款皆建立在中外专业学者既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因此具有较为良好的内容效度。而构造效度一般通过收敛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来测度,具体方法可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CFA)来实现,表4显示,各测度条款在其潜变量因子上的载荷系数值均超过了0.60,并具有高度的统计显著性,即总方差解释系数(Total Variance Exp-lanation,TVE)≥74.613,因此模型整体的拟合优度指标也显示良好的水平。

3.3 潜变量因子信度测试

鉴于各个潜变量因子的测度条款众多,在模型拟合与假设检验之前,还需要对各测度条款的衡量信度进行检验。检验方法通过计算Cronbach'sα值来进行。计算结果(表5)显示,各潜变量因子的Cronbach'sα系数值均超过了0.80,符合“良好”标准,反映各个潜变量因子的衡量皆达到了良好的信度水平。

经过检验与衡量指标删选后的测度全模型见图2。

4 数据分析与模型检验

4.1 模型拟合

模型拟合过程往往比较复杂,不同的研究者往往根据具体模型构建特征,采用不同的拟合理路。本文的拟合理路是采取先个体局部、再到整体全局的拟合过程。首先对各个潜变量因子,通过删除载荷系数小、统计检验不显著的测度条款进行个别拟合,然后再对整个测度模型进行整体拟合。上文中潜变量因子的信度分析和效度检验,已完成了对单个潜变量因子的拟合过程,下面将以此为基础,对整个测度模型进行拟合,全部拟合过程通过设置待估计的各潜变量因子之间的路径参数,并通过相关分析程序进行标准化计算和处理,得到的全模型拟合结果如图3所示;表6中的拟合结果指标反映了整个模型的运行结果。

从表6中可以看到,卡方(X2)与自由度(d)之比(X2/df)虽然超过了2.00,但符合通常被接受的“小于3.00”的标准,而且即使超过3.00,但只要小于5.00,模型拟合结果作为“一般”水平,仍然能够被接受;RMSEA值显示为0.031,比通常接受的“小于0.05”的标准要低,而且RMSEA值即使超过0.05的水平,但只要小于0.08,模型拟合结果作为“一般”水平,也仍然能够被接受;RMR值显示为0.027,也比0.05的标准要低;而IFI与CFI这2个指标均等于0.96,完全符合“大于0.90”这个理想标准;GFI与AGFI这2个拟合指标值分别为0.94和0.91,也都超过了0.90的“良好”标准。所以,整个模型的拟合结果参照国际惯例的“大拇指规则(arule of thumb)”,能够判断所拟合的模型为本研究各潜变量因子的测度全模型。

4.2 假设检验

鉴于本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经验数据检验前文所提出的3个假设命题,而在对整个测度模型进行拟合的过程中,这些命题所假设的三项关系已通过设置待估计潜变量因子之间的路径参数得到体现,并通过相关分析程序进行了标准化计算和处理,结果如图4、图5所示。为了充分反映上述图中的路径系数计算结果,以及统计检验是否具有显著性,现把上述图4与图5所显示内容通过绘制成表7进行诠译。

检验结果(表7)表明,在碳汇营林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户关于碳汇营林技术推广的交易成本与权利损失认知(FCTR)、农户关于碳汇营林技术推广的社会生态与经济收益认知(FCSE)、农户关于碳汇营林技术推广的组织参与认知(FCOP)都将对碳汇营林技术推广过程的实现度与满意度(RSCMD)产生显著性影响。这一结果说明,本研究所提出的影响农户对碳汇营林技术推广的认知基础测度框架大体上合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这就为今后更进一步地进行农户碳汇营林技术推广相关管理制度的设计与构建,提供了主观数据设置方面的实证支持。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表明,碳汇营林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户主体对新营林技术推广的交易成本与权益增损认知、对推广所获得的环境生态与社会经济收益的认知、以及对推广过程中的组织参与认知3项假设,都对碳汇营林技术推广过程的满意度与实现度产生显著性影响,它会推进或阻碍碳汇营林技术的最终推广效果与效率。基于该研究结论,探索一条科學有效的碳汇营林技术推广路径,是提升农户参与林业碳汇生产与供给积极性的重要保证。随着我国集体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的推进,农户主体在森林经营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农户的权益保护意识、生态与环境保护意识、组织参与意识也在不断提高,这种意识为环境友好型碳汇营林技术的推广提供了一种内在的“情感亲和力”,从而缓和了新技术推广过程中因为理性有限与价值观念分歧所带来的各种阻碍与压力,使得推广过程中农户主体与推广主体的情感认知与实践意向能够达到价值激励相容的推广目标,进而激发农户主体对新技术参与的热情与实施积极性,提高推广过程的效果与效率。

5.2 基于以上结论,针对传统营林技术推广过程中只单纯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弊端,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对农户环保知识与生态意识的教育培训。本研究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环保意识高的农户,更易于接受碳汇营林技术的相关技术理念与实施方案,也更能够领悟碳汇营林技术推广的真实社会生态价值;另一方面,要着力提升村级政府、涉林企业、营林技术专家的推广组织能力,这些推广主体的沟通能力、技术咨询与宣传能力、政策法规把握能力,对有效解决农户在接受和实施碳汇营林技术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复杂疑难问题十分重要,提供着基本的技术和政策保证。调研中也发现,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业务素质高的政府工作人员或技术咨询专家,更能够赢得农户的心理共鸣,有利于提升农户对新技术实施推广的组织信任度与参与度。

猜你喜欢

结构方程模型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中国西部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人际互动的中介效应
我国信托业资本配置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企业内部知识源R&D搜寻活动对吸收能力的作用机制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改进ARMA模型参数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