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微电影诠释北京西山红色文化的教育实践性

2019-09-10杨佳妮

锦绣·下旬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微电影红色教育

摘 要: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新时代时期,高校应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及实践活动,让大家为北京西山永定河红色文化带的保护、建设、发展做出自己的思考,以新媒体传播手段促进当地文旅融合,挖掘北京西山的文化资源并发挥其教育价值,让当代大学生接受正面的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文化自信。

关键词:微电影;北京西山;红色;教育

新时代需要红色文化的精神滋养,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红色文化遗迹蕴含着珍贵的历史资源,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自信。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出发,发展建设红色文化遗迹,不仅要重视对其进行保护,更要传承和弘扬红色历史遗迹特有的文化精神。

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是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三个文化带”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红色文化遗迹。追溯历史发展的脉络,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史称“神京右臂”,是北京文明诞生和发展的摇篮。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有各类文化遗存,红色文化遗迹资源极为丰富。其中,西山的大致范围初步界定为:从昌平区南口的关沟一直向南抵达房山区拒马河畔,绵延昌平、海淀、门头沟、石景山、丰台、房山等区域的浅山区和近山区。海淀、门头沟、房山均是北京市文化遗产、历史遗迹众多,是我国的文物大区,它既包含了以“三山五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文化,以潭柘寺、大觉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也有着以贝家花园为代表的中外交流文化,以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为代表的近现代教育文化,以霞云岭、挺进军司令部、双清别墅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等。北京西山文化带不仅记录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变迁,也见证了中国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和胜利,体现了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进入新时代,通过新技术、新媒介的宣传,红色文化才能更好地展现自身的精神力量,发挥自身的功能作用。在新媒体时代,微电影已经成为非常流行的影像形式。以微电影的形式宣传红色文化遗迹,有助于我们更细微、更深入地研究其文化价值,塑造独特的文化形象,从而将红色文化内蕴人、物、事、魂,唯有将人、物、事展现好,全面、立体、丰富、系统地展现一座城市的文化遗迹和人文底蕴。

使红色文化与时代合拍,符合大众心理诉求,才能更好地用红色文化之魂滋养大众。因此,在新时代需要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多元化媒介在社会上普及西山文化带的文化内涵,使历史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绽放光彩并演绎新价值,从而推进红色文化教育,促进文旅融合,使大众树立文化自信。

一、微电影诠释北京西山红色文化的教育实践

传扬记忆、不断创新是发挥文化功能、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在大数据时代,网络、自媒体和各类终端应当成为弘扬红色文化、宣传历史遗迹的重要媒介和载体。

(一)宣传力较大

微电影是微视频的一种重要类型,以具象化的视听语言和文化符号作为艺术呈现的手段。微电影可以跨越不同语言、文明的差异,是跨文化交流的便捷传播方式。微电影容易被大众接受,和传统影视相那个比较,微电影题材更加丰富,影视素材拼接更加灵活,艺术性更低但传播力较强。微电影制作成本相对较低,发布限制较少,且能够广泛发布在网络及各种社交媒体上,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对于高校师生和中小学教育队伍而言,自制北京西山红色文化微电影操作性高,作品能便捷发布在学校公众号、校园网站、新媒体移动及客户端等,宣传力度大。短小的微电影,以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为讲述对象,用新颖的短篇幅形式进行宣传推广,使红色文化的内涵能够充分体现。微电影时间较短,符合当代碎生活节奏快、习惯进行“碎片化”阅读的学生们。同时,微电影趣味较高,容易吸引学生观看,从而进行红色文化思想的宣传。

(二)直观有创意

微电影可以通过优秀的设计创意,全面、清晰地再现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遗迹,让大众能立体、全方位地感知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红色文化。当红色文化遗迹通过一种内在逻辑,以微电影的形式重新组合在一起时,它所呈现的影像内容更加直观、丰富、立体、有趣,这是艺术的再创造,让文化遗迹如同多棱镜一般地展现出历史全貌。

在高校,大学生作为文化素养教高的人群,具有前瞻性思想和创造力,在校园进行微电影创作,学生们将会融入新时代的思想,将新鲜血液注入到红色文化中,创作出新颖、有趣、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短视频。由于微电影的素材拼接更加自由、转场、蒙太奇的影视手法也能更灵活地运用,因此,高校的师生能更好地实现红色文化和思政教育的结合,透过具有创意的情节设计和剪辑技术实现红色文化遗迹精神内涵的具象化呈现。这既能传扬历史,也能传播思想,实现红色文化在校园的教育实践。

(三)简单易操作

微电影不同于传统影视作品的创作,它的创作成本低、制作周期灵活、时长较短,发布门槛低,其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发布在互联网、视频资源交互平台等网络空间上。对于大学生而言,微电影拍摄难度低,可操作性高,大家利用校园资源、项目经费和网络平台就能完成微电影的拍摄和发布。并且,微视频传播范围广,能够满足大众的需求。微电影可以通过校园公众号、网站等网络空间传播,且受众不需要付费便可观看,北京西山红色文化微电影便可得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四)红色思想浸润,树立文化自信

将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和数字影像相结合,能够实现红色文化和教育实践的互利共赢、精准结合。微电影创作对于红色文化带的价值挖掘有着重要意义,将红色文化的抽象内涵转化为具象的影视呈现,能够更好地展現出北京西山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深度和价值内涵,从而扩大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文旅融合和高校思政建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入课堂,使学生们能浸润在红色文化的环境中,树立爱国意识和文化自信。借助新媒体影像手段呈现具有历史沧桑感和文明印迹的红色文化遗迹时,写实的影像和富有创意的剪辑能通过独特的镜头还原红色文化带承载的丰厚历史和民族精神,体现中华儿女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微电影诠释北京西山红色文化的教育效果

在新时代,微电影的运用和推广越来越广泛,而当代大学生作为经常使用网络的社会群体,也深深收到微电影的影响。他们不仅是微电影的创作者、发布者,同时亦是短视频作品的接受者。大学生们通过观看有关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微电影,能够树立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的文化信念。

(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

微电影时长较短、制作难度低,强调创意。大学生自己创作、拍摄、发布微电影,既能提升自己的策划、拍摄、宣传等专业能力,同时也能借助短视频媒介作为自己发声的重要途径,在创作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树立远大理想。大学生自主创作微电影,是理论与实践良好融合的表现,在实际操作中,他们能做到学以致用,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为之后建设祖国奠定下良好的基礎。

(二)实现学科交叉,培养创新意识

微电影的创作需要团体的配合,拍摄微电影的学生团队通常来自不同专业,各个专业的同学相互配合,实现了学科交叉和跨学科合作。在拍摄北京西山红色文化微电影的过程中,新闻专业及人文学科的同学能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策划微电影的故事内容、发挥创新意识,从而在大学的思政教育中发掘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另外,在拍摄时,新闻及信息科技专业的同学能切实提升自己的摄影摄像、剪辑、网络宣传能力,在实践进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此外,旅游及文化产业专业的同学也能在取景、考察拍摄地时思考文旅融合的现状,考虑如何实现红色文化遗迹的文旅融合和品牌打造,从而提升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丰富思政课堂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微电影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良好机遇,微电影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拉近了高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思政工作者的“知识权威”,让学生能更加自由、自主地接受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发展思政教育必须要利用好新媒介,走创新和科学的道路。通过拍摄、宣传北京西山红色文化主题的微电影,高校可以较好地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梦宣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思想的教育和宣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强化他们的爱国主义意识,让当代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三、如何更好地用微电影诠释北京西山红色文化

将新媒体技术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建构适应新媒体时代新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载体、机制体系,是推进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因此,我国要更好地发展传承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结合新媒体的传播手段和先进的网络技术是必要的途径。

(一)教师队伍提升科研能力,大学发展思政课堂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很复杂的局面,学生追求思想的解放、个性的独特、行为的自由。同时,在大数据时代,学生会接触到各种思想文化,但由于思想还未完全成熟,他们可能接受一些不良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等,甚至可能被不法分子所利用。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校完善、发展思政教育,需要进行教育方式的变革、创新,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积极的思想引导。

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关注国际社会的最新动态、把我国最新的思想主张融入课堂,结合新的时代背景更新上课内容。同时,高校在发展思政课堂时,要充分结合新媒体手段,不能一贯地运用陈旧的上课方法。这也要求高校的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授课方式,利用多元化的手段、媒介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可成立专门的公众号,对北京西山红色文化遗迹的发展动态进行更新,让学生能持续性地关注北京西山地区红色文化的发展状况、文旅融合情况,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一些思考、研究,提出一些新的建议。此外,教师可指导、组织学生队伍拍摄相关微电影,融入新创意,反映北京西山的重要历史地位,展现它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建立第二课堂,举办相关活动

校园在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也应该组织更多的课外活动、提供一些有支持的项目课题,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其中,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例如,校园可建立相关社团,学生可设立专门的公众号,不断更新动态,上传新的微电影和图文推送。另外,校园可开设相关的比赛,吸引大家参与其中,积极地研究北京西山红色遗迹的保护发展状况、文旅融合情况、思想教育状况,从而在探究中不断挖掘北京西山的红色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

此外,校园可组织学生到北京西山进行参观,让学生在当地进行考察、游览,收集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料、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及历史革命遗迹、关注当地的旅游状况、文创发展。同时,校园也可举办相关的学术研讨会、讲座及专题展览,向学生提供北京西山文化的最新发展动态,给大家进行专业的理论知识指导,从而让学生关注、了解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历史文化价值、旅游、教育资源,树立文化自信。校园也能在传播红色文化的同时树德立人,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利用新媒体、新媒介宣传

高校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稳步发展。高校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网络资源,降低新媒体中负面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另外,校园可设置官网、微博,更新北京西山永定河红色文化带的发展状况,同时建立网络的反馈互动机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舆论引导。

四、结语

新时代时期,高校应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减轻网络负面信息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及时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校园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及实践活动,让大家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北京西山永定河红色文化带的保护、建设、发展做出自己的思考,提出建议,通过拍摄、发布微电影等方式提升北京西山的知名度、打造当地品牌文化,促进当地文旅融合的发展,充分利用好北京西山的教育资源,让当代大学生接受正面的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来庆立,《让红色文化成为铸魂育人的精神动力》,光明日报,2019-09-20(05).

[2]李建平.“三个文化带”与北京文化中心建设的思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4):7.

[3]刘新业.历史文化名城如何实现高水平“微传播”[J].人民论坛,2019(30):2.

[4]孙松.新媒体融合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研究[J].智库时代,2019(46):2.

[5]刘岳、高俊良、方东杰.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红色文化内涵、特色及展示群打造[J].北京党史,2019(04):7.

作者简介:

杨佳妮(1998-),女,布依族,云南昆明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在读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语言文学、音乐学。

通讯作者:李娜(1976--),女,汉,贵州贵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微电影红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追忆红色浪漫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微电影”的作用研究及传播意义
国外微电影的“力量”表达